历朝历代的嫔妃都上演过“你死我活”的宫斗戏。宋真宗年间刘妃与李妃之间的那场宫斗以及后来演变,因清代子弟书艺人石玉昆所著小说《三侠五义》的流传而妇孺皆知。《三侠五义》语言诙谐,情节迂回跌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通俗文学。它的产生对后期的武侠小说有着直接影响,不仅如此,它在戏剧曲艺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京剧中的《花蝴蝶》《乌盆记》《琼林宴》《黑驴告状》《探阴山》以及根据上面所说的“仁宗认母”故事改编的佳剧《遇皇后》《打龙袍》等剧目均出自《三侠五义》。《遇皇后》与《打龙袍》,两出剧目因常常连演所以简称为《遇后•龙袍》。

花脸老旦合作戏珠联璧合堪称双绝《遇后龙袍》宫斗情节妇孺皆知

这出戏故事讲的是:包拯陈州放粮归来,在天齐庙遇一盲丐妇告状,历数当年宫闱秘事,包拯经过仔细甄别始知此妇即宋真宗之李宸妃,应允代为回朝辨冤。回京后,借元宵节之际,包拯请仁宗(赵禛)观灯于午门,故以雷殛张继保灯戏演出。赵禛因问包拯,包拯答曰帝亦不孝。赵禛怒以为谤己,欲斩包拯。首相王延龄求免,并请老太监陈琳说破当年狸猫换太子,以及刘后迫害李后之事,赵禛方悟,立赦包拯,斩郭槐,并亲迎李后还朝,请罪于李后。李后命包拯行罚,包拯乃脱赵禛所穿龙袍,打袍以代。

花脸老旦合作戏珠联璧合堪称双绝《遇后龙袍》宫斗情节妇孺皆知

京剧《遇皇后•打龙袍》是一出净角与老旦的传统合作戏,以金少山、李多奎、裘盛戎的演出为代表。俗话说:“铜锤怕黑,架子怕白。”这白指的是勾白脸的曹操,而黑则指的是勾黑脸的包公。因为工铜锤花脸的演员一般都是扮演文臣,重唱工,而且还有非常繁重的做派表演,因此对于铜锤花脸演员来说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角色。金少山打小既学过铜锤又学过架子,在演出中他突破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的严格分工,将铜锤与架子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脸流派“金派”。他身材魁梧,嗓音高亢甜润,念白讲究,扮出来的包公生动形象,大气磅礴,雄浑豪放。

花脸老旦合作戏珠联璧合堪称双绝《遇后龙袍》宫斗情节妇孺皆知

著名老旦李多奎先生嗓音浑厚高亮,吐字清楚,韵味醇厚,苍秀挺拔,素有“金嗓子”之称,其最擅长扮演中老年妇女,是继龚云甫之后梨园行第一老旦。1926年,在当时的上海大舞台,金少山与李多奎合演的《打龙袍》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几乎每唱一句都是掌声雷动,堪称珠联璧合,被誉为“双绝”。老旦唱腔中的“雌”音,本来很难与花脸唱腔中的“雄”音达到协调,但是两位表演艺术家在唱腔上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令观众们叹为观止。

花脸老旦合作戏珠联璧合堪称双绝《遇后龙袍》宫斗情节妇孺皆知

金少山英年早逝后,幸又有名净裘盛戎接踵而出,而裘盛戎恰恰又是以精妙的韵味著称,他尤其善于唱感情,塑造人物,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创造了既好听又好看的“裘派”花脸。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裘派花脸的影响力更是如日中天,大有“十净九裘”之势。裘盛戎与李多奎在北京京剧团合作演出了众多花脸老旦对手戏,《遇皇后》《打龙袍》成为其中的经典剧目,每贴必满,深获广大戏迷观众的欢迎,同样享有“双绝”美誉,也使这两出好戏绵延不绝,享誉氍毹。

花脸老旦合作戏珠联璧合堪称双绝《遇后龙袍》宫斗情节妇孺皆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