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评|嘉兴女医生器官捐献 用生命演绎最后的救死扶伤

嘉兴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医生陈怿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而她捐献的肝脏和肾脏,将至少救助3位器官衰竭患者,捐献的眼角膜也将使另一位病患重见光明。这位救死扶伤的医生,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最后一次”治病救人。

读罢这则新闻,不禁为陈怿的这个选择动容。在她的身上,至少有三股力量,让人哪怕在失意时,也能感觉到这个世界还很美好。

暖评|嘉兴女医生器官捐献 用生命演绎最后的救死扶伤

一个是信念,自幼立下医者志向,18年全心工作、任劳任怨,这些经历固然宝贵,但无法掩盖其中的心酸苦楚,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强的意志,很难坚持下来。另一个是专业,作为医生,同行点赞或许容易,但让患者夸奖就需要点口碑,光是为人和善尚且不够,吃苦耐劳、医术高超、通情达理……这些都是一个医生的必备品质。最后一个是仁心,或许是出于医者本能,亦或是发自内心,陈怿对公益格外热心,不仅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也很早就表达过器官捐献的意愿。

人们常常感怀,生命的长短在时间的维度里,不过沧海一粟。我们却忽略了,总有一些事物能够超脱生死的框架。一个是精神的传承,另一个则是器官的重生,前者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奔竞不息,后者在救死扶伤中凸显价值。陈怿在生命的尽头选择了器官捐献,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延展了生命的时间维度。作为医生,她无愧于庄严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作为普通人,她则以另一种形式,留下了人们对她的无限念想。

人固有一死,有人可以选择安然离去,就有人可以选择升华自我、造福他人。曾几何时,器官捐献还只是新闻里的故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种形式。所以不必刻意拔高器官捐献者的行为,伟大或壮举这般字眼自是有些过头,因为越来越多的事例说明,器官捐献应是重视生命的一个标杆。宁海老人骆顺观实现了自己的遗愿,捐献遗体和角膜,继续为世界散发光和热;重庆的一个小生命,仅仅存活了33个小时,肾脏却挽救了一名女士;安徽7岁的“她”捐出器官,河北7岁的“他”重获新生……一个个案例,无不在平凡中温暖人心。

“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在往后悠长的岁月里,不求每一个人都能点燃自我、照亮世界,但求你我都对生命之重心怀敬畏,对凡人善举心存敬意。如此,涓涓细流才能汇成江海,汇聚更广泛的社会正能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