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現在的大劇場相比,傳統戲臺是小了點,可是京劇本來也不是比排場、比佈景的藝術,所以大小也還合適。正是“徽班進京”拉開了京劇形成的序幕,從此,一批批演員們以徽調、漢調爲主,吸收了崑曲、秦腔等其他劇種的特長,經過五十多年的衍變,一個新的劇種——京劇誕生了。

談到京劇,人們常用“博大精深”四個字來形容。的確,作爲中國最大的戲曲種類,京劇吸收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並汲取了衆多地方戲曲的精華,是獨一無二的戲曲藝術之集大成者。經過二百年來不斷的探索、總結、完善,京劇已成爲中國文化的象徵,成爲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的瑰寶之一。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京劇的前世今生,不用煩瑣的專業術語,用普通人的眼光來發現京劇的美。京劇的英文名字叫作Beijing Opera,或者Peking Opera。這個翻譯不知始自何人,實在不夠準確。因爲京劇既不是北京產的,也和國外的Opera(歌劇)完全不同。京劇不是“北京歌劇”。那京劇是什麼?這還要從京劇的形成說起。

戲緣說戲 | 京劇的前世今生

中國的各行各業都有尊奉的祖師爺,大多聽起來都十分不靠譜,比如打鐵的祖師爺是太上老君,捏泥人的祖師爺是女媧,蒸饅頭的祖師爺是諸葛亮,沒一個靠譜的。戲曲行的祖師爺是唐玄宗李隆基,這個卻是不假。從前戲班還會供着這位祖師爺萬歲的畫像。

李隆基是個才子皇帝,有很高的音樂造詣,琴棋書畫無所不能。那時在唐朝首都長安城光化門外的禁苑中有座梨園,梨園中有梨園亭一座,是進行音樂演奏的場地。除了自己親自演奏過癮之外,唐明皇李隆基還招收了300多名學生在梨園學習音樂,把梨園打造成了如假包換的大唐皇家音樂學院。現在,戲曲界也被稱作梨園界、梨園行,戲曲演員叫作梨園子弟。唐明皇本人也當仁不讓地成爲戲曲行的祖師爺。當然,京劇的誕生是一千年以後的事了。

話說世事變遷,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北京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大大促進了文化娛樂事業的發展。當時流行的戲曲種類很多,除了崑曲,其他廣泛傳唱的地方戲包括高腔、秦腔、弋陽腔、柳子腔等等。依照朝廷對各地戲班的分類規定,除了“百戲之母”崑曲被稱爲“雅部”外,其餘這些都通通歸爲“花部”。花者,紛亂繁雜也,所以花部也叫“亂彈”。無論是情調上還是文學性,都無法和崑曲相比。

戲緣說戲 | 京劇的前世今生

戲緣說戲 | 京劇的前世今生

可是,文人鍾情於崑曲,大多數老百姓可做不到。崑曲的聲腔優美,唱詞更是典雅之至,肚子裏沒有點墨水,實在難於理解。而花部不同,它通俗活潑,演的大多是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不用“十年寒窗”也能欣賞,唱腔明快,曲調上口,所以愈加興盛起來。1790年,一個在戲曲界劃時代的事情發生了。

這一年是乾隆爺八十壽誕,召天下各個戲種到京城祝壽演出,這其中,來自安徽的三慶班深得乾隆皇帝喜愛,於是演出後就在京城留了下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徽班進京”。所謂“徽班”就是以安徽籍藝人爲主的戲班,他們不僅演唱崑曲,還擅長二黃、梆子等地方戲。此後,“四喜”、“春臺”、“和春”等其他徽班也相繼赴京,成爲名冠京城的“四大徽班”。正是“徽班進京”拉開了京劇形成的序幕,從此,一批批演員們以徽調、漢調爲主,吸收了崑曲、秦腔等其他劇種的特長,經過五十多年的衍變,一個新的劇種——京劇誕生了。

在2019年5月,根據歷史上 “徽班進京”事件改編,還上映了一部電影,名字就叫做《進京城》。

帝王專業戶焦晃飾演的乾隆

戲緣說戲 | 京劇的前世今生

京劇從一出生就受到清朝統治者的喜歡,名氣最大的粉絲就是慈禧太后了。慈禧喜歡京劇很必然,她最崇拜的偶像乾隆皇帝就喜歡戲曲。清朝的皇帝,包括慈禧的老公咸豐在內,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戲迷。英法聯軍逼近北京城,咸豐皇帝逃到避暑山莊還不忘帶上宮中戲班,每天堅持雷打不動地看戲。在如此薰陶之下,慈禧太后不可自拔地迷上了看戲,一口氣看了半個世紀,看丟了大清朝的江山,卻看出了京劇的百年輝煌。

戲緣說戲 | 京劇的前世今生

現在故宮裏還保留着數不清的大戲臺、小戲臺,其中最宏偉的叫作暢音閣。暢音閣是宮中重大節慶演出場地,共分三層,這三層戲臺,又叫福臺、祿臺、壽臺,既可以同時上演節目,也可以把三層用天井貫通,演些個上天、入地、成仙、下凡的戲,效果十分逼真。

戲緣說戲 | 京劇的前世今生

故宮暢音閣

慈禧可以把當紅的名角兒們召到宮裏演出,老百姓只能到戲園子去買票看戲。那時的北京分爲內、外兩城,套用《游龍戲鳳》中正德皇帝的一句話:“北京城內,大圈圈裏面有個小圈圈,小圈圈裏面有個黃圈圈……”內城正南的城門叫作正陽門,就是大名鼎鼎的前門。正陽門外商號雲集,會館扎堆,戲園子也特別多。以前的戲園子和現在的劇場可不一樣。舞臺是方的,四角各有一根柱子,前面兩根柱子上掛着和看戲有關的楹聯一副。舞臺正中間立一幅很大的彩繡幔子,老話稱爲“守舊”,也叫堂幔,就是分隔舞臺前後的底幕。守舊爲綢緞或絲絨質地,上面彩繡上各種圖案,使舞臺顯得十分美觀。在京劇的鼎盛時期,每一位名角兒都有自己獨特的守舊圖案,是個人風格的一種體現,一掛上什麼圖案的守舊,熟悉的觀衆就知道是什麼角兒該上場了,比如“四大鬚生”中譚富英的守舊圖案是龍鳳八寶,馬連良的是武梁祠石刻,繡有孔雀與喜鵲的守舊屬於“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藍底紅葉則是小生泰斗葉盛蘭的標誌圖案。

戲緣說戲 | 京劇的前世今生

守舊左右各開一個門簾,上面有字,左邊“出將”,右邊“入相”。出將入相的原意是“出征可爲將帥,入朝可爲丞相”,京劇舞臺上演繹的盡是歷朝歷代的忠臣良將,這樣大大的字掛在兩旁,看上去總有那麼點兒人生如戲的味道。

戲緣說戲 | 京劇的前世今生

演員從掛着“出將”的簾子上場,從“入相”的簾子下場。臺上佈置極少,大多隻有一桌一椅,都蒙着同樣色彩圖案的桌圍椅帔。

戲緣說戲 | 京劇的前世今生

和現在的大劇場相比,傳統戲臺是小了點,可是京劇本來也不是比排場、比佈景的藝術,所以大小也還合適。更重要的是,演員在傳統戲臺上演出可以用真身肉嗓,不需要麥克風來幫忙。當年各地在北京建立的會館中有大大小小十七座戲樓,其中正乙祠、湖廣會館、安徽會館、平陽會館並稱爲京城“四大戲樓”。直到現在,在北京南城還可以看到傳統的戲臺,湖廣會館每個週末都有演出,有空不妨一去。現在看戲的選擇多得很,戲迷比慈禧太后還幸福。喜歡原汁原味的可以去傳統戲樓,北京就有湖廣會館、梨園劇場、暢和園等好去處。現代劇場的選擇更多,比如北京的長安大戲院,雖然不是七十年前西單的原件,可到今天仍然是最能代表北京的藝術場館之一。上海天蟾舞臺也久負盛名,多少角兒在那裏一夕成名,現在叫上海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臺。

戲緣說戲 | 京劇的前世今生

如果沒有時間去劇場,還可以聽廣播、看電視、看錄像、上網……只是京劇是現場的藝術,真正坐在劇場裏看戲的感覺是非常不一樣的。在京劇形成的這兩百多年間,衆多負有驚世才華的藝術家橫空出世,從唱、念、做、打、服裝、舞美、道具、劇本等各個方面對京劇進行革新和發展,使得並不古老的京劇最終成爲中國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1930年,梅蘭芳訪美演出,第一次將京劇帶出國門,讓世界見識到了中國戲曲的美。從那時起,京劇不再只是中國的一個劇種,對於世界而言,京劇已經成爲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最佳代表。這兩百多年間,京劇也在不斷地和其他藝術形式進行合作。

戲緣說戲 | 京劇的前世今生

梅蘭芳大幅舞臺彩照

1905年,北京泰豐照相館的經理任景豐,在琉璃廠的土地祠院子裏,爲“伶界大王”譚鑫培拍攝了京劇《定軍山》中的片段,作爲譚鑫培六十大壽的賀禮。雖然是無聲黑白片,卻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

這部影片曾經在北京大觀樓和吉祥戲園放映,萬人空巷,讓那些沒有機會親眼見到譚大老闆的人也能過過戲癮。無獨有偶,1933年譚鑫培之孫譚富英與著名坤伶雪豔琴合演的京劇電影《四郎探母》,是中國第一部有聲戲曲影片。這兩部中國之“最”的影片,都與京劇合作,都出自譚門,不能不說京劇與電影實在太有緣了。除了電影,京劇與電視劇、歌劇、舞臺劇、話劇、交響樂、歌曲、舞蹈、詩歌、動畫、時尚設計等各種藝術形式廣泛合作。仔細看看就會發現,京劇其實已經滲透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關於京劇的大消息就是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這點看,把京劇稱作國粹一點也不爲過吧。

參考資料:

1、《京劇原來如此美麗》,梅若蘅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

2、《京劇形式特徵》,劉琦等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3、《中國京劇二十講》,駱正著,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