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湖南澧县县城西行5公里,有一处山环水抱的名胜,就是彭山。

如今的彭山,已名列国家4A级景区,算得上是天下名山了。但凡名山,一是自然景观奇特,二是人文景观独步。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独步的人文景观,二者水乳交融,造就了名闻遐迩的彭山胜景。

彭山具有独特的山水禀赋、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元素。彭山原名虎山,因山形酷似一尊卧虎而得名。唐代以后,当地百姓感念位居高祖李渊第十二子的彭王李元则福泽澧州的恩德,在此山中建祠奉祀,遂改名彭山。自此,彭山以其地理位置之优、自然景观之胜、人文底蕴之厚,而被历朝历代冠以“九澧名山”之首。在新时代的今天,彭山景区已经成为一个由1000亩湿地、2000亩水域、3000亩山林携手打造而成的生态休闲宝地。

一山揽千姿,一水蕴百媚。彭山北依澧水,二者犹如是一对“青山相伴秀水,秀水结友青山”的恋人,将山的刚直与水的婉约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示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大美。

走进彭山景区,就宛如步入一条点点是奇观、处处是精品、时时都震撼的生态画廊,群峰叠翠,秀水飘逸,神光离合,人文闪烁,给心灵一个释放尘埃的天堂。彭山有血、有肉、有语言、有慨叹,她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群,是一部穿越历史的厚重作品,是一处深厚而富有灵气、绚烂而饱含浪漫的风景。

彭山高不过200米,却生动地诠释出唐人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名言的权威性。她就像一幅山形奇妙、风水奥妙、传说美妙、文化深妙的山水画长卷,需要静下心来才能领略到她的万般柔情。英国地理美学家纽拜有一个著名论点:“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风景区,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人类的贡献和自然的贡献是交相辉映的,对于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类的劳动创造美。我国当今大多数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严格说来已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在自然山水中的名胜古迹、楹联镌刻,乃至所赋予的美丽神话传说等等,无不积淀着文化、历史的诸多因素,融合了人工景观的巧夺天工,所谓“山水之秀美虽自天生,然补凿之功却也多亏人力”是也。在一代代人力补凿的过程中,中国人才完成了一处处样板山水,并在其中寄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泰山是如此,西湖是如此,彭山也是如此。

彭山有着古往今来约定俗成的“彭山十二景”的名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文化,山水与文化总是和谐地融注在一起,而文化又总是依附在自然景观身上来体现,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后便有了世所公认的景观文化并传承下来。地方名胜,古人以“八景”、“十景”、“十二景”之类来命名,最早始于宋代著名画家宋迪笔下的潇湘风物八幅图,再经大书法家米芾为之赋诗题词,书画相配得以传世。有了这个范例,后人如法效仿,浓缩各地风物名胜的“八景”之类也就应运而生,沿袭不绝。彭山景观文化的传承也不例外,十二景中有“虎卧兰江”、“彭峰叠翠”、“翠麓莺弦”等体现景物之美、生态之美的景观名目,以点睛之笔烘染滋润了彭山的神采与灵性。

在今天的人们巧手装扮下,彭山变得更加秀美。景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伴随着历史时空而出现的常态,而这些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挖掘与发现的、同样承载着厚重文化内涵的创新性景观,更是大大增添了彭山景区的影响力与感召力。现在的彭山景区主要分为六大功能体验区,分别是原乡梦体验区、生态氧吧体验区、游乐体验区、亲水体验区、民俗文化体验区、禅修文化体验区,集食宿、观光、游乐、体验、购物等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游客的各种休闲娱乐需要,是游客放逐心灵、回归自然、参悟人生的绝妙天地。

哦,到彭山来吧,从你步入山门的那一刻起,彭山就会带给你无尽的惊喜,让你怦然心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