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動物世界裏,每個種羣都會有一個頭領。這個頭領首先要體格強壯,其次要具有智慧,能擔當起尋覓食物、護衛種羣,維護種羣發展的重任。

比如領頭羊。每個羊羣裏總有一隻是體型、速度佔優,聽力、視力出色的頭羊,它通常會走在隊伍最前面,隊員們緊隨其後,久而久之就成爲領頭羊。

頭羊憑藉個體的能力引導着羊羣的方向,其他羊對頭羊領導的正確性則深信不疑,即使面臨懸崖,只要頭羊跳下,追隨者也會照跳不誤,此即“羊羣效應”。

還有領頭雁。動物學家研究指出,大雁在飛行時,爲了減少飛行阻力、節約精力,雁羣會按“人”字或“一”字形排開,領頭雁的阻力最大,最後面的阻力最小。每隻雁根據對阻力和自身體能力的判斷,各就其位。體力最好的做頭雁,體力最弱的在最後面休整,餘者居中。

社會中各行各業的團隊中,也都會有一個領導。理論上,這個領導,應當業務最棒,智慧超羣,具有引領方向、團結協作能力,才能率領團隊開拓進取,取得成功,獲得效益。

學校也是如此。好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石。但好教師也需要好管理,好管理需要好校長。好校長手下當有一羣業務能力超強的幹部,且要像領頭羊、領頭雁一樣,首先當是教育教學的行家裏手,然後才能帶出一大批師德高尚、教育技藝精湛的教師隊伍,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促進學校的長足發展。

一所學校,要想辦好,校長和教學管理幹部首先選那些師德高、能力強、業績突出的教師來擔任,而這樣的教師一般也都會較早地評聘上了高一級職稱。

從教師職稱本義來講,不同職稱對應着教師一定的教育教學能力。由高職稱教師做校長、做學校管理,纔會能起到領頭羊、領頭雁的作業。

相反,如果校長、學校幹部是低職稱、甚至沒有職稱,換句話說,一個連學都教不好的人,讓他來領導學校,來管理學校,你覺得靠譜嗎?老師們會信服嗎?能把學校管理好嗎?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管理更是這樣,應是內行領導內行,不應是外行領導內行。學校作爲教書育人的特殊部門,更應如此。作爲校長和學校管理幹部,要管好學校,管好教師,育好學生,他們不但首先應是一名合格教師,更當是首席教師,校長具有高職稱,方纔有管理學校的資格;管理幹部具有高職稱,他才懂得如何去管理。

而這一點,在日前某省出臺的教師職稱試點改革中,卻規定,“不承擔具體教學任務的管理人員不再“雙肩挑”,也就是你當幹部,就要讓出高職稱。

我不知道這個省給學校幹部多大“好處“,在我們這裏,幹部都是“義務”的,在待遇上與教師完是全一樣,沒有任何額外的補貼。

我做業務副校長時,上級有個領導問我:“做了副校長還兼課嗎?”我回答說:“不兼課——”領導詫異:“你們學校不是缺教師嗎?”我說:“是啊,所以我教兩個班的英語,和普通教師一樣,我的課不是兼的,我兼的是副校長!”

那做副校長什麼“好處“?事實求是地、拍着良心說話,一點“好處”也沒有,只是能證明我這個人還行,滿足那可恥的“虛榮心”“面子感”,獲得心理、精神上的滿足。

如果像某省教師職稱改革那樣,幹部沒有“好處”,職稱再“下來”,那誰還會再去做學校管理工作呢?

到那時,則會出現這樣一個局面:一隻不會飛的雞領着一鳳凰、一隻烏龜領着一羣羊……其不滑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