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很慢热,慢热的字面解释大概是,和不熟的人聊天就会有一种尬聊的体验,倘若混熟了得朋友,那要是能面谈,有吃的,有喝的,一聊根本停不下来。

聊天高手,这词哪来的,这是我看窦文涛的《圆桌派》看出来出来的,看过冯唐的搜神记,高晓松的晓说,许知远的十三邀,觉得讲话,聊天,还真是门学问。

这其中窦文涛算是个厉害的角色,大概得益于他三人行那些年的积累吧。就算自称天才的冯唐,办的搜神记也是拧巴,不是节目拧巴,是整个场的节奏拧巴,不自然。而《圆桌派》就不一样了,整场看下来,感觉就像是几个老朋友在聊天,特别的轻松自然,完全不像是镜头前的那种感觉。而核心把控人是窦,也就是整场的节奏全都由窦来带。

隔行如隔山,我看了很多期的圆桌派,窦文涛无论是捧人,接话,开话匣子的功力都是非常棒的。

我总结了一些,不算模板,但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把这些术用进去,那么一场谈话便会变得舒服些

1、会聊天的人肯定是会听的人

聊天是两个人或多个人在进行,意味着必须有反馈,而你的反馈意味着对别人的一种回应,所以,会听很重要。聊天中,你不能一味地说,也不能对方一味地说,互为主角,一来一往中这个聊天才有意思了。经常是梁文道他们几个聊的差不多了,窦文涛也听得差不多了,插上几句,刚刚好。

2、肚子里要有货

倘若你随机在微信问两个人,如何看待当今房价居高不下?

A可能直接来一句,妈的,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简直不让我们这些学生党活了,这可咋办呀,以后我们都得要当房奴啦,一辈子都还房贷了。

B可能会从人口模型,经济模型,国家宏观调控,刺激经济,大杠杆,泡沫,等方面切入,有逻辑有条理的来把这个点给讲清楚。

想想,倘若是你,会更想和哪个人聊天?

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只知道动用情绪,最底层的本能来回答,其实就是巨婴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大概是成年以后,人和人拉开差距的终极原因。

高晓松去趟澳洲,就能在他节目里从澳洲的历史,人文,哲学,扯上一大堆,你让那些在澳大利亚呆了几年的华人或者留学生,随便找几个,有哪个能到人家那境界。

脑子,才是人身体最性感的器官。

3、话要少,一句话就封喉

有的时候,看到一句话就感觉恍然大悟。这是种顿悟的感觉,就像昨天我在九句话里截取的人民的名义那句话,一句话就把事情的本质讲清楚了,简洁干脆。

我记得我曾经回一个朋友的几句话,特别简单,后来被她频频点赞的几句话。

她当时刚失恋,男朋友删了她,把啦啦啦,也就是曾经很美好,如今怎么这样了,结尾她问我:你说,人和人相遇到底好还是不好,我和男朋友曾经无话不谈,现在闹的被拉黑,被失联,连朋友都没得做了。

我:人和人相遇本身就是很美好的,但你们越界了,打破了朋友之间的距离感,想更近一步,那就好的坏的都得承受了。

这几句话送给全天下失恋的人们都适用吧。

虽然有点不那么安慰人,但静下来想想确实是那么个道理。

4、负面情绪,自我消化

负面情绪,其实是消极情绪,大家其实都想听你的好消息,你却每次开场都是抱怨,失落,久而久之,再好的朋友也都会与你拉开了距离。

我记得很多年前在读者看过这么一个小故事,一对夫妻在厨房里吵架已经吵到了摔盘子的地步了,听到敲门声,一听是朋友,但还能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冷静了几秒钟,开门,和颜悦色的和朋友说话。

这才是修养呀,我们经常在学习或工作中受了气,受了累,转脸就把这种情绪抱怨给了朋友或者父母,亦或是不想说话,爸妈打电话都是嗯,哦,还好。可能朋友也有很多好玩的想和你分享,回复这样的字眼,也是极其不礼貌的。

负面情绪不转移原则,我一般是听歌或者举哑铃或者大吃一顿来消化这些,一次又一次的和自己的内心和解,以至于现在很少很少发脾气,也更从容了。

聊天呢,就涉及到了表达,无论是说话或者写作,这两样能力是我们链接他人与世界的工具。

说话,真的是一门学问,有的时候一句话伤人不自知,一句话暖人一冬天。

这其中的门道,都需要我们细心把握。

题图:《天赋异禀》剧照

好好说话,从一句暖暖的晚安开始

晚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