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中國歷史上第二牛的皇帝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鮮卑名普六茹,小字那羅延,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爲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

楊堅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了百年嚴重分裂的中國,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爲盛世之國。其在位期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是人類歷史上農耕文明的顛峯時期。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被尊爲“聖人可汗”。

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從亂世中統一的皇帝,無非兩個,一個秦始皇嬴政,一個隋文帝楊堅。兩人還都開創出前所未有的制度。

而且史上普遍是打江山的不會治江山,後來治江山的明君又不是打江山的。但是楊堅就都佔了。開皇之治把基礎打得多麼牢靠,直接帶來後世唐朝的輝煌。

公元581年3月4日,北周的靜帝以“楊堅衆望有歸”下詔宣佈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爲大隋,改元開皇,宣佈大赦天下。

公元589年,隋文帝遣兵揮戈南下,滅亡了割據南方的陳朝,統一了全國,同年琉球羣島歸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楊堅爲聖人天可汗,表示願爲藩屬永世歸順,千萬世爲聖朝典牛馬。隋文帝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各族蠻夷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大隋朝建立以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爲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楊堅由繼承父親楊忠的隨國公起家,其家族曾被賜姓普六茹,進稱隨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國號定爲隨,他又感到隨字有走字旁,與走同義,不太吉利,便改隨爲隋。

公元587年(開皇七年)隋滅後梁,589年(開皇九年)隋滅陳,統一全國。隋文帝結束了中國上百年來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 

隋文帝採用長孫晟的“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戰略,主要運用和親拉攏分化突厥,使突厥耗於內戰,從而各個擊破。

公元599年(開皇十八年)突厥內訌,突利可汗奔隋,以突利爲啓民可汗,築大利城居之。公元602年(仁壽二年)隋軍大破突厥,奪回了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陰山以北。楊堅開創的“甲兵強盛”、“風行萬里”的大隋王朝,致使“金陵失險” 、“單于款塞”。

隋的統一標誌着胡漢文化嫁接的完成。楊堅拯救了漢文化。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幾百年來的混戰,因戰火焚燬、遺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詔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民間異書,往往間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又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只還剩28469卷,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多少優秀的學者、多少偉大的著作、多少中國的文明、輝煌都消失在歷史的塵靄裏,但只要是諸子百家的書還在,只要是儒家經典還能留存,中華文明就不會死。

隋文帝統一了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五銖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 “車書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鹹薈粹一朝,成文章之總彙。”

北周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內外恐怖,人不自安” 。在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時就曾經進行過改革,親手刪定《刑書要制》,但不太徹底。隋朝建立後,開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高□等人蔘考魏晉舊律,制訂《開皇律》。開皇三年,隋文帝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刪除苛酷條文。《開皇律》將原來的宮刑、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杆上示衆)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了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爲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

楊堅廢除不合時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體制基本上是效仿原來西周時期的《周官》即《周禮》的形式,很原始、極混亂。六官制,稱謂複雜,職掌不明,辦事效率低下。楊堅恢復了漢魏時期的體制,基本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楊堅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掌握政權的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祕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祕書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祕書省掌管書籍曆法,事務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

尚書省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每部設尚書,總管本部政務。具體辦事機構就是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覈、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爲尚書。六部的設置成爲後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加強中央集權。對唐及以後歷代王朝影響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製,一直沿襲到清朝。

公元590年隋文帝楊堅詔府兵入州縣戶籍,兵農合一始此。楊堅對於地方機構也進行了改革。他採納度支尚書楊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閒、並大去小”的建議,將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爲州、縣兩級,撤消境內500多郡。同時,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將一些郡縣合併。大大節省了政府的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爲了更好地行使權力,控制地方,楊堅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進行考覈,以決定獎懲、升降。後來,又實行三年任期制。楊堅簡化了地方行政機構,廢九品宮人法,初創科舉制。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選三個文章華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後來,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舉人擔當。這種選拔政府官員的制度,使各個階層有才華的人都有機會爲政府效力。楊堅開創建立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留存長達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廢除,但當時的美英等國稱奇並借鑑了這種選拔制度作爲政府文員的聘用方法。

隋文帝楊堅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爲依據來收取賦稅。開皇三年,清理出陰漏丁男44.3萬人 共計 164.15萬口。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爲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這些舉措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將從豪強手裏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增加了國家的勞動力,調動貧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家掌管的納稅人丁數量大增。

隋文帝還曾頒佈“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戰亡之家,給復一年”等仁政措施。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減少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於廓廡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以一戶六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這個數字大約直到唐玄宗時才達到。直到唐太宗死後,唐高宗繼位,計戶口380萬戶。唐玄宗時,全國760萬戶,4100萬人。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唐天寶十四年已墾田地1430萬頃。隋煬帝登基就有890萬戶,而唐太宗直到駕崩纔有380萬戶,國力之差距可以想見。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貞觀11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爲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大隋開皇盛世氣象恢宏磅礴,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和東京洛陽城,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誌,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佈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

隋文帝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衆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爲一體。 “鴻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衆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這就是隋書裏的“開皇之治”。

楊堅開創的“地廣三代,威振八紘”的大隋王朝,建立正式行政區域實施有效管轄的範圍超過了以往。唐朝到公元630年也未完全恢復隋朝的疆域。隋朝的軍隊殲滅或重創了突厥、吐谷渾、契丹、高麗……拖延阻止了異族的強大與崛起,取得空前輝煌的勝利。《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道:“隋朝消滅了其前人的過時的和無效率的制度,創造了一箇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這一切同樣了不起。

人們在研究其後的偉大的中華帝國的結構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時,不能不在各個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國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無比輝煌的大隋皇朝,留給我們子孫後代的財富、對後世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很多。如三省六部制、開皇律、長安城、洛陽城、大運河、科舉制度、州縣制、均田制、義倉的創立……

隋文帝楊堅究竟是一位多重要的人物呢?要對這個問題作出判斷人們可以試着把他與歐洲帝王查理曼相比較。兩個人的生涯有着明顯的相似之處:羅馬帝國滅亡約三個世紀以後,查理曼成功地重新統一了西歐的一個廣大地區。在漢王朝滅亡約三個半世紀以後,隋文帝成功地重新統一了中國。當然查理曼在西方遠比隋文帝在中國有名氣,但是隋文帝似乎是兩位君主中較有影響的人物。

第一,他成功地統一了中國,而西歐許多重要的地區(如英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南方)卻從來未被查理曼征服過。第二,隋文帝建立的重新統一行之久遠,而查理曼的帝國不久就四分五裂,從未再次獲得統一。第三,唐朝取得的文化成就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中國政治統一後出現的經濟繁榮,而查理曼王朝的文藝復興卻隨着查理曼王朝的滅亡和他的帝國的崩潰而夭折。最後還有一點,隋文帝實行的科舉考試製度具有長期深遠的影響。

根據所有這些理由——即使把歐洲在整體上對世界歷史的作用大這個因素考慮在內——隋文帝對歷史的影響仍比查理曼大很多。不論在中國還是在歐洲,象隋文帝那樣有持久影響的皇帝屈指可數。

中國十大影響世界的歷史名人,隋文帝排名第六

1.孔子 2.秦始皇 3.成吉思汗 4.毛 5.孟子 6.隋文帝 7.老子 8.岳飛 9.祖沖之 10.蔡倫

NO1. 孔子

隋文帝楊堅,中國歷史上第二牛的皇帝


孔子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漢代已有人稱孔子爲“素王”。清代統治者封給他一個稱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讀書人的最高頭銜。宋明理學家甚至說過更加極端的話:“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就是說孔子是宇宙間的太陽,沒有他的降臨,人類至今只能在黑暗中摸索。難怪明代思想家李贄對此嘲笑說:怪不得三皇五帝時代的人們白天都點着蠟燭在走路。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爲“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評語:孔子學說只強調個人的責任而不是個人的權利。根據以這種哲學來保持國內和平繁榮所發揮的作用而論,大體說來,中國是地球上治理得最佳的地區。

NO.2 秦始皇

隋文帝楊堅,中國歷史上第二牛的皇帝


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他也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爲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倍受爭議的人物。

評語:他用武力統一了中國。中國人口實際上並不比歐洲多很多,兩者的差別在於歐洲總是分裂成許多小國,而中國則是一個統一的大國,使西方人對龐大的中國一直懷有恐懼心理。

NO.3 成吉思汗

隋文帝楊堅,中國歷史上第二牛的皇帝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成吉思汗(Chinggis Khan),廟號元太祖,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蒙古族。世界歷史上最偉大和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被推舉爲蒙古帝國的大汗,統一蒙古各部。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西亞、中歐的黑海海濱。

評語:起於災難而終於卓越,除了耶穌,恐怕再難有人與成吉思汗匹敵。

NO.4 毛

NO.5 孟子

隋文帝楊堅,中國歷史上第二牛的皇帝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死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爲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爲“孔孟”。

評語:他對中國的影響主要來自《孟子》一書,該書闡明瞭他的主要學說,那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組成分子是人民而不是統治者。

NO.6 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中國歷史上第二牛的皇帝


隋文帝結束了自東漢末年到隋統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使隋代獲得了“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讚譽,爲我國封建社會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評語:他成功地統一了經歷數百年嚴重分裂的中國。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實行透過科舉考試選拔政府官吏的制度,爲中國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員。

NO.7 老子

隋文帝楊堅,中國歷史上第二牛的皇帝


老子(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聃(dān),漢族,楚國苦縣(今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厲鄉曲仁裏)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座高峯,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爲“中國哲學之父”。

評語:假如老子的確是《道德經》的作者,那麼他的影響確實很大。這本書雖然不到六千字,卻包含着許多精神食糧。在西方,《道德經》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NO.8 岳飛

隋文帝楊堅,中國歷史上第二牛的皇帝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民族英雄、軍事家、抗金名將,漢族人。字鵬舉,諡武穆,後改諡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今安陽市湯陰縣城東30裏的菜園鎮程崗村)。岳飛作爲我國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評語:《滿江紅》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爲“岳家軍”,金人流傳着“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

NO.9 祖沖之

隋文帝楊堅,中國歷史上第二牛的皇帝


祖沖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人,字文遠。生於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先世遷入江南,祖父掌管土木建築,父親學識淵博。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縣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三方面。

祖沖之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縣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三方面。在數學方面,他寫了《綴術》一書,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作爲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可惜後來失傳了。《隋書·律曆志》留下一小段關於圓周率(π)的記載,祖沖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朒數)和3.1415927(盈數)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這一紀錄直到15世紀才由阿拉伯數學家卡西打破。祖沖之還給出π的兩個分數形式:22/7(約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確到小數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紀才由荷蘭數學家奧托重新發現。祖沖之還和兒子祖𣈶一起圓滿地利用「牟合方蓋」解決了球體積的計算問題,得到正確的球體積公式。在天文曆法方面,祖沖之創制了《大明曆》,最早將歲差引進曆法;採用了391年加144個閏月的新閏周;首次精密測出交點月日數(27.21223),迴歸年日數(365.2428)等數據,還發明瞭用圭表測量冬至前後若干天的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在機械學方面,他設計製造過水碓磨、銅製機件傳動的指南車、千里船、定時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學、考據方面也有造詣,他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說《述異記》。

評語:他是歷史上少有的博學多才的人物。

NO.10 蔡倫

隋文帝楊堅,中國歷史上第二牛的皇帝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後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場,監造各種器械。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爲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評語:紙的發明,使中國文化得到迅速發展,而他使用的造紙技術,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一八○○年前後實行的機械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