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之祭》是楊麗萍繼《十面埋伏》後的第二部現代舞劇。楊麗萍現代舞劇《十面埋伏》。

楊麗萍出生在大理的一個白族人家,在家裏排行老大。從小酷愛舞蹈的她,沒有進過任何舞蹈學校,她憑藉着天賦,1971年從村寨進入西雙版納州歌舞團。雖然一開始舞蹈之路並不順利,但是憑藉自己頑強堅強的性格以及對舞蹈的熱愛,最終在1994年,她的獨舞《雀之靈》榮獲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金獎。從此楊麗萍被很多觀衆稱之爲“孔雀公主”。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舞蹈家楊麗萍和攝影家肖全

攝影家肖全一度被認爲是中國最棒的人像攝影師,他用鏡頭記錄了楊麗萍舞蹈生涯中的各個重要階段,這對被攝影界與時尚界廣爲傳唱的“黃金搭檔”留下了太多的感人故事。肖全說:“她身上的一股仙氣,而那種有靈性的照片,不是每個攝影師都能捕捉到的,只有楊麗萍會在我的鏡頭前如此的具有表現力。”楊麗萍說:“我和他太熟悉了,對他沒有任何防範,沒有任何緊張。他就像我身邊的一株草、一棵樹,或是一朵雲……我老了會躲起來不見你們,但肖全不一樣,七老八十的時候,我只讓肖全給我拍照片。”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肖全鏡頭下的楊麗萍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肖全鏡頭下的楊麗萍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肖全鏡頭下的楊麗萍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肖全鏡頭下的楊麗萍

仙子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但是楊麗萍在籌備《雲南映像》期間,與當地人同喫住,遭遇撤資她也沒有放棄,自己親自出資籌備。她花費了三年時間創作、採風、排練。用了120分鐘讓世界記住了中國雲南,也瞭解了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孔雀公主楊麗萍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雲南印象》

轉爲幕後的她,不停的探索新的藝術表現手法,不難看出楊麗萍的舞蹈作品既有東方美學,也融入了西方文化。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楊麗萍現代舞劇《十面埋伏》

舞蹈劇場《十面埋伏》是舞蹈家楊麗萍2015年創作的一部實驗性舞臺作品。楊麗萍曾表示,《十面埋伏》不僅在於傳統的復甦,還有更多的“現代意義”。“埋伏,不僅僅是古人的恐懼,現代人也有,我們每個人都在被埋伏—外界的,心靈的,時時刻刻。這是很現代也很普遍的人性的東西。”她想用這部現代舞劇,告訴大家如何避免被“埋伏”的恐懼。

整場演出分爲“螳螂捕蟬”、“粉墨登場”、“十面埋伏”、“草沒荒冢”四場。六個主要角色,輪番上演一幕幕個性鮮明、高潮迭起的華彩舞段。項羽的剛猛、劉邦的腹黑、虞姬的柔情、韓信的糾結紛紛呈現在觀衆面前。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楊麗萍現代舞劇《十面埋伏》

作爲此次實驗性舞劇的一大亮點,則是那吸睛的萬把半懸於舞臺之上的剪刀。這些剪刀閃爍寒光,隱喻着恐懼、不安和暴力,有大禍臨頭的壓迫感。它也是楊麗萍首次在舞劇現場使用裝置藝術的合作,該設計源自藝術家劉北立。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楊麗萍現代舞劇《十面埋伏》

剪刀是東方文化的一種符號,咒語、兇器、傷害。在關於此概念符號的解讀中,剪刀有時浸滿殺氣,有時又卻柔美;有些傷害就像剪刀,看似普通,其則難測;有些集體無意識也像剪刀,看似無害,其實遺禍千年。作爲此次最重要的舞美設計,除了剪刀之外,《十面埋伏》也使用了形似蒲公英的紅色絨毛鋪滿舞臺代替鮮血。以剪刀爲天,紅色的血液爲地,頗具力道和聲色,奠定了這部作品的調性,演員們在紅色羽毛裏掙扎,廝殺,整場演出不見刀槍,卻處處充滿殺機。

對楊麗萍而言,《十面埋伏》並非兩千年前陳舊的歷史故事,而是一場關於人性和道義的爭戰。這是來自內心的埋伏,來自外界的埋伏,楊麗萍關注現代人的扭曲、貪慾、掙扎和恐懼,並以此作爲警示。國家之間的戰爭尚未消失,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隨處可見,她選擇了用一條新的方式,從現實中的黑暗去關照人類的處境。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楊麗萍現代舞劇《十面埋伏》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楊麗萍現代舞劇《十面埋伏》

於是,在《十面埋伏》這裏,楊麗萍作品的畫風開始發生轉變。她不再只是孔雀仙子的纖纖風骨,也開始揮灑殘忍血腥和暴力美學。她研究傳統中國文化,在現代舞和民間舞中糅合京劇、剪紙、口技、器樂和武術,再把它與當代的裝置藝術融合於一處。它展現出一種新的開放形式,在這裏,楊麗萍完全爲她的舞劇打開了全新的通道。而此次前往具有濃郁當代藝術、現代主義建築和中國傳統園林風格的北京紅磚美術館,也正是由於其多重風格所帶來的張力和藝術與自然之間的力道,吸引着她。

對楊麗萍來說,《十面埋伏》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對她來說,舞蹈是她最好的語言。在《十面埋伏》中,她開始使用這一語言來向觀衆講述她那自身洞見的現實與世界,用一種隱喻,或是謎語,來展開她對人世與人生的領悟。在這當中,她也發現了民族文化本身所散發出來的魅力,並得心應手地運用於它,正如她曾所說:“一個民族的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是無可比擬的,我們鑽研自己的文化,就是在向這世界呈現我們的存在。這代表了一個藝術家對一方水土的情感,而不是說教。”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十面埋伏》

《春之祭》是楊麗萍繼《十面埋伏》後的第二部現代舞劇。2017年在第十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次亮相,由英國沙德勒之井舞蹈劇院與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聯合委約楊麗萍製作,圍繞《春之祭》這一樂曲開展創作。

一百多年以來,全世界創作了大約有四百個左右不同版本的舞蹈《春之祭》,而這一版,卻是用全世界都聽得懂的語言講述東方精神,這是挑戰世界水品的舞劇,以一種東方美學去解讀西方經典,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先驅性和實驗性。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楊麗萍現代舞劇《春之祭》

在這版《春之祭》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神”因爲有了悲憫之心,自願墜入紅塵,歷經萬千,變成了“人”;“人”因爲有了覺悟之意,甘心奉獻,無畏犧牲,又從卑微的“人”超越宿命成爲“神”。楊麗萍版本的《春之祭》與衆不同就是她開啓了對於原著解讀的另外一個思路:不再只是被動的獻祭,而是主動的犧牲。要想獲得美好豐盛的“春天”,必然要有靈魂的覺悟,必然要穿越幻像,必然要經歷痛苦,而後,才能脫胎換骨,才能涅槃重生。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楊麗萍現代舞劇《春之祭》

這當中的背景,我們既看到了楊麗萍身爲白族,所承載的那一方熱土之下厚重的歷史,也看到了不同宗教文化在這裏的交織。它雖呈現自唐朝傳入白族的佛教密宗,也有着白族本土宗教、自然崇拜及遠古時期母系生殖崇拜的影子。它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在這裏融合,它描畫的不是一個具象的世界,舞臺是一個抽象的宇宙,時間、空間、生命共存其中,萬物輪迴,週而復始,表現了從獻祭而死到涅槃重生這一輪迴,死亡並不是終結。正如楊麗萍曾說:“我是白族人,喜歡從土地裏面尋找自己的文化之根。守望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是我的幸運。這一次儘管是重新詮釋世界經典,與西方藝術對話,但我更希望用東方美學去進行新的演繹,把我們民族的魂融入這個題材。”

《春之祭》的內核就是“祭祀”,是一個儀式感極強的故事。楊麗萍排創的《春之祭》也貫穿了她一如既往的形式感與楊氏舞臺美學——舞臺被999個神祕的符號堆滿,一個存在於平行時空的修行者,躬身在大地上,好像種麥子一樣播種着祝福,播種着寓言,播種着覺悟。而舞者置身其中,忘我起舞,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被放置在一個宏大的時空之中,產生出亦真亦幻,亦虛亦實的多維空間。人們在大地上生息、舞蹈,又在大地上甦醒、覺悟。

從孔雀公主楊麗萍到現代舞之新徵途

《春之祭》楊麗萍帶傷堅持排練與演出

在楊麗萍看來,自己過往作品多從傳統文化中尋根,《十面埋伏》開始,她嘗試用中國文化與世界對話,“《春之祭》在國外家喻戶曉,中國佤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也有這樣的儀式,春天來臨之際,女人用自己最珍貴的東西來獻祭。”

對於楊麗萍來說,從《十面埋伏》到《春之祭》,一種更加先鋒和實驗的轉型,成爲了她自身藝術旅程上新的風景。在這裏,用一種新的東方視角的方式走向西方、走向世界,展現本土原生態文化融合與積澱下的文明,正如王焱武所說:“因爲楊麗萍以前是舞蹈表演家,不是編舞,而且是原生態的舞蹈家,作品都是少數民族的、原生態的,後來我們又做了漢族文化的《十面埋伏》,現在我們又要直面西方文化,這是一次藝術家的進階、一次自我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