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辦公突然又熱鬧起來。蘇寧的豆芽、平安科技的快樂平安、京東的咚咚工作臺在內部運用成熟後,紛紛開放API準備做IM。做團購的美團也來插一腳,其IM工具“大象”11月9日已經開放註冊,從功能描述看,要硬剛釘釘。

別人在入場,場內經常被剛的釘釘卻轉頭做起了硬件,11月19日一次性推出智能前臺M2、智能通訊中心C1、智能投屏FOCUS三款產品,其收割流量做生態之心昭然若揭。另一個場內老玩家,企業服務大佬級企業金蝶旗下的雲之家,也在線上、線下大張旗鼓地搞起了“活力星青年”活動,把慣用在C端的主題營銷帶到了企業級服務的推廣之中。

新老交匯,天差地別的玩法和理念,風口過後再度泛起漣漪的移動辦公的亂象已經滋生,在入場的方式上,似乎什麼背景、什麼領域的企業都可以堂而皇之地來分食移動辦公這杯羹,不需要有任何門檻。在具體的玩法上,做生態、搞營銷的方式也是花樣百出。

那麼,作爲企業級服務的移動辦公究竟應當以什麼姿態切入企業管理?玩家們火急火燎的背後是否真的看清楚移動辦公的真相了,還是隻是在企業級服務市場的大蛋糕下的一廂情願?

羣雄逐鹿,卻是“花式出水”

光說不練假把式,對移動辦公產品究竟要怎麼走,不如看看行業內主要玩家已有的實踐做法。這裏選取在各類統計中量級能夠“看得上眼”的阿里釘釘、騰訊企業微信以及金蝶雲之家,以及新湧入的衆多產品。

1、同樣的移動辦公,“移動”方式並不一樣

說阿里釘釘是中小企業市場的大哥恐怕沒有人會反對。這個產品今年11月已擁有超過500萬家企業用戶,勢頭強勁。釘釘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產品設計,DING一下就能解決過去員工裝死的問題,深受老闆們喜愛。

其次是企業微信。這個對釘釘的防禦產品,受益於微信的光環發展較快,在微信豐富的C端經驗基礎上,產品的人性化與使用習慣也似乎比釘釘多一份溫度,更像是個小清新產品,一頭讓老闆用着還不錯,另一頭員工用着也不反感。

還有,就是在BAT一統互聯網的背景下,正面硬剛A(釘釘)T(企業微信)的雲之家。目前,雲之家服務超過350萬家企業、4200萬用戶,大有趕超釘釘的勢頭。這大概得益於其“激活創造力”的核心理念,用完全革新的理念吸引了相信它的一大幫企業用戶。

此外,就是先從內部運營一段時間,自己用着還不錯,就堂而皇之拿出來做市場的這一波移動辦公產品,它們身上或多或少將帶有“原產地”的企業管理痕跡,試圖以本企業的優秀來推廣至所有企業。

2、大多數產品,既沒能賦能個人,也沒有激活組織

釘釘的創新了諸如閱後即焚的私聊“澡堂”模式等功能,受到許多員工的歡迎。但其把OA搬上移動端的做法本質是加強了過去的流程管控理念。在輿論中,釘釘成了一個白領厭惡、老闆喜愛的產品。而總是讓員工處在被動狀態的DING功能,看似能夠讓員工好好幹活,但誰又知道這種被迫的盯梢式工作安排能夠有多大效率?在提高效率方面,可能有些一廂情願了,只是短期爽快,從時代不確定性的角度,對賦能員工個人、激活組織的創新創造力幾乎不會起到太大作用。

企業微信志向在通過讓企業中的員工都變成熟人,來挖掘企業內部的生態圈,但企業微信發佈多年,其更新頻率遠不如釘釘、雲之家等產品,功能更迭也是小心翼翼,只做基礎溝通功能,大部分內容都靠外部開發接入,上下都喜歡的產品在激發個人創造力和組織活力方面並沒有太過深入,本來有着生態優勢的產品被行動遲緩所拖累,一直也未能有太大的市場突破,其賦能個人、激活組織的潛力被白白浪費。

在“激活創造力”的旗幟下,雲之家宣稱對傳統企業管理模式進行了重構,上線例如活力值、同事圈、點贊和分享甚至打賞等功能,號稱以人與人的關係爲中心,破除了流程管控,實現了扁平與協同。在社交化的管理方式上,雲之家區別於傳統管理工作彙報逐級查看的模式,推出上級可以關注到每一級員工的動態,並進行鼓勵或物質打賞的功能。其設計的“活力值”評估系統可以對員工行爲進行量化。

所以,看起來,雲之家無論是對個人的賦能還是對組織的激活,都有不錯的功能貼合,然而,過分強調管理理念,對許多企業老闆來說顯得太虛,雲之家不得不花費更多精力和資源進行市場教育,在市場開拓上,這種偏務虛的理論宣傳很難像釘釘那樣直接打動客戶,尤其是老闆。

剩下的,就是魚貫而入的衆多產品,很難去一個個評價,但企業自己的管理經驗拿出來共享到所有企業,姑且不論背後的理念是否能夠滿足企業面對不確定性的需求,其普適性也存在疑問。在SaaS服務的浪潮下,出現太多的產品只注重技術而忽略對企業的適配,自以爲的管理效率提升到了客戶那裏結局只能是水土不服,一廂情願。

3、都在用ToC的思路搞營銷,但移動辦公不能只有營銷

釘釘的推廣幾乎動用了互聯網半壁江山的名人來站臺,馬雲本人,羅永浩,趙薇,程維,李開復,明星站臺、粉絲買單;企業微信“讓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微信”直戳微信重度愛好者;雲之家“活力星青年”在地鐵站等地方打出各種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標語,在線上發起直面無聊職場人生的“鹹魚”羣體吐槽活動。

這些都是C端營銷,固然沒錯,但移動辦公畢竟是ToB的產品,那種只讓用戶知道了、安裝了就好的C端營銷思維並不完全適用。釘釘名氣再大,企業微信再借微信東風,雲之家再怎麼打年輕人職場共鳴這張牌,B端的企業不是傻子,C端裏的名氣對移動辦公產品的成敗並沒有實質影響,最終還是要看其是否能夠適應管理實際需求,其他毫無意義。

4、做輕做重都可,但賦能、激活要的必須是重產品

作爲SaaS服務中的重要內容,移動辦公也同SaaS一樣,一直存有做輕做重之爭。本來,做輕可以打造小而美的產品,避免風險,降低成本,做重可以增強用戶粘性,也能提高客單價,二者各有好處。

但是,在賦能個人、激活組織的要求下,包括移動辦公在內的企業服務未來一定是要越做越重的。從競爭層面來說,只有做重了之後產品纔有足夠的生命力,能夠形成多個觸點形成對客戶的粘度,纔有護城河抵禦住競爭對手不斷的進攻。從產品層面來說,唯有做重的產品,才能深入企業內部,開拓更多企業內部使用場景,對員工個人造成全方位的影響,賦能更爲有效,對企業整體而言被移動辦公的管理理念改造得更爲徹底,激活組織的願望才能更好地實現。

企業管理需求的“七寸”,恐怕早已不一樣

認爲只要能編程能開放API就能出產企業IM工具,本質上還是在默認遵循着舊有的管理認知,而互聯網對社會的全面滲透已經讓企業管理的要求發生了顛覆。

知名學者,曾被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三顧茅廬”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在“鉅變時代的組織管理”主題中對移動互聯時代的企業管理思維有過詳細的論述,從中我們可以一窺眼下企業管理的確切需求。

按陳教授的觀點,移動互聯時代,企業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不確定性變強。這種不確定性,表現爲:

1、對內,員工來源羣體發生根本變化

年輕人成了企業員工的最主要的來源,他們渴望創造力,渴望自我實現。對標美國,在一份就業報告中,美國大學生甚至更願意到100人以下的企業裏發展。毫無疑問,當代年輕人更加珍視所受重視程度。

2、對外,互聯網改變了商業組織形式

B2B、B2C 、C2C等模式大行其道,企業直面市場,與用戶的接觸更爲“親密”,商業的本質變成數據,數據決定市場開拓的方式。例如,過去的農業企業只要關注內部的生產條件、經營流程,而現在不得不從農業大數據角度,以金融爲紐帶,數據爲支撐來研究企業的發展。

3、競爭者角度,顛覆成了常態

如今,幾乎所有進入某個領域的企業都喜歡高舉顛覆的旗幟,多數競爭都變成顛覆式進攻。企業面對的每一次“不知從哪冒出來”的對手,都無法掉以輕心。就連馬雲都宣稱自己睡不着覺,擔心阿里巴巴會被什麼新事物取代。

於是,移動互聯時代,企業最需要應對的事,從過去的內部生產運營,變成了應對多方不確定性。它意味着企業管理運營需要很強的“彈性”,能夠像橡皮泥一樣去適應,能夠時時刻刻發揮創造力、突出創新性來生存與發展,不會因爲不能適應而掉隊,並取得先機。

移動辦公不是OA強化,賦能個體、激活組織纔是根本任務

對不確定性應對的需求,要求企業管理賦予每一個員工發揮創造力的能力和空間,整個組織被激活,才能做到隨時、隨處可適應。很明顯,只是把傳統的OA用新技術搬上移動端,用新技術做傳統的事,從任何角度都無法讓企業增強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無奈的是,新瓶裝舊酒的做法是很多移動辦公產品的常態。那麼,移動辦公如何才能新瓶裝新酒?

1、理念上,企業仍是金字塔,但移動辦公要讓管理變成平原

傳統的“流程管控”讓整個企業像一臺機器一樣“井井有條”,金字塔層級十分森嚴。在不確定性環境下,其劣勢顯而易見,大部分人,尤其是80、90後甚至00後等最有活力的員工羣體都成爲螺絲釘不能發揮自身蘊含的創新力量。這使得企業變得十分笨拙。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的多元化讓經典的經濟人假說(人是懶惰的,需要被監督和控制才能更好地工作)越來越站不住腳,也因此,移動辦公的產品理念,應當從流程控制轉向以人爲中心,在金字塔的結構下,把管理變成“平原”,不再搞OA強調從上至下權威與控制那一套,由老闆強管變成員工主動,通過相互協同的方式進行工作,最大化對每一個員工的創造力進行賦能。

2、功能上,全員參與、全員認同成爲關鍵詞

組織是由個人組成的,賦能個人的同時,如何保證組織整體的活力、激活組織,又成爲關鍵任務(每個人的強大可能造成組織整體的渙散)。而只有做到全員參與、全員認同,移動辦公產品才能實現激活組織的目標。

首先,傳統OA上那種各自爲政的部門、職能直線條關係其實就是一種無形的疏離,在個人生活中已經被依賴(如朋友圈)的社交化思維,用到企業層面也未嘗不可。其次,是改變傳統OA在財務、CRM這些體系上花費的精力最多的弊端,要讓企業形成合力,移動辦公必須做到“事事平等”,研究每一個職能模塊的創新價值並予以實現。

總而言之,移動辦公產品在技術上並不難實現,管理思維是產品好壞與成敗的關鍵,一廂情願把傳統管理思維加在產品上而不考慮當今時代企業管理的真實需求,是移動辦公產品最容易掉入的自作多情陷阱,其結果就是不能幫助客戶成功,喧囂過後產品最終也無法獲得認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