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地震被埋如何自救和互救

  地震具有突發性、破壞性和難以預測性,地震來了該怎麼辦? 是跑還是躲?在不同場合該怎樣有效避震,降低傷亡風險? 地震被埋如何自救和互救?

  發生時如何第一時間科學避震?

  地震發生時,首先要保持冷靜,不要慌亂,快速判斷自己所處位置和震動狀況。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爲:震時就地避險,震後迅速撤離,是應急避震的基本準則。

  

  地震發生時,如果所處的是平房或樓房一層,且室外比較開闊,可以力爭迅速跑出室外避震;

  如果是樓房二層或以上,且室內避震條件和建築質量較好,首先要選擇室內避震,因爲地震時震動時間短、強度大,人往往無法自主站立,很難迅速從樓內跑到室外,應優先選擇立即躲避在室內的衛生間、儲藏室、浴室等開間小、有承重牆或支撐物的地方,或者是堅固的桌子、牀、茶几、沙發等傢俱旁,這些地方在房屋垮塌時容易形成三角空間。這時要迅速伏地趴下,儘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低頭,用衣服、枕頭等護住頭頸,不要壓住口鼻;或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防止摔倒或身體移位。

  △8月9日,四川阿壩,武警九寨溝森林中隊官兵在現場救援。

  專家提醒,地震發生時,特別要牢記絕不要在慌亂中選擇跑向陽臺、翻窗或跳樓,這一點極爲重要。因爲地震襲來時,門窗會迅速扭曲變形,這些地方都是地震時可能最先坍塌的地方。同時,中高樓層居民千萬不要搭乘電梯逃生。

  如果地震發生時身處戶外,則應迅速避開如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樓房)、立交橋、過街天橋、高煙囪和廣告牌等這些高大建築物;遠離水壩、陡坡山崖、狹窄街道和危舊房屋;特別要注意避開變壓器、高壓線、電線杆,以防觸電;不要在易燃易爆危險品倉庫附近停留。

  

  震後如何緊急規避常見次生災害?

  據統計,山體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國目前造成人員傷亡最多、最嚴重的地震次生災害。5級左右的地震就可以誘發滑坡和泥石流,震級越大,誘發面積也越大。

  △武警九寨溝森林中隊官兵在現場救援。

  專家指出,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發生時,一般都會有一些比較明顯的徵兆:

  

  如山體出現一些深度裂縫或裂縫持續增大;

  山體的樹木或岩石短時間內出現移位、傾斜;

  山上的岩石和土體持續性滾落或發生多次小面積崩塌。

  泥石流大多出現在地震後遭遇持續強降雨的情況下。

  如果從地下或山谷傳來的類似火車轟鳴聲或悶雷式的聲響及輕微振動感,必須立即撤離,這很可能是即將發生泥石流的徵兆。

  

  如果遇到以上情況,應立即遠離山體。如山體崩塌或滑坡正在發生,要立即向垂直於滑坡體或滾石方向的兩側跑,切不可順着滾石方向往山下跑。如來不及逃避,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陡坎下躲避,並保護好頭部。

  當遭遇泥石流險情時,必須立即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應立即向兩側山坡上逃生。不要上樹躲避,因爲泥石流的衝擊和搬運能力極強,大樹會被掀倒或連根拔起。

  地震專家提醒,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務必在震後及時轉移至政府劃定的安全區域。

  地震被埋如何緊急自救和互救? 地震時被埋或被困廢墟內,要因地制宜,及時鎮定採取自救措施。

  如果部分肢體被埋壓但雙手可以活動——

  

  首先要用手清除頭部、胸部的雜物,用手在頭、胸部掏出一定的空間,保障呼吸暢通;

  再儘可能及時用身邊可用的磚石、木棍或其它堅硬物品,建立起一個支撐體,穩定生存空間,防止餘震時進一步塌落;

  如果灰塵太大或聞到煤氣味時,要設法用溼衣物捂住口鼻,避免窒息或中毒。

  

  專家提醒,地震被壓埋後,要特別注意保存體力,保持清醒,不要盲目呼救,要用磚、鐵管等物敲打管道或牆壁。在確定上方有人時,再大聲呼救。

  如果廢墟內有生存空間,身體能夠自行活動——

  

  應盡力朝着有光或可能有水和食物的地方移動。

  如果受傷,可從衣物上撕下布條及時進行包紮,避免失血過多。

  爲了延長生存時間,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如果多人同時被埋壓,要互相鼓勵,團結協作,共同商定自救計劃並採取行動。

  

  震後,在救援隊伍暫未抵達時,積極互救是減輕人員傷亡最及時、最有效的辦法。

  互救應遵循以下原則:

  

  “先易後難”——先救埋壓較淺,容易救出的輕傷人員;

  “先近後遠”——先救離自己最近的被壓埋者;

  “先多後少”——先救壓埋人員多的地方,如學校、醫院、旅館、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

  

  

  營救中要首先使傷者頭部暴露出來,並迅速清除口鼻內塵土,保持呼吸道暢通防止窒息,之後再刨挖傷者身體其他部位。

  要特別注意在使用鍬、鎬等工具時不要傷及被埋人員更不要破壞被埋者周圍主要的支撐物,防止進一步倒塌。

  對於脊椎損傷人員,搬動時切忌生拉硬拽,必須要用門板或硬木板擡出廢墟。

  被埋壓者受傷嚴重、埋壓較深、時間較長,可設法向其儘快輸送水、食品和藥品,以維持生命,等待專業人員援助。

  

  震後餘震活動特點及防範措施

  在一次強地震發生後,爲什麼常常會出現很多的餘震活動?而且有些震區餘震會持續很長時間?餘震來了怎麼辦?

  地震專家提醒,避震不分主震和餘震,切不可以掉以輕心。

  

  一是要嚴防次生災害發生。例如山體滑坡、水庫潰堤、堰塞湖泄漏崩塌等,在搭建臨時避震場所時,必須遠離這些區域。

  二是要防範危房進一步破壞傷人。主震後餘震持續不斷,在專業部門尚未對房屋進行安全鑑定之前,即使自家房屋尚未倒塌,震後也不要貿然進入或居住。

  三是救援人員和互救人員,在震後短時間內的餘震密集活動期間必須要有一定的防護措施,提高防範餘震的意識和技能,減少餘震傷亡。

  

  文章來源:地震速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