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灣的古都帶着老紳士的氣味,漁光半島上立着一幢三角形建築“毛舍”,在傳統紅磚民宅羣裏,它顯得冷靜、獨特,充滿思考也熱情飽滿。

The Owner

毛森江,建築人。年輕時從事服裝業,由於狂熱迷戀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之作,從原本的建築門外漢,先到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系旁聽3年,再花兩年多時間持續往返日本,學習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建築工法。1991年正式轉入建築業,成立毛森江建築工作室,以營造與房產開發爲起點,逐漸發展出具獨特風格的設計觀。如同他的偶像及老師安藤忠雄,毛森江靠着自修成爲臺灣清水混凝土建築的第一人。設計手法擅以水泥材料在灰階間遊移,使單一材料具有多向美學面貌。作品個性圓熟,色調及細節溫潤,與安藤忠雄近乎出世的氣質有所不同。

院落

偌大院落與建築面積形成強烈對比,院內的苦楝樹在規劃期間即開始種植,與建築同時標誌歲月,一棵百年老樹是對建築百年流傳的期許。

建築人毛森江的每個作品都有名字。

投入建築30年來,他歷經數次革新,每5年完成一個功課:要蓋一座超越上一個建築概念的創新作品。眼前外觀呈三角形的“毛舍”是他給自己的第5度挑戰,也是年初完工的新宅。他說:“我最喜歡、最大的熱情就是畫建築圖。空間上如何把三角造型轉切爲四角形是建築的第二度變斷面。當進入屋內,人的視線看到的是正方形的空間,但腳行走的動線,實際上是三角形的。”書桌上能看見他勤做的筆記、草圖與紙條,35年來每日做的事與想法都會記錄下來,甚至也有他給同事的留言。

建築斜面鋪排的實木回收自廢棄木造電線杆,具良好隔熱效果。銅雕爲藝術家陳正雄的作品。毛森江以毛筆蘸紅色墨水親提了家的名字“毛舍”,上頭立方體的照明燈亦出自其設計。

幾何圖形常是毛森江的設計基礎,這次以等邊三角形爲主要架構,像是樹幹與樹枝般,量體由下而上遞減,融入樹的意象。“毛舍”在約880平方米的地基上,一樓僅僅使用了99平方米,二樓有66平方米,三樓是33平方米,基本功能空間如餐廚、主臥、書房都設於一樓,生活運作順暢有序。

玄關+餐廳

橘紅色蝴蝶椅CH07,弧線椅背單椅CH468以及同系列CH446凳子皆出自Carl

Hansen

& Søn。牆上兩幅常玉的畫作爲臺灣歷史博物館出品。具吸音效果的木牆前是臺灣藝術家曾永鴻的作品《默/守候》。

由二樓俯視,玄關連接的

客廳

與用餐區之間以樓梯作爲分隔。牆上簡潔的圓形掛鐘出自

Georg Jensen

。底下小木桌上擺放的是用古老藥罐栽植了15年之久的菖蒲。

“最初的想象是讓樓梯設計很簡單,從外頭看進來,視覺彷彿懸在半空,把兩個空間隔開,所以不做扶手,僅在單邊以透明玻璃圍起。”領着我們走到餐桌前的毛森江說。這個家所使用的建築材料密度都超過1,水泥的密度高達2.8-2.9,所以他刻意在一樓做了一道木牆來吸音,也作爲公私領域的分隔,推開一扇隱形的門,裏面便是他畫圖、休憩的主臥。

吊燈與長餐桌皆爲毛森江的設計。環繞長桌的兩款餐椅分別是Y-chair和CH23,出自Carl Hansen & Søn。窗邊大理石擺飾出自

西班牙

藝術家

Salvador

Marco,生於1979年,自2011年起定居臺灣。

臨窗的用餐區有着巨大厚實的老檜木桌,原是1946年當地一家銀行開業時的匾額,5年前因爲改造原本要廢棄,他取回來刨掉3釐米後做成厚實的餐桌。“人家說木頭不會持久,但只要找對方法使用,便能打破刻板印象。”在使用單一材料的建築裏,平衡清水模冷冽的方式是大量運用暖調的實木,於是桌、椅、牆乃至淋浴間等都是低調奢華的檜木。

桌上的花器出自日本品牌公長齋小菅。系統廚具出自丹麥品牌Vipp。

茶室&佛堂

牆上的白描觀音爲藝術家奚淞畫作。下方瓷甕與茶桌上的茶器皆爲藝術家蘇保在的青瓷創作。環繞的坐墊是毛森江的設計,內填紮實藺草,外部是原色

皮革

同樣是因爲樹和森林的記憶而得來的,還有二樓望出去的大片窗景。他回想起,“有次在日本看到一段影片,是馬友友拉着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日本能劇俳優坂東玉三郎隨着音樂在鋪滿榻榻米的大空間裏跳舞,外面是一片翠綠森林。於是我把這些畫面記下來,創造成以這段記憶爲出發點,但安排不一樣的作品。”

牆上字畫以簡潔的古體呈現出建築的原點:上與下,出自水墨藝術家陳志良。將舊時

嬰兒

沐浴

用的舊木桶反轉即成茶桌。

安藤忠雄

所設計的Dream Chair,出自Carl

Hansen

& Søn。

毛森江僅利用

玻璃

、原木與

清水混凝土

爲材料,透徹極致地表現出個人的想法與意境。

二樓的高度能看見院子裏苦楝樹最豐盛的綠意,延伸出滿園草皮與一棵百年老樹,記憶中的森林成了尋常日子裏每日下午定時澆灌的花草樹木,室內則是有着書畫相伴,鋪滿榻榻米的大茶室。

三樓佛堂是三角建築的頂端,皮質單椅爲毛森江設計。

清水模是個永恆的材料,至少可以保存300年以上,毛森江因此着迷於使用這樣的素材,他認爲,“人的原點,是真。建築的原點,是人。空間的原點,是記憶。我設計的原點,是50年後的建築。建築家的工作是困難到難以置信的難,也是夜以繼日的苦難。這是我腦中的第一項準則。找到建築原點,用原點的思維創造人們生活的記憶和故事,讓文化和歷史得以傳承下來。”

臥室

主臥靠窗的兩把木質單椅爲毛森江的設計。圓形古董鍾出自

Seiko

。牆上4幅黑白

攝影

作品出自藝術家李國民的影像創作《一癡三十年》之“忘”系列。牀頭燈出自Vipp。

主臥

浴室

全以檜木鋪設。洗手檯面與水龍頭出自Grohe。

對於生活,毛森江的想法倒很簡單,說讓自己愉悅也讓別人舒服便是生活、也是幸福。“家人是一種責任,是人生的過程。現代的年輕人對於責任太淡薄了。讓每一個人喜悅,做各自最喜歡的事,談及彼此時互相感恩,就是最完滿的家。”樸實的表述裏,藏有毛森江很大的擔當與細膩。

三樓客房包含淋浴間、書桌與單人牀。

許多最好的答案,往往是沒有提問的。一個好作品,便經常誕生於無關需求的設計。毛舍,是回應一個對建築始終裝滿熱情的靈魂,最好的答案,院裏熱烈的蟬鳴,屋內的對象,皆散發着被好好對待的關愛。

毛森江作品

臺南林宅

位於臺南的林宅是毛森江建築工作室2014年的作品,清水模是建築的主要材質,空間內的綠色樓梯爲大篇幅的灰色帶來了靈動色彩,瞬間成爲空間內的焦點。

學者之家

這間沉靜的學者之家僅有約76㎡,毛森江設計團隊用大量的木質傢俱爲沉硬的清水模增添了暖色,使得整個空間低調卻蘊含十足質感。

毛院子

整個空間呈現出古樸自然之感,大幅的落地窗不僅保證了室內的採光,更增加了室內與室外大自然的溝通,閒適愜意。

攝影 | 李國民 造型 | 孫信喜

策劃、文 | Hsieh Hui Ching

編輯 | 高慧瑩、林曉羽

其他圖片 | 毛森江建築工作室

本文爲《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權所有,

歡迎轉發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告知轉載事宜,侵權必究。

把波士頓裝進上海老洋房,用音樂社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