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樹人

李先念一生中三次不尋常的經歷

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出生在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高橋區李家大屋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十三歲時爲自謀生路,經與父母反覆商量,去學木工手藝,因此後來被人們稱爲“小李木匠”。參加黃麻起義後的1927年12月17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曾任中共陂安南縣縣委書記、紅四方面軍第30軍政委等職。參加了長征和西征。後曾任新四軍第5師師長兼政委、中原軍區司令員等職。建國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政協主席等職。2019年6月23日,是這位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誕辰110週年紀念日,特把李先念一生中三次不尋常的經歷概述如下,權當紀念之。

西路軍失敗回到延安降職後被毛澤東干預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結束。10月24日,紅四方面軍第30軍軍長程世才和政委李先念奉命率部向西渡過黃河。10月27日,第9軍軍長孫玉清和政委陳海松率部和第四方面軍總部也渡過黃河。10月30日,第5軍軍長董振堂和政委黃超率部渡過黃河。過河部隊共兩萬一千八百多將士(佔當時紅軍總數的五分之二)。渡河部隊當時稱“河西軍”,同年11月11日,根據中革軍委命令,過河部隊正式更名爲“西路軍”,準備執行寧夏戰役計劃。西路軍領導機關稱“西路軍軍政委員會”。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組成如下:主席陳昌浩;副主席徐向前;委員爲:陳昌浩、徐向前、李先念等11人。

1936年10月27日,第30軍89師267團行軍至吳家川,遇到敵軍馬步青騎5師一部阻攔時,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激戰,擊退敵軍的狙擊,拉開了孤軍浴血奮戰的序幕。隨後西路軍又在古浪、永昌、高臺、倪家營子、梨園口等地與敵人進行了殊死戰鬥。梨園口戰鬥後,西路軍總部率餘部約三千餘人就近撤向八十里外的祁連山深處的康隆寺。在遠距康隆寺四十里的石窩一帶,李先念、程世才指揮第30軍將士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戰鬥經過三個多小時,總部和第9軍剩餘下的一小部分上了山。第30軍餘部邊打邊撤,退到石窩山上。1937年3月14日下午,整個西路軍集中到了石窩山。至此,西路軍的西征宣告失敗。

1937年3月14日晚,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在肅南石窩山召開了“石窩會議”。會議決定:陳昌浩、徐向前二位主要領導人離開部隊回陝北向黨中央彙報。李卓然、李先念、王樹聲等7人組成西路軍工作委員會,以李卓然爲書記,由李先念統一指揮軍事。把第30軍剩下的一千餘人編爲左支隊,由李先念、程世才和李天煥帶到左翼大山打游擊;第9軍剩下的三百多步兵和騎兵師的一百多騎兵編爲右支隊,由王樹聲等帶到右翼大山打游擊;總部直屬隊剩下的十幾個幹部與第30軍一起行動。

1937年4月5日,已轉戰到肅州以南祁連山中的左支隊,以西路軍工作委員會及所部的名義致電中央,報告情況並建議中央實施營救。4月7日,軍委主席團指示西路軍工作委員會:“你們可以向新疆去,已電彼方設法援接。”4月16日,李先念等率左支隊八百五十餘人,從安西東南走出祁連山到達石包城。稍作休整後即向星星峽(星星峽並非峽谷,而是隘口。它是由河西走廊入東疆的必經之處,素有新疆東大門“第一咽喉重鎮”之稱)行進。4月27日,李先念等率左支隊所剩四百二十餘人經過四十七天艱苦跋涉,行程一千五百多里,終於進抵星星峽。5月1日國際勞動節這天,陳雲和滕代遠代表中央專程從迪化(今烏魯木齊)趕到星星峽來迎接,隨行準備了四十多輛汽車和一些衣物。在歡迎大會上,換了新裝的李先念等左支隊全體指戰員,激動萬分地聆聽了陳雲代表黨中央的講話。5月4日,李先念等左支隊全體指戰員就在陳雲率領下,分乘四十多輛汽車赴迪化。

李先念一生中三次不尋常的經歷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底,李先念從新疆回到延安。隨後在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學習。圖爲李先念(左五)、郭述申(左三)等在延安合影。

經過四天的行程,車隊於5月7日到達迪化,進駐西大橋附近的卑民紗廠。不久,全面抗戰爆發,黨中央決定撤銷左支隊去蘇聯學習的決定,改爲就地學習。西路軍左支隊的番號取消後,編製成立總支隊,對外稱“新兵營”,共有成員四百二十餘人。部隊遷到迪化東門外的一座營房裏,開始了正規的學習生活。總支隊在中共駐新疆黨代表領導下,設直屬隊機關和四個大隊,每個大隊轄三個排,另有六七十名團、營、連的幹部組成幹部隊,歸陳雲直接領導。總支隊長楊秀坤、政委劉慶南、參謀長饒子健、政治處主任姚運良、總支書記喻同金。軍、師級幹部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李特等沒有分配職務,暫在總支隊部學習休息,聽候黨中央安排。同年12月14日,李卓然、李先念、程世才、李天煥、郭天明、曾傳六等離開迪化去延安。其他人員除留少數繼續學習外,大部分也於1940年2月5日回到延安。

李先念到達延安後,先後在抗日軍政大學、中共中央馬列學院學習。1938年11月6日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閉幕之後,“抗大”和馬列學院的廣大學員都陸續安排了工作,走上抗日前線。因受張國燾錯誤的牽連,一天,後方政治部主任譚政找李先念談話:“先念同志,組織決定你到八路軍第129師當營長,你有什麼意見嗎?”李先念的回答是:“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從軍政委降職到營長,連降六級,雖然許多西路軍幹部戰士都爲他感到委屈,但李先念卻相信組織不抱怨,他風趣地說:“管他呢,就是一擼到底,叫我去當伙伕、馬伕,也要在我們黨和部隊裏幹下去。”毛澤東知道了這件事後,一定要見李先念。在延安鳳凰山麓的窯洞裏,毛澤東與李先念見面後,說的第一句話是“這樣處理你李先念是不公平的嘛”。後在毛澤東的干預下,李先念被任命爲新四軍第4支隊參謀長。

1938年11月23日,李先念等跟隨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胡服(劉少奇)離開延安赴中原。劉少奇先去了豫西后,李先念等於12月26日到達河南竹溝。成立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時,朱理治任書記,李先念任軍事部部長。這樣,原本去新四軍第4支隊擔任參謀長的李先念就留在了豫鄂邊。

指揮“中原突圍”拉開解放戰爭序幕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爲首的國民黨政府調集二十多個師的部隊,包圍和蠶食中原解放區,企圖消滅中原解放區部隊,打通向華東、華北、東北的進軍道路。同年10月下旬,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決定,以新四軍第5師、八路軍南下支隊、河南軍區部隊與冀魯豫軍區部隊一部組成中原軍區。從1941年2月開始任新四軍第5師師長兼政委的李先念臨危受命擔任中原軍區司令員,統帥和指揮作爲全國六大作戰區域之一的中原軍區的部隊,展開了艱苦的鬥爭。

在中原軍區組建前後,李先念指揮部隊發起了自衛反擊的桐柏戰役。11月中旬,國民黨軍六個軍十四個師對桐柏山地區實施南北夾擊,企圖消滅在該地的中原軍區部隊。中原軍區乘敵部署尚未就緒時即以主力主動出擊。11月12日,第2縱隊(由新四軍第5師、八路軍359旅主力合編而成)主力在唐河以南祁儀、湖陽、丁爬山一線,迎擊國民黨軍的進攻,經激戰,將其冒進至黑龍鎮的第47軍第127師第381團全部殲滅。20日,第2縱隊以三個團攻擊復佔棗陽的國民黨軍第4遊擊縱隊,殲其兩千餘人。12月7日晚,第2縱隊第13旅在第15旅和359旅配合下,對再佔雙淘鎮的國民黨軍第10軍第20師主力實施突然襲擊,殲其一千餘人。14日,國民黨軍第41、第47、第49軍等部向湖陽、平氏一線迫近。中原軍區以第1縱隊(由河南軍區部隊改編)和第2縱隊各一部集結於祁儀地區布成口袋形陣勢,待機圍殲其孤軍深入的第68軍第181師。該師先頭部隊第524團進入中原軍區部隊伏擊地域後,師主力停滯不前。中原軍區遂改變計劃,先攻擊其先頭部隊,至15日,殲其兩個營和援軍一部。這時,國民黨軍在中原地區的兵力已增至十一個軍二十四個師和八個遊擊縱隊,並以主力向桐柏山區壓迫。中原軍區爲爭取主動,遂結束戰役,將主力向大別山區轉移。

李先念一生中三次不尋常的經歷

◆1945年,李先念(左)與王震在一起。

1946年1月,國民黨政府和中國共產黨雙方代表簽署停戰協定後,國民黨軍仍繼續增調兵力包圍和進攻中原地區。5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雖然專門就中原地區停止武裝衝突簽定了《漢口協定》,但國民黨軍拒不執行。至6月,進攻解放區達一千餘次,佔去縣城、村鎮一千一百餘處,將中原軍區部隊五萬餘人分割包圍在以宣化店爲中心的羅山、光山、商城、經扶(今新縣)、禮山(今大悟)之間縱橫不足百里的狹小地區內,解放區面積已不及原先的十分之一。爲避免內戰,中共中央多次同國民黨政府交涉,表示願意讓出中原解放區,將部隊和平轉移到其他解放區去。但國民黨政府一意孤行,至6月下旬,用於包圍中原軍區部隊的兵力增至約三十萬人。此時,蔣介石認爲消滅中原軍區部隊的時機已經成熟,遂令其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在駐馬店設指揮所,指令各圍攻部隊於6月22日前完成攻擊準備,待命攻擊。26日拂曉,國民黨軍開始向黃安以西、經扶以東、孝感以北的中原軍區部隊陣地大舉進攻,佔領沙窩、鄧店、滸灣等地。這是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的起點,並妄圖“一舉包圍殲滅”。

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根據中共中央於6月23日的“立即突圍,生存第一,勝利第一”的明確指示,將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1旅僞裝爲主力,向津浦鐵路以東轉移,鄂東軍區部隊就地堅持鬥爭,以迷惑、牽制敵人。作出了主力以南北兩路向西,其他在東西北線行動的分路突圍、相互策應的具體部署,並選定敵人在7月1日發動總攻之前,於6月26日夜指揮中原我軍出敵不意,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內層包圍圈,展開了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戰役。李先念親率中原局、中原軍區首腦機關所在的北路主力,於26日晚由宣化店向西北方向祕密移動。29日晚,從信陽以南李家寨至柳林車站間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線,越過平漢鐵路,向西北方向疾進。

李先念一生中三次不尋常的經歷

◆1946年,李先念(右)與任質斌在湖北省大悟縣宣化店。

國民黨軍急調整編第3、第15、第41師和整編第47師主力及位於陝南地區的第一戰區部隊整編第90、第1、第76、第36師各一部實施尾追和堵截。李先念指揮突圍部隊一面以小部隊阻擊敵人,一面晝夜兼程,先後在天河口、蒼苔地區,南陽以西、丹江以東地區,荊紫關及滔河以南的南化塘地區,山陽的口頭坪、長溝口及商南的趙川鎮、粱家墳地區,經反覆衝殺,突破了國民黨軍嚴密的阻擊陣地和大規模的追堵、截擊、合圍,歷經艱險,長驅兩千裏勝利地進入陝南,與在當地堅持鬥爭的陝南遊擊隊會合。8月3日,成立鄂豫陝軍區,創建了遊擊根據地。第359旅和幹部旅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震率領,自柞水地區繼續北進,沿途衝破國民黨軍的多次追擊、堵截,於8月底進入陝甘寧解放區。河南軍區部隊在掩護主力突圍後,隨北路突圍部隊跟進,於8月初進至豫陝邊界地區,在盧氏、靈宅、雒南(今洛南)等地開展游擊戰。與此同時,李先念還指揮了其他各路部隊的突圍行動。

中原突圍,揭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中原軍區部隊突破國民黨軍的重重包圍和堵截,勝利完成了戰略轉移任務,保存了力量,牽制了國民黨軍大量兵力,從戰略上有力地策應了華北、華東解放區部隊的作戰。李先念在中原突圍前後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作出的卓越貢獻,充分地顯示了他作爲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的全局在胸、無私無畏的崇高精神,臨危不亂、運籌帷幄的雄韜偉略,嫺熟高超、運用自如的指揮藝術。

是粉碎“四人幫”的決策人之一

1976年秋,“文革”已歷經10年,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毛澤東主席病危時,以江青爲首的“四人幫”更加猖獗。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時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的華國鋒決心對“四人幫”採取行動。

華國鋒想聽聽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葉劍英對於怎樣“對付”江青、張春橋、姚文元和王洪文這四個人的意見,並想最好能到葉劍英的住處去一趟,當面和葉劍英交換意見。但是毛澤東主席的喪事剛剛開始操辦,許多事還沒有頭緒,華國鋒一時還不能走開;再就是不但葉劍英住在西山,坐車得很長時間才能到達,而且去葉劍英那裏目標太大,容易走漏消息。因爲上述情況的“限制”,做事一向慎重的華國鋒就決定自己不親自去與葉劍英商談,而是找一位自己信得過又和葉劍英交情深厚的人去和葉劍英接觸,轉達自己的意見。華國鋒想到的這個人選就是李先念。9月11日下午四五點鐘,中央政治局會議結束,毛澤東的喪事安排妥帖後,華國鋒就回到中南海,帶了警衛員小葉和祕書小於,到北京醫院去看病。看完病後,華國鋒對司機老孫說:“咱們去看看先念同志。”李先念住西黃城根9號院,離中南海不遠。車開到9號院大門口後,值班人員一看是華國鋒的車,急忙通知裏面的人。李先念得到消息,忙從辦公室出來,可剛走到大廳,華國鋒已快步進來了。李先念將華國鋒迎到辦公室。於祕書由李先念的祕書徐貴寶陪着坐在外面大廳等候。華國鋒坐下來,直截了當地對李先念說:“我是以到北京醫院看病爲名來的,只能呆幾分鐘。我實在太忙,離不開,請你去趟葉帥那。‘四人幫’的矛盾必須解決,請葉帥考慮,用什麼方式、在什麼時機解決爲好。”華國鋒的寥寥數語,一掃李先念心頭的陰霾。李先念不由地露出舒心的笑容,連聲說道:“好,好,我一定去看葉帥。”(《華國鋒在粉碎“四人幫”前後》,李海文)

李先念一生中三次不尋常的經歷

◆1976年10月,李先念(左)、華國鋒(中)、葉劍英(右)在天安門參加慶祝粉碎“四人幫”大會。

1976年9月14日,也就是華國鋒去了李先念家的三天後,李先念對身邊工作人員說,自己的心情不好,要去香山的植物園散散心。當李先念坐車快到植物園時,他突然對司機和警衛說:去西山葉帥處。葉劍英當時住在西山15號樓。等到了15號樓的大門口,李先念才叫警衛人員給葉劍英打電話,向葉劍英通告自己前來拜訪。當葉劍英把李先念迎接到自己的辦公室後,兩人剛一坐定,葉劍英就問李先念:“你是來公事奉命,還是老交情看望?”李先念回答的是:“都有。”知道事情重大的葉劍英爲防有人竊聽,馬上打開了收音機。可是因爲年事已高聽力早已下降,再加上收音機聲音的干擾,所以李先念說的話他無法聽清楚。在這樣的現狀下,倆人商議以筆代口進行交談。李先念在紙上寫的是:“這場鬥爭是不可避免的。”葉劍英看後寫的是:“這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李先念接着寫道:“請你考慮時機和方式。”葉劍英點頭表示同意,隨後葉劍英在紙上寫了陳錫聯(當時負責中央軍委工作——筆者注)這三個字,並打了一個問號。李先念看後寫道:“完全可靠,請放心。”並簡要介紹了陳錫聯兩次同他談話的情況。就這樣,兩個人連寫帶談了將近三十分鐘。告別前,兩人還特別小心地燒掉了所有寫有談話內容的紙張。此後,有了李先念與葉劍英的支持,華國鋒態度進一步明確,在與葉劍英商量好計劃後,他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和李先念通電話。李先念對具體的行動計劃也是知情的。(《李先念:粉碎“四人幫”貢獻特殊》,《中共黨史研究》2002.1,程振聲)

1976年9月21日,華國鋒和葉劍英商定對“四人幫”採用隔離審查的措施。26日,華國鋒將這種措施告知李先念後,李先念馬上表示支持,並同意華國鋒所說的“早比晚好,愈早愈好”的提議。……其後,華國鋒、葉劍英和李先念就解決“四人幫”的方式和時機又有過多次商議。10月6日,華國鋒把決定抓捕“四人幫”的時間告訴了李先念,李先念表示完全同意。解決“四人幫”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大事件,在危難中挽救了黨,而李先念在這個過程中不避危險的活動,是他爲黨爲人民作出的又一重要貢獻。(《李先念在與“四人幫”鬥爭中發揮的獨特作用》,《北京日報》2010.3.8,李東朗)

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裏有這樣一句話:“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中,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同志起了重要作用。”這就是說,李先念是粉碎“四人幫”的三位決策人之一。

本文爲《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衆號:dangshiboca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