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威教授彌留之際寫的10個字: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第一次寫出來的字護士不大認識,他使盡力氣寫了第二次。 李德威教授的學生提供

長江日報融媒體9月15日訊(記者楊佳峯)“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9月15日中午,在武昌一居民小區,30多名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和學生擁簇在恩師李德威教授靈位前,重溫李德威生前留下的這10個字,心潮起伏,情難自已。

14日上午12時25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著名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歲,在不能言語的彌留之際,躺在ICU(重症監護室)病牀上的他借來護士的筆顫抖着寫下了“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10個大字。

李德威教授家中設置的靈堂,供學校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緬懷。記者李子云 攝

“李老師在‘乾熱巖’的研究上沒做完,留下了遺憾,所以用這10個字來鼓勵大家繼續下去,爲國做貢獻。”現場李德威教授的大弟子、地大地學院副教授劉德民向長江日報記者分析這十個字的背後深意。劉德民說,在地下很深的地方,岩石溫度可以達到180攝氏度以上,這種熱能源屬於無污染的清潔能源,也是第三次能源革命的新能源,理論上地球深部有很多這種能源,過去地熱多用於溫泉、取暖等,利用率不高,李老師的設想是大規模利用,尤其是在發電領域。“彌留之際還牽掛這件事,憂國憂民的情懷可見一斑。”李德威教授的弟子們無不哽咽嘆息。

李德威1962年6月1日出生於湖北省麻城市,32歲被破格提升爲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始終奮戰在地質一線,提出“層流構造假說”,被譽爲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的第一人。

李德威教授所在的學院大門口,貼有訃告。記者李子云 攝

“即使在醫院,李教授也沒有放下科研。”劉德民回憶,9月9日,他還和李德威老師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共10多人在普仁醫院李老師病房開了“組會”,每個人就自己的學業進展、科研項目進行了彙報,當時李老師說話已很喫力,但還是一對一對弟子們的問題進行回覆、指導。“當時我彙報了‘乾熱巖’的研究情況,並提出遇到的問題,李老師一一作答後提出下一步研究思路。”

李德威教授在病房裏講課

李德威教授的夫人夏芳是武大人民醫院的一名醫生,目睹了丈夫住院還忘命工作的狀態很是心疼。“同事來醫院看他,當時他己浮腫得很厲害,艱難地握了手。他一見到同事說的卻是項目的人員安排,他說自己已經沒力氣了,希望學校能繼續把事情辦成。”夏芳回憶,當時李德威的病情十分嚴重,他患的嗜血細胞綜合症,怕感染,需要隔離,但他不聽,不斷召集學生來論證項目。

讓夏芳欣慰的是,過去一家三口,分居三地,兒子在北京學圍棋、上大學,愛人常年在青藏高原科考,家裏經常就她一個人;直到愛人病了,一家人團聚在病房,過了一段時期“溫馨”日子。

延伸閱讀——

李德威教授生前留影 記者李子云 攝

十一次遭遇科考危險

在醫院最後的團聚日子裏,兒子李喆意外收到父親李德威的禮物:科考中自己遇到的11次危險經歷的錄音。

李喆一口氣聽完了父親的遇險經歷,非常震撼,沒想到文弱的父親在科研中是一個奮不顧身的英雄,追求真理不畏艱險。而母親居然被矇在鼓裏,從未聽說過父親遭遇的生命危險。

就讀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的李喆對父親的這份禮物沉思良久,這位獲得過全國圍棋冠軍的小夥子認爲父親的禮物是讓他知道:爲了理想和事業,需要勇敢無懼。

李德威究竟遇到過什麼樣的危險呢?“幾次與死亡擦肩而過。”有幾次危險,劉德民也在現場,他回憶:2000年,他和李德威教授一起在藏南科考,在溜索穿越雅魯藏布江時,李教授突然卡在中間,懸掛在30米高的江面上,進退兩難一個多小時。李教授發現是索道因起毛被卡,最終手動脫困,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還有一次是在可可西里野牛溝,大家誤入犛牛羣,因爲李教授穿的是紅色外套,頃刻被野犛牛包圍,危機萬分之時,大家讓李教授將外套反穿,變成黑色外套時,才逃脫野犛牛包圍圈。

李德威教授的弟子、地大協同創新中心李正漢老師介紹:李教授爲人隨和、幹勁十足。李德威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行程超8萬公里。

1990年,李德威參加了李紫金教授負責的“西藏羅布莎鉻鐵礦大比例尺成礦預測”,發現了許多與地質構造學說相矛盾的現象。爲了弄清原因,從那時開始,他每年都要花3至4個月的時間奔波在青藏高原,足跡幾乎踏遍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餓了就喫乾糧,困了就睡巖縫。精瘦的李德威因爲善於爬山被研究青藏高原的老專家莫宣學院士戲稱爲“小山羊”,“一起出去考察,最長最難爬的線路都是他在跑”。

讓地震預報成爲可能

2008年,震驚中外的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組織科技賑災專家組,李德威教授第一時間報名,奔赴災區開展調查工作,爲抗震救災提供了第一手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資料和切實可行的建議。

在災區調查過程中,李德威教授冒着生命危險,不辭辛勞與時間賽跑,爲挽救更多的生命盡了一切努力。滿目瘡痍的災區景象深深地刺痛了李德威教授的心,他說,地震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太巨大了,一定要想辦法研究預測地震。

從此,他自籌經費開始研究地震機理和預測技術。李教授還積極地向社會公衆普及地震科學知識。2010年,由李德威教授主講的《讓地震預報成爲可能》電視專題片獲得中國科教影視“科蕾獎”二等獎,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2010年玉樹地震發生後第二天,他再一次自費奔赴現場進行調查研究和抗震救災。2011年和2012年,李德威教授以執行主席身份參加了香山科學會議,與參會專家討論地震相關科學問題和地震預測的技術手段。

此後幾年,李德威教授提出陸內地震的熱流體撞擊成因假說、地震及關聯災害監測、預測思想與方法,並發表了一系列地震相關論文,對蘆山、魯甸、景谷、康定等強震進行了準確的中、長期預測。

李德威教授提出的地震成因理論認爲,地震與地下熱能和熱流體的局部聚集有關。如果把地下聚集的熱能提前、緩慢的釋放掉,就可以降低地震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地震的震級和破壞性。同時,提取出來的地熱能還可以供我們使用,從而造福人類。

提出“層流構造假說”,不追論文追夢想

經過多年實地調查,1992年,李德威提出了以盆山耦合、下地殼流動爲核心的“層流構造假說”,一舉打破“板塊構造假說”,以非常簡潔的模式和合理的動力來源完整地解釋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種現象。此後,李德威相繼又提出了洋陸耦合、多級循環、四維動態成礦和地震熱流體成因等創新理論,建立了盆山與洋陸耦合的地球內部系統動力學,和地核與太陽能共同驅動的多級循環地球系統動力學,初步形成了一套以青藏高原爲基地的地學理論系統。

“他是少有的爲了單純的科學夢想而勇於探索的人。”李德威的導師、構造專家楊巍然教授說。在他剛提出“層流構造假說”的時候,有很多人私下議論,“一個教授,不把心思放在SCI論文上,卻固執的搞什麼科學理論創新。”甚至認爲其理論是“天方夜譚”,但他從不在乎別人的議論,更不願隨波逐流。

2017年至2018年,李德威教授根據其創新幹熱巖系統理論,鎖定了瓊北地區作爲乾熱巖重點勘查區,設計實施了一口乾熱巖開發實驗井,鑽遇超過185℃的高溫乾熱巖並獲取了其巖芯和測井資料。2018年5月,李德威教授在海南組織召開了“乾熱巖選區、勘探和開發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的成功召開,極大地鼓舞了地熱界同仁與新能源相關企業的研究與投資熱情。李德威教授的工作成果爲海南乾熱巖發電及綜合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爲中國乾熱巖勘查、開發探索出一條新的思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