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臺企聯常務理事黃俊明說,貴陽孔學堂不僅讓儀式性的禮俗走進生活,還極大發揮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功能,吸引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海內外學者、學子前來參加各種活動,促進貴陽與臺灣文化交流合作。日前,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組織的“2019年在京臺商凝心匯”活動走進貴陽孔學堂。

在京臺商走進孔學堂感受儒家文化增加民族認同

日前,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組織的“2019年在京臺商凝心匯”活動走進貴陽孔學堂。千龍網記者 劉美君攝

千龍網6月23日訊(記者 劉美君)大成山麓,花溪河畔,一座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地標——貴陽孔學堂,正在貴州高原崛起。近日,這裏迎來10餘位臺灣客人。他們走進貴陽孔學堂參訪,親身感受儒家文化,感受“血濃於水、兩岸一家親”的兩岸親情,增強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

這10餘位臺灣客人來自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組織的“2019年在京臺商凝心匯”一行,該活動爲期5天,北京市臺聯部分名譽理事和在京臺商共20餘人參加。

孔學堂背倚大將山,俯瞰花溪河,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走過欞星門,踏過泮橋,拾階而上,333階梯綿延向上,寓意對儒家思想的學習和研究是無止境的,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大成廣場上,9.28米的孔子標準石像微笑審視着芸芸學子。孔學堂裏大成殿、杏壇、講堂羣、六藝學宮、鄉賢祠、陽明祠、奎文閣,讓人產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500多年前,孔子杏壇講學,創辦平民教育,廣收弟子3000,傳播儒家文化。自孔子老家曲阜往西南,1800公里以外的貴陽, 2013年正式開放貴陽孔學堂,開設公益講堂,講學佈道,成爲新杏壇。新建成的孔學堂選址在花溪溼地的大將山下,佔地460畝,建築面積近15萬平方米,羣山環抱,曲徑通幽處,建築有別於曲阜孔廟的明清風格,而是採用漢唐風韻,黑白色調,沉穩拙樸,大氣恢宏,給人大開大合的莊重感。

作爲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的重要一環,貴陽孔學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多年來持續推動傳統文化的普及和研究,讓人們通過觀看、聆聽、體驗等多種維度,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髮生“鏈接”。

頂新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騰鴻年告訴記者,通過參觀遊覽親身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陽明文化的悠久燦爛,感受到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血濃於水、兩岸一家親”的兩岸親情,增強了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

全國臺企聯常務理事黃俊明說,貴陽孔學堂不僅讓儀式性的禮俗走進生活,還極大發揮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功能,吸引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海內外學者、學子前來參加各種活動,促進貴陽與臺灣文化交流合作。

在寶島眼鏡董事總經理陳文館看來,儒家文化氛圍和陽明文化在大陸保留的更好、更實際。同時,他強調,兩岸要多瞭解、多交流,才能讓更多人瞭解兩岸的文化交流與“兩岸一家親”的重要內涵。近日出臺的“31條惠及臺灣同胞措施”,也有助於進一步推進兩岸同胞的情感融合、心靈契合。

在京臺商走進孔學堂感受儒家文化增加民族認同

日前,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組織的“2019年在京臺商凝心匯”活動走進貴陽孔學堂。千龍網記者 劉美君攝

在京臺商走進孔學堂感受儒家文化增加民族認同

日前,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組織的“2019年在京臺商凝心匯”活動走進貴陽孔學堂。千龍網記者 劉美君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