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有“猪入门,百福臻”之说。逢年过节,贴上“肥猪拱门”的窗花,在烘托节庆氛围的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作为华夏先民最早驯养的动物,作为传统生活中最主要的肉食资源,猪在满足人们口粮之需的同时,它的影子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社会习俗、语言艺术等诸多方面,成为影响中国人生活最重要的畜类之一。

猪是如何成为财富象征的?这一点你想到了吗?

传统观念中的猪

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考古发现证实,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华夏先民就已经完成了这一驯化过程。猪的遗骸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一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如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浙江余姚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都有猪骨或陶猪出土,其形态属于亚洲野猪和现代家猪之间的原始家猪类型。

猪是如何成为财富象征的?这一点你想到了吗?

东汉石猪(1977 年四川峨眉山双福出土)

被原始先民驯养的猪,在满足人类肉食需要的同时,也出现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有学者指出,红山文化的标志性玉器——玉猪龙,是古代巫师用来通天的法器,其龙首的造型就是猪首的形象。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也不应该只是原始先民追求美的结果,一定还有其特定的精神内涵。概括古今,猪被古人附着了如下的一些观念:

猪兆财富 猪兆财富的观念早见于史前时期。大汶口文化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文化,那时,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已不复存在,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明显:富人的墓葬里随葬有大量精美的陶器和其他陪葬品,穷人的墓葬里往往只有几件粗糙的陶器制品。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墓葬有猪头或猪下颌随葬,最多的一个墓中有14个之多。经过研究发现,随葬猪头的数量和随葬陶器的数量或规模基本一致,说明在大汶口先民的心目中,猪与财富有着某种对应关系。以猪殉葬不只出现在大汶口文化中,它是新石器时代一个普遍性的葬俗。

猪兆财富的观念延续至后世。传统丧葬习俗中,人死后不能空手而去,人们会在死者手里放置一些东西,这称为“握”,又称“握手”。新石器时代死者手里多握兽牙,商周时期死者手里多握贝币,汉代特别是东汉时以玉猪作“握”者居多,称“玉握”。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曾告诫家人,他死后要薄葬,不要有“玉豚”之类的葬器。这里的“玉豚”就是玉握。古人以玉猪作为随葬品,除了有玉“以防尸腐”的信仰因素外,主要还是因为猪象征着财富,把玉猪握于死者手中,象征着死者“食无忧”。

猪是如何成为财富象征的?这一点你想到了吗?

常熟博物馆藏汉代玉握猪

猪之所以成为财富的象征,与它在传统农耕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关。传统有“六畜”之说:“六畜,六牲也。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六畜”一般是指马、牛、羊、鸡、犬、豕六种牲畜。如春秋时管仲所言:“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具备,国之富也”。“六畜”之中,猪的地位尤其重要,曾有“金猪”“乌金”等美誉。据唐人笔记所载:“洪州(今天江西南昌一带)有人畜猪以致富,因号猪为乌金。”民间更视猪为“六畜”之首,有“猪是家中宝”“富不离书,穷不离猪”等俗谚。

猪兆生殖 猪肥硕、丰腴、贪食、多产,具有超常的生殖能力,也成为古人生殖崇拜的对象。民间至今仍然称女人为“猪婆子”,称男人为“脚猪子”,称猪为“黑相公”“黑面郎”“乌将军”,等等,应该与猪的这一象征意义有关。

猪是如何成为财富象征的?这一点你想到了吗?

猪兆雨水 汉语“封豨”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指封狶(封豕),又指奎宿(星宿)。据古代文献记载,封狶性贪婪,居于水泽之中,是水渠、沟渎之类的象征。而二十八宿之一的奎宿,是天上的大猪,司掌雨水和沟渠。这些观念传承至后世,便有了猪习水性、猪兆雨水的文化认知。据唐代《相雨书》记载:“四方北斗中无云,唯河中有云,三枚相连,状如浴猪,后三日大雨。”民间将云气连缀称为“老母猪过河”或“乌猪过溪”,并有“猪浮黄河牛浮海”之说。

猪兆吉祥 据文献记载,唐代科举得中的进士,要将自己的名字题写在大雁塔下,“雁塔题名”由此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新科进士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写在墙壁之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官至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朱笔题名”。

在后世,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前,亲友们往往会以红烧猪蹄相赠,因“猪”“朱”同音,“蹄”“题”谐音,红烧猪蹄有“朱笔题名”之寓,有预祝科考顺达之意。而且,举子们为讨得“熟题(蹄)”的口彩,所食猪蹄要煮得熟透。至今,在我国江南一带仍有过年互送猪蹄、婚宴摆猪蹄的习俗,均是源于猪的美好寓意。

猪是如何成为财富象征的?这一点你想到了吗?

世俗仪式中的猪

猪不只出现在人们的信仰观念中,也出现在民间祭祀、成年、结婚、丧葬等世俗仪式上。

猪历来是传统祭祀仪式中的重要祭品。根据殷墟出土甲骨文的释读,殷商时期,猪已是祭祀中的重要祭品:“陈豕于室,合家而祀。”古人祭祀所用的牺牲,行祭前要先饲养于牢(养牲畜的圈),故称这类牺牲为“牢”;又根据祭祀内容的差别,有“太牢”和“少牢”之分,牛、羊、豕三牲皆备为太牢,只有羊、豕则为少牢。不管是太牢还是少牢,猪都是其中重要的祭品。以猪为牺牲的习俗得以传承至后世。

猪是如何成为财富象征的?这一点你想到了吗?

以猪祭祖的习俗也见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据文献记载,满族祭祀多用猪,祭祀所用猪崇尚黑色,讲究“必择其毛纯黑无一杂色者”。清末满族的祭官,称祭祀用的黑猪为“黑爷”。在满族的信仰中,猪是人与神的沟通使者。满族祭天献牲,要先将猪置于牲案之上,然后提猪耳灌酒,耳动则表示神已歆享牺牲。

不只祭祖用猪,民间祭神也用猪。山东滕州乡间有“啃神腿”的习俗。旧时,当地公祭活动兴盛,每逢祈年、祈雨、驱雹等公共祭祀活动,乡民们要敛钱买猪,作为祭祀的献礼。祭祀的时候,把猪绑在祭场中央,由主祭人致祭文祈祷,助祭人灌酒入猪耳。如果猪耳朵或四肢抖动,说明神已享用祭品,祭祀宣告成功;如果猪耳朵或四肢没有抖动,说明祭祀不成功,就得重新祭祀,一直到成功为止。祭祀过后,将猪宰杀,众人分食,俗称“啃神腿”。

猪也出现在个人的生命仪式上。台湾高山族有新生儿以猪皮擦嘴的习俗。婴儿出生几天后,家长要用一块烧糊的猪皮擦一擦婴儿的嘴,然后全家每个人都用它擦擦嘴,预示孩子成长过程中天天有好东西吃,家庭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云南摩梭人的成年礼又称“穿裙子礼”或“穿裤子礼”,俗称“踩猪膘”,一般在大年初一为家中满13岁的孩子举行。届时,一家人围坐在火塘旁,由母亲或舅舅主持仪式。孩子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边,右边为女柱,女孩“穿裙子礼”在女柱下进行;左边为男柱,男孩“穿裤子礼”在男柱下进行。孩子们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猪膘象征着财富,粮袋象征着丰收,希望孩子成人后生活更为富足。

猪是如何成为财富象征的?这一点你想到了吗?

作为象征物,猪肉也出现在汉族传统婚礼上。汉族娶亲时,新郎有送新娘家“离娘肉”的习俗。娶亲前一天,男方要准备几斤猪肉给女方家送去,俗称“离娘肉”。之所以要送“离娘肉”,传统的解释认为姑娘是娘身上的肉,被人娶走了,送一块肉权当补偿。

前述广东人祭祖用烧猪,传统婚俗中也用烧猪。在广东,新娘过门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称为“三朝回门”。回门时新郎需携带礼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烧猪。烧猪象征着新娘贞洁与否。如果女婿没有送上烧猪,意味着新娘不贞,女家便会颜面尽失,往往会彷徨不可终日。

云南普米族定亲时,男女双方有互赠猪心的习俗。男方家长托媒人携带酒肉和一颗猪心去女方家说亲,女方家长同意后即举行祭祖仪式,双方互赠“红帖”,并将猪心一剖为二,一半交与男方带回家。女方也备一颗猪心,切为两半,一半送给男方,一半自己留下。男女双方分别把对方的一半猪心和自家的一半猪心合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此后,逢年过节两家都要互赠礼品,一般要连送三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