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有“豬入門,百福臻”之說。逢年過節,貼上“肥豬拱門”的窗花,在烘托節慶氛圍的同時,也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作爲華夏先民最早馴養的動物,作爲傳統生活中最主要的肉食資源,豬在滿足人們口糧之需的同時,它的影子也出現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社會習俗、語言藝術等諸多方面,成爲影響中國人生活最重要的畜類之一。

豬是如何成爲財富象徵的?這一點你想到了嗎?

傳統觀念中的豬

家豬是由野豬馴化而來的。考古發現證實,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華夏先民就已經完成了這一馴化過程。豬的遺骸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一些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都有發現,如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浙江餘姚河姆渡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都有豬骨或陶豬出土,其形態屬於亞洲野豬和現代家豬之間的原始家豬類型。

豬是如何成爲財富象徵的?這一點你想到了嗎?

東漢石豬(1977 年四川峨眉山雙福出土)

被原始先民馴養的豬,在滿足人類肉食需要的同時,也出現在他們的精神世界裏。有學者指出,紅山文化的標誌性玉器——玉豬龍,是古代巫師用來通天的法器,其龍首的造型就是豬首的形象。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也不應該只是原始先民追求美的結果,一定還有其特定的精神內涵。概括古今,豬被古人附着瞭如下的一些觀念:

豬兆財富 豬兆財富的觀念早見於史前時期。大汶口文化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文化,那時,人人平等的社會制度已不復存在,氏族內部貧富分化明顯:富人的墓葬裏隨葬有大量精美的陶器和其他陪葬品,窮人的墓葬裏往往只有幾件粗糙的陶器製品。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墓葬有豬頭或豬下頜隨葬,最多的一個墓中有14個之多。經過研究發現,隨葬豬頭的數量和隨葬陶器的數量或規模基本一致,說明在大汶口先民的心目中,豬與財富有着某種對應關係。以豬殉葬不只出現在大汶口文化中,它是新石器時代一個普遍性的葬俗。

豬兆財富的觀念延續至後世。傳統喪葬習俗中,人死後不能空手而去,人們會在死者手裏放置一些東西,這稱爲“握”,又稱“握手”。新石器時代死者手裏多握獸牙,商周時期死者手裏多握貝幣,漢代特別是東漢時以玉豬作“握”者居多,稱“玉握”。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齊顏之推曾告誡家人,他死後要薄葬,不要有“玉豚”之類的葬器。這裏的“玉豚”就是玉握。古人以玉豬作爲隨葬品,除了有玉“以防屍腐”的信仰因素外,主要還是因爲豬象徵着財富,把玉豬握於死者手中,象徵着死者“食無憂”。

豬是如何成爲財富象徵的?這一點你想到了嗎?

常熟博物館藏漢代玉握豬

豬之所以成爲財富的象徵,與它在傳統農耕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關。傳統有“六畜”之說:“六畜,六牲也。始養之曰畜,將用之曰牲。”“六畜”一般是指馬、牛、羊、雞、犬、豕六種牲畜。如春秋時管仲所言:“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六畜育於家,瓜瓠葷菜具備,國之富也”。“六畜”之中,豬的地位尤其重要,曾有“金豬”“烏金”等美譽。據唐人筆記所載:“洪州(今天江西南昌一帶)有人畜豬以致富,因號豬爲烏金。”民間更視豬爲“六畜”之首,有“豬是家中寶”“富不離書,窮不離豬”等俗諺。

豬兆生殖 豬肥碩、豐腴、貪食、多產,具有超常的生殖能力,也成爲古人生殖崇拜的對象。民間至今仍然稱女人爲“豬婆子”,稱男人爲“腳豬子”,稱豬爲“黑相公”“黑麪郎”“烏將軍”,等等,應該與豬的這一象徵意義有關。

豬是如何成爲財富象徵的?這一點你想到了嗎?

豬兆雨水 漢語“封豨”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指封狶(封豕),又指奎宿(星宿)。據古代文獻記載,封狶性貪婪,居於水澤之中,是水渠、溝瀆之類的象徵。而二十八宿之一的奎宿,是天上的大豬,司掌雨水和溝渠。這些觀念傳承至後世,便有了豬習水性、豬兆雨水的文化認知。據唐代《相雨書》記載:“四方北斗中無雲,唯河中有云,三枚相連,狀如浴豬,後三日大雨。”民間將雲氣連綴稱爲“老母豬過河”或“烏豬過溪”,並有“豬浮黃河牛浮海”之說。

豬兆吉祥 據文獻記載,唐代科舉得中的進士,要將自己的名字題寫在大雁塔下,“雁塔題名”由此成爲進士及第的代稱。新科進士們在“曲江宴飲”後,集體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寫在牆壁之上。這些人中若有人日後官至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爲硃筆書寫,也就是歷史上所稱的“硃筆題名”。

在後世,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前,親友們往往會以紅燒豬蹄相贈,因“豬”“朱”同音,“蹄”“題”諧音,紅燒豬蹄有“硃筆題名”之寓,有預祝科考順達之意。而且,舉子們爲討得“熟題(蹄)”的口彩,所食豬蹄要煮得熟透。至今,在我國江南一帶仍有過年互送豬蹄、婚宴擺豬蹄的習俗,均是源於豬的美好寓意。

豬是如何成爲財富象徵的?這一點你想到了嗎?

世俗儀式中的豬

豬不只出現在人們的信仰觀念中,也出現在民間祭祀、成年、結婚、喪葬等世俗儀式上。

豬歷來是傳統祭祀儀式中的重要祭品。根據殷墟出土甲骨文的釋讀,殷商時期,豬已是祭祀中的重要祭品:“陳豕於室,閤家而祀。”古人祭祀所用的犧牲,行祭前要先飼養於牢(養牲畜的圈),故稱這類犧牲爲“牢”;又根據祭祀內容的差別,有“太牢”和“少牢”之分,牛、羊、豕三牲皆備爲太牢,只有羊、豕則爲少牢。不管是太牢還是少牢,豬都是其中重要的祭品。以豬爲犧牲的習俗得以傳承至後世。

豬是如何成爲財富象徵的?這一點你想到了嗎?

以豬祭祖的習俗也見於少數民族的生活中。據文獻記載,滿族祭祀多用豬,祭祀所用豬崇尚黑色,講究“必擇其毛純黑無一雜色者”。清末滿族的祭官,稱祭祀用的黑豬爲“黑爺”。在滿族的信仰中,豬是人與神的溝通使者。滿族祭天獻牲,要先將豬置於牲案之上,然後提豬耳灌酒,耳動則表示神已歆享犧牲。

不只祭祖用豬,民間祭神也用豬。山東滕州鄉間有“啃神腿”的習俗。舊時,當地公祭活動興盛,每逢祈年、祈雨、驅雹等公共祭祀活動,鄉民們要斂錢買豬,作爲祭祀的獻禮。祭祀的時候,把豬綁在祭場中央,由主祭人致祭文祈禱,助祭人灌酒入豬耳。如果豬耳朵或四肢抖動,說明神已享用祭品,祭祀宣告成功;如果豬耳朵或四肢沒有抖動,說明祭祀不成功,就得重新祭祀,一直到成功爲止。祭祀過後,將豬宰殺,衆人分食,俗稱“啃神腿”。

豬也出現在個人的生命儀式上。臺灣高山族有新生兒以豬皮擦嘴的習俗。嬰兒出生幾天後,家長要用一塊燒糊的豬皮擦一擦嬰兒的嘴,然後全家每個人都用它擦擦嘴,預示孩子成長過程中天天有好東西喫,家庭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

雲南摩梭人的成年禮又稱“穿裙子禮”或“穿褲子禮”,俗稱“踩豬膘”,一般在大年初一爲家中滿13歲的孩子舉行。屆時,一家人圍坐在火塘旁,由母親或舅舅主持儀式。孩子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邊,右邊爲女柱,女孩“穿裙子禮”在女柱下進行;左邊爲男柱,男孩“穿褲子禮”在男柱下進行。孩子們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豬膘象徵着財富,糧袋象徵着豐收,希望孩子成人後生活更爲富足。

豬是如何成爲財富象徵的?這一點你想到了嗎?

作爲象徵物,豬肉也出現在漢族傳統婚禮上。漢族娶親時,新郎有送新娘家“離娘肉”的習俗。娶親前一天,男方要準備幾斤豬肉給女方家送去,俗稱“離娘肉”。之所以要送“離娘肉”,傳統的解釋認爲姑娘是娘身上的肉,被人娶走了,送一塊肉權當補償。

前述廣東人祭祖用燒豬,傳統婚俗中也用燒豬。在廣東,新娘過門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孃家,稱爲“三朝回門”。回門時新郎需攜帶禮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燒豬。燒豬象徵着新娘貞潔與否。如果女婿沒有送上燒豬,意味着新娘不貞,女家便會顏面盡失,往往會彷徨不可終日。

雲南普米族定親時,男女雙方有互贈豬心的習俗。男方家長託媒人攜帶酒肉和一顆豬心去女方家說親,女方家長同意後即舉行祭祖儀式,雙方互贈“紅帖”,並將豬心一剖爲二,一半交與男方帶回家。女方也備一顆豬心,切爲兩半,一半送給男方,一半自己留下。男女雙方分別把對方的一半豬心和自家的一半豬心合在一起,表示“永結同心”。此後,逢年過節兩家都要互贈禮品,一般要連送三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