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劉成良】

青年人才是地方發展的生力軍。除了近年來各大一二線城市紛紛通過多種真金白銀政策吸引人才落戶的信息不斷刷屏之外,近日,由共青團中央印發的《關於深入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的意見》也引起了廣泛熱議。

《意見》的核心內容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通過培育本土人才興鄉、服務在外人才返鄉、動員社會人才下鄉爲重點,培養、凝聚並舉薦一批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的青年人才。

農村廣闊天地,的確可以大有可爲。但是,青春建功,又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已經不能籠統地歸結於城鄉差距。

不同地區的鄉村也產生了巨大的分化,沿海地區的村莊、中西部一般農業型村莊、深度貧困區村莊之間的差異極大。東部沿海地區村莊以及城郊村由於產業、區位等優勢,往往是人口淨流入地,而中西部普通農業型村莊則由於缺乏產業支撐等不得不面臨着空心化等問題。

政府高額補貼、從百度阿里挖人才,爲什麼這電商平臺還是破產了?

資料圖:東方IC

《意見》將農村青年返鄉創業,培養青年電商人才和致富人才作爲重點工程。從當前中西部普通農業型村莊發展所面臨的瓶頸問題來看,青年人才匱乏似乎是制約地方發展的關鍵要素。

團中央倡導本土人才興鄉、在外人才返鄉、社會人才下鄉雖然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人才匱乏的窘境,但是要解決制約地方發展的深層結構問題,這些遠遠不足。農村青年返鄉創業的道路並非一條坦途,即便是擁有資金、技術、電商等多重要素加持,道路也有可能是荊棘叢生。

案例一:西南某電商平臺

以西南某省爲例:

爲了發展農村電商產業,成立了國資背景的電商平臺,其設想的模式是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行,即幫農民把農產品賣到城市,並把城市工業品賣到農村。爲此,平臺在村莊建設了專門的電商服務站,方便農民與電商市場對接。

在人次梯隊建設方面,75%以上的管理層人員是從銀泰網、京東、順豐、百度、阿里等著名互聯網公司引進。筆者和團隊在調研過程中也多次和這些電商運營平臺打交道,這些從事電商創業的年輕人都有着很強的創業熱情,期待着在農村市場大展宏圖。

然而,聲勢浩大的電商創業活動並未持續太久,在政策扶持和高額補貼誘導下,電商平臺雖然得到了比較迅速的擴展,在農村建設了六千多個農村電商爲民服務站,在城市開了七十多個高原特色農產品平價店。但是過高的運行成本以及過快的擴張速度也使得整個電商平臺步入了債務危機,最終隨着大規模欠薪事件爆發,電商平臺也進入了破產程序。

政府高額補貼、從百度阿里挖人才,爲什麼這電商平臺還是破產了?

資料圖:東方IC

值得說明的是,原本設計的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行的電商體系也並未達到其初衷。高額補貼使得低於市場價格的農藥、化肥等工業品迅速佔領了農村市場,擠垮了鄉村社會原有的小商店,但是農民所期待的農產品上行卻由於種種原因未取得實質進展。

由此可見,即便是擁有資金、技術,有理想、有熱情,懂得行業運作,也並不一定就能在農村市場上獲得成功。農村市場雖然空間廣闊,但是也充滿各種風險。

案例二:贛南阿華

對於多數中西部農村而言,正是因爲經濟空間有限才使得大多數年輕人不得不向外尋找發展機會,村莊由於人才流失所面臨的空心化困境是短時期內難以解決的問題。政策呼喚青年羣體返鄉創業的初衷雖然非常美好,但是其並不意味着有了青年人,所有的一切就有了轉機。對於青年羣體而言,返鄉創業的熱情散去,更需要安身立命的長期基礎。

在贛南調查時,阿華的返鄉創業經歷就非常有代表性。

他初中就業後到廣東傢俱廠學做紅木傢俱,經過多年打拼,他已經一年可以賺到十多萬。但是他覺得在外打工收入再高也是打工,不如給自己做。所以,十年前就回鄉創業,建了一個大米加工廠,但是沒多久就因爲利潤實在過於微薄而繼續走上了打工道路。

五六年前,因爲鄉村建房的人多,他再次返鄉開了一個紅木傢俱店,最開始生意還不錯,但是很快鄉鎮又多了幾家傢俱店,生意也就淡了下來,不得已只能再次外出打工。

近兩年,他還是想回家鄉拼一下。爲了創業保險起見,這次採用了多種經營策略,開駕校、做裝修,偶爾還跑運輸。生意總算還勉強過得去,雖然沒有在外打工收入高,但是可以在家照顧年邁的父母。

阿華在城鄉之間不斷往返式的創業經歷非常有意思,他覺得差不多三年一個週期,總要回來試試。但是農村市場空間又非常有限,他所嘗試的行業,只要稍微有幾個競爭對手進入就沒有了利潤,只能再次回到城市務工。

對於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而言,雖然他們期待能夠在城市中體面地生活,但是受制於文化、技術等要素,打工生活總是不那麼盡如人意。因此,對於能夠在家鄉體面地生活就有了很大的期待,返鄉創業也就有了社會心理基礎。然而,農村經濟機會的匱乏又使得農民很容易在返鄉創業過程中夢碎,從而再次走上務工道路。

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使得相當一部分農民在城鄉往返中尋找合適的生活模式,這不僅構成了中國農民的城鄉生活圖景,而且也是家庭發展的韌性所在。筆者團隊在浙東地區調研時,訪談到的一位青年農民工就在宿舍中寫下這樣一段有意思的打油詩:

“打工生活不容易,看人臉色受人氣。人生總有風和雨,美好未來靠自己。”

政府高額補貼、從百度阿里挖人才,爲什麼這電商平臺還是破產了?

案例三:魯西阿霞

與阿華算不上成功也談不上失敗的創業經歷相比,魯西地區的阿霞是一位從打工者順利轉型到老闆的幸運者。

與村莊中大多數年輕人的選擇相同,她初中畢業就到青島打工,在制帽廠十多年的打工經歷也歷練出了很多實用技能。後來,她不滿足於在流水線上做一名技術工人,就返鄉創業了。

家鄉因爲精準扶貧政策建起了一些加工車間,她用打工積蓄在車間建起了簡易的制帽流水線,而工人主要是聘用那些因爲留守在家而無法外出務工的婦女。經過三年多的摸爬滾打,阿霞的車間規模越來越大,儘管如此,生產能力仍然無法滿足訂單需求。現在每天生活忙忙碌碌,雖然每一天都充滿壓力,但是她覺得“回來不後悔”。

從返鄉創業者的視角來看的話,除了考慮經濟要素,相當一部分人更看中那些在家鄉中才能獲得的超越性價值——他們覺得在城裏生活有多少錢,別人也不認識,沒意思,而如果在村莊做得好,都能收穫別人的評價,從而在熟人社會中收穫滿足感。

鄉土社會的風險與機遇總是並存的。從實踐經驗來看,由於鄉土社會在發展中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使得返鄉創業的失敗風險遠遠高於成功經驗,因此,更應該審慎對待,要理解並充分認識轉型時期農村社會的複雜性。

在鄉村振興中,青年當然可以大有所爲,但是青春建功,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