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爲瑪尼石刻 攝影:孔夏。圖爲河邊的瑪尼石刻 攝影:孔夏。

中國西藏網訊 瑪尼石刻,歷史悠久,藝術文化底蘊深厚,是藏民族極具特色的民間宗教雕刻藝術。西藏及四省藏區的路邊、河旁、山上等隨處可見這一露天雕塑藝術。

瑪尼石刻:藏地一大人文景觀

圖爲瑪尼石刻 攝影:孔夏

瑪尼石刻之興起

瑪尼石刻的形成源於原始的自然崇拜和萬物有靈觀念,衍生於一種古老的被稱爲“拉則”的山神崇拜的祭祀石堆——靈石崇拜的祭壇。隨着祭祀石堆的延續擴展,瑪尼石刻藝術便應運而生。

瑪尼石刻:藏地一大人文景觀

圖爲瑪尼石堆 攝影:孔夏

石堆外觀造型下半部呈方臺或圓形臺,上半部呈錐形山丘狀,這源於對雪域大山巍峨造型的模仿和對山神的崇拜,是原始苯教萬物有靈思想和審美觀念的產物。石堆上面放置有羊角、牛角或整個犛牛頭骨等。

瑪尼石刻:藏地一大人文景觀

圖爲佛像石刻 攝影:孔夏

藏傳佛教傳入後,石堆的表現形式和內涵逐漸演變爲刻滿經文、圖符和神袛圖像的瑪尼石造型,具有了更深厚的美學因素和審美特徵。尤其是公元十世紀後半期的藏傳佛教後弘期,石頭作爲一種人類文化的載體,積累功德的刻石造像佛事活動和民間造型藝術樣式,以大衆化、通俗化的特點,大規模地在西藏及四省藏區各地興起。

瑪尼石刻:藏地一大人文景觀

圖爲“六字真言”瑪尼石刻 攝影:孔夏

瑪尼石刻:藏地一大人文景觀

獨特表現形式

瑪尼石刻大都就地取材,其雕刻佈局隨形就勢,信手發揮,拙樸生動。它們或鐫刻於岩石、片石、巨石或卵石之上,獨立成形;或依巖而刻,因勢造型,融自然山川之靈氣和秀美於一體,天趣依然。瑪尼石刻藝術是藏族“朵哥”(石刻)民間藝人創造出的藏傳佛教雕刻藝術中極爲可貴的部分。

瑪尼石刻:藏地一大人文景觀

圖爲河邊的瑪尼石刻 攝影:孔夏

瑪尼石刻作者絕大部分是民間藝匠,想象力豐富,從雕刻位置到形象塑造不受嚴格的造像度量的束縛,表現出較大的自由度,藝術特點鮮明強烈,洋溢着靈動的藝術生命力。瑪尼石刻已成爲藏地一大人文景觀。(中國西藏網 記者/孔夏 部分資料參考自《輝宏拙樸的藏族民間瑪尼石刻文化》《藏族地區的露天雕塑——“瑪尼石”石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