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理財很多人有兩大誤區。

有些人覺得會理財最好,但不會其實也沒關係;還有些人會覺得會賺錢就行,不用非得理財。

這兩個誤區成了很多人不理財的理由,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我們理財無非兩個目的:讓自己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以及養老。

前一個目的或許靠努力掙錢可以解決,但養老,可就沒那麼好實現了。

對大部分人來說,養老有三大支柱:養老金,兒女補貼和自己的積蓄。

但在自己的積蓄這一環,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儲蓄的話,我們甚至沒法趕上通貨膨脹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因此,學會理財,在現代社會來說已經至關重要。

怎麼在理財這場仗中立於不敗之地?

你需要做好準備,考慮周全,講究策略與戰術,才能理財的道路上笑到最後。

第一要務:合理消費

網上有很火的話題:如何看待月入5萬的人,活得像月薪五千?

表面上是風光無限的中產,一線有房,開寶馬上班,可背後卻苦逼得連自己都快撐不下去了。

“你能體會我每一天睜開眼,就想到身上還揹着幾百萬貸款,每個月不賺到5萬元都覺得過不踏實的生活嗎?”

所以需要注重現金流。過高的債務與槓桿容易讓我們過於脆弱。

理財的第一步,管理你的消費慾望。不能稍有危機,就讓家庭抬不起頭。

判斷自己的生活是否緊繃,一個最好的標準:

半年不工作,你的生活是否還能正常運轉,包括你的房貸、車貸、信用卡,都能正常還款。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的生活留有餘裕,足夠應對突然的震盪;

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的生活其實很緊繃,在高負荷的狀態下,有可能不堪一擊。

所以儘量保持儲蓄的習慣,在每個月有正向現金流的情況下,再考慮支出。

第二要務:有清晰的策略

投身理財“戰場”,需看清自己身處的人生階段,選擇恰當策略:

單身期:參加工作到結婚前

理財建議:60%強制儲蓄,10%購買保險,10%活期儲蓄,20%投資自己。努力提升收入的同時,不斷學習、積累投資理財經驗。

家庭形成期:結婚到孩子出生前

理財建議:家庭收入不斷增加,消費也來到高峯期。開源節流,提升錢生錢的效率,合理安排家庭費用支出,爲孩子出生後更高的消費儲蓄一定資金。

家庭成長期:孩子出生到上大學前

理財建議:家庭的最大開支是子女教育與生活費用,另外旅遊休閒支出加大。雖然是人生中風險承受能力最高的時候,讓多數閒置資金能有穩定的投資回報仍是優先要務。

子女大學教育期:孩子上大學後

理財建議:優先確保子女順利完成學業。此時家庭的主要收入結構不應主要爲工資,除理財收入外,如有房租收益或其他投資回報,家庭財務狀況更佳。

家庭成熟期:子女工作到自己退休前

理財重點:收入增加的同時,支出慢慢減少,身體狀況也開始下滑。財富已積累到一定階段,不宜選擇有過高風險的投資方式。在保險需求上,應逐漸偏重於養老、健康、重大疾病險。

退休以後

理財重點:風險承受能力顯著下降,對安全性的要求增加。身體和精神健康最重要,資金靈活性的考慮應逐漸加大。

第三要務:明確短期理財目標

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一個清晰可量化的理財目標,需具備兩大屬性:

以結果爲導向——可以用貨幣精確計算。

時間限制——制定實現目標的期限。

短期的理財計劃大致分爲以下幾類:

結婚計劃:從籌劃到結婚,步入婚姻的殿堂,對於雙方家庭都是不小的開支。如果雙方能共同制定理財計劃,不但可以緩解結婚的經濟壓力,還能減少因財務問題帶來的煩惱。

消費計劃:從每月的生活基本消費,到奢侈消費,都是需要有開支計劃。保障基本的消費需求,達到收支平衡或盈餘。

教育計劃:孩子教育基金應該選擇穩健的理財工具,儘量提前着手準備。

買房計劃:如以投資爲目的,需考慮房產未來升值空間和房屋出租價格以計算投資回報率,避免空置。如自住則需保證不爲自己帶來過高負擔。

保險計劃:爲了家人和自己的安全,保險是必須選擇的理財工具。要量力而行,掌握雙十原則。

理財要有規劃,不然一切都成空口白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