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還記得與女兒拍“編年體”合影的父親嗎?如今他成了空巢老人)

四十年前,我擁有了自己的幸福小家庭——文靜聰慧的愛人王述和可愛的女兒華華。

如今,我的愛人離世多年,獨生女兒華華遠嫁他鄉,我成了名副其實的“單身漢”。

人生好像一晃眼就過了六十多年。

1979年女兒華華出生,這是我們的第一張全家福。

以前工資不高,膠捲很貴,沖洗照片還要花錢。照片不多,每一張都很珍貴。

這是女兒華華開始學琴的時候。我和愛人工作很忙,沒有老人幫忙帶孩子。讀幼兒園的華華去少年宮參加活動,認識了徐老師,就開始在少年宮跟着徐老師學唱歌彈琴。

後來,學琴變成了我們家的一種延續。

爲了紀念家裏裝了電話以及女兒當上了少先隊大隊長,我拍了這張照片。

那時電話號碼才五位數。我騎單車載女兒放學,經常有同事開玩笑大喊:“華大隊長!”我問他們瞎喊啥呢?他們就笑嘻嘻地說:“沒喊你。我們喊的是華華。”華華長大了,1998年中日互派留學生,華華被選派去日本留學,從那時開始,女兒就不得不和我們聚少離多了。

華華在日本勤工儉學,而且一年就考過了日語最高級,我們都很爲她感到驕傲。

我和女兒從1979年開始,每年都在鎮江金山塔湖邊合影。

前幾年,三十多年的父女合影被媒體曝光了。好多網友問:怎麼都是父女合照,媽媽呢?其實每年我們都是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去拍照的。但三人合照和母女合照不全,只曝光了父女合影。

後來,華華結識了日本丈夫,留在了日本。不過,她幾乎每年都會趕回來在鎮江金山塔湖邊和我拍照。只有一年,實在沒辦法回國,她還着急得哭了。這是我們一家在湖邊的最後一張合影。

2008年,家有喜事,第一個外孫女出生,我的愛人抱着她第一次回家;2009年,就遇到了令人悲痛欲絕的意外。

我們出了車禍,我昏迷了一個月,而我的愛人永遠離開了我們。有時候一個人在家,想到這些事真的很難過,但在外面我只會展現自己樂觀的一面。後來,我們又有了第二個外孫女。大外孫女總是很驕傲地跟小外孫女“炫耀”:我有外婆抱我的照片,你沒有。小外孫女急了,就讓我抱着她,也在這個門口,照了一張幾乎一樣的照片。

從女兒赴日求學開始,家裏就剩我和愛人兩個人。

每年我愛人的生日,我們都會開一個小小的玩笑。我會在前一天買好蛋糕藏在車裏。第二天一早把蛋糕放在桌子上佈置好。她會假裝驚訝問,哪裏變出來的蛋糕?她總說:蛋糕那麼貴,我們年紀大了也不能喫那麼甜的,乾脆別買了。我覺得有道理,2008年差點兒就沒買。但轉念一想,兩個人又能在一起多少年呢?還是買了。幸好買了啊!

我現在還每年買蛋糕陪她過生日。

說起來,我和愛人性格迥異。

我愛人性格沉靜,工作上很有成就,鎮江第一批開放的6個註冊會計師裏就有她。而我比較外向、愛玩。

我想退休之後周遊世界。她說不願意跟我到處跑,只想去埃及看看。結果還沒退休,就遇上了09年那場噩夢。2013年,我去了埃及,身邊帶了一張她的照片。趁同伴們不注意,我在獅身人面像前悄悄幫她拍了一張合影,算是了了一個心願。

結果還是被眼尖的朋友們發現了,大家都忍不住哭了。

愛人突然離世後,我不得不開始了獨居生活。

我住在鎮江的一幢小樓裏,樓下有個小院子。冬天雪粘在地上容易結冰,樓裏住的都是老同志,我是最年輕的,於是就下樓給大夥兒剷雪了。我還拍了一張照片發朋友圈。樓裏的常住人口就十幾人,大家的孩子不是在北京上海就是在杭州工作,都不在鎮江。經常會有鄰居們去自家兒女那兒探望、住上幾個月,我也不例外。每年我都會去日本一兩次,見見女兒一家。

每次去日本,我都會帶上幾本中文書。

白天大人去上班、孩子們去上學,剩我一個人,我就看書或者出門逛逛。我的衣服鞋子帽子都是女兒買的,她想把我打扮成符合國際潮流的老人。每回出門我多看一眼什麼東西,她就要買。有時候我想比較一下價格,她就擔心我捨不得,馬上把東西買下來。

我想是因爲她沒辦法在身邊照顧我,擔心我平時一個人生活,心裏面一直想着要彌補。現在我在日本逛街都不敢多看一眼,怕她亂花錢。

在女兒家看着兩個寶貝外孫女練琴,總是忍不住想到陪女兒練琴、騎車的時光,彷彿就在昨天。

記得女婿第一次來家裏的時候,愛人悄悄告訴我:女婿不僅會彈琴,還彈得比華華好。我讓女婿給我們表演一下。女婿恭恭敬敬洗了手之後纔開始彈琴,我發現確實彈得比女兒好。

雖然我自己不會彈,以前總陪着女兒練琴,聽得出好壞。

在女兒的小家庭裏,我總能聽到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享受到天倫之樂。

小外孫女在日本上一年級了,學校發放了統一服裝,需要在衣服前面縫上號碼牌。正好我會針線活兒,就動手給她縫上了。在日本上學的小孩冬天都得穿短袖短褲上課,我們長輩看着心疼,但也入鄉隨俗了。

除了去探望女兒一家,我還有攝影、寫作、旅遊、健身的愛好。

年紀大了,身邊陸續有發小離開。每次去參加追悼會心裏都很沉重,也會暗下決心要求自己活得好一點。

一年的時間裏,多的時候,我甚至有三四個月在旅遊。我已經遊歷了145個國家,覺得最適合居住的國家是瑞士,最討厭的食物是咖喱。

這張照片是我在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湖跳起來。個子矮的我總想讓自己高大起來!哈哈,枉費心機啊!

出國旅遊總有人以爲我是日本人,解釋起來很麻煩。我乾脆就在衣服或者帽子上別一個國旗或者國徽,這樣就不會有人誤會啦!

有人覺得我這麼頻繁出國玩肯定花了很多錢,其實沒有。我的家庭條件確實不錯,但出國旅遊常常是“窮遊”。我們一幫朋友從西班牙開車到葡萄牙,20多天,加上從中國去的往返機票,一天人均六七百人民幣。而且現在手機上翻譯軟件很方便,不需要會當地的語言就能走遍世界!

沒有去旅遊的時候,在鎮江我也有忙不完的事情:和朋友們聚會喫飯,參加各種協會活動、受邀擔任嘉賓評委監督員……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我有很多事要做。

從前,我的媽媽一直教育我,一個人要多學一點技能才能生存,家裏的五個燈盤就是我自己動手兩個小時更新完成的。

我的日常生活比較規律。

從1991年開始,我每天早上6點起牀鍛鍊,晚上10點睡覺。退休之後,一般早上起來跑步,然後上午做一些文事,比如寫文章、修照片。下午呢,就去健身房。先遊個1500米,再去玩器械。冬天早上起牀也是很痛苦的,但我相信堅持的力量,一堅持就是二十多年。

有一段時間,晨練跑步的時候總能看到這對老夫妻,手牽手一步步往前走。我禁不住在他們背後停下來。看着他們,心想這就是人生最浪漫的事了吧!

人在一起只是團聚,而心在一起纔是團圓。當然身心不分離,又能在一起,纔是美好的最高境界。

偶爾看看電影電視劇。記得《大丈夫》電視劇成婚那一節,看得我老淚滴滴,父女之情在這裏用特定的方法表達出來了。

實際上,直到現在,每次參加婚禮,看到父親把女兒的手交給新郎的那一刻,我依然會內心激動。

給自己做了一桌好菜,提前過年!

女兒嫁到國外,很多年都沒有一起過農曆新年了。通常我會在十二月份去日本,和女兒一家過聖誕和元旦。

很多朋友知道我們家的情況,就會熱心邀請我過年去他們家喫團圓飯。我覺得去了給人添麻煩,人家一家其樂融融的,我看了估計也會蠻難過。所以每年春節來臨之前我都會去旅遊。

其實有一回我沒有出門,但也“欺騙”了朋友們,說我不在家。

每逢中秋,我會特地跑到月餅廠買幾塊老式月餅。我的爸爸喜歡鎮江老式月餅,不喜歡現在比較流行的廣式月餅。他離世的時候正好是中秋前後。

我就想買幾塊老式月餅寄託對他的思念。

在家裏時不時整理老東西,還能翻出女兒小時候的保證書、決心書,“長大了保證不結婚。華華。一九八七年8月26日。”

說實話,這是獨生子女最大的遺憾。自己年紀大了,就會慢慢覺得孩子還是在身邊好一點。有時候會有一點點後悔讓獨生女兒去了那麼遠的地方。

翻出妻子贈送給我的小本子,這是她給我的第一份禮物。那時候我們還沒談對象。她是電臺通訊員,獲贈的筆記本轉贈給我了,我用它來摘抄一些日記。

還翻出了我發表的文章剪報。自從1982年4月13日,《鎮江市報》第一次刊用了我寫的兩小塊茶幹大小的文章後,我寫作的熱情始終沒減。看着眼前這三本剪報,自己的心情不能平靜。

記得1984年,太太三十歲生日時,我用平時積攢的三角、五角、一塊的稿費,送了她一根很細的18K項鍊,不到200元,卻很爲自己感到驕傲。

去養老院看望長輩。這位是我發小的爸爸,九十多歲了,還是我的網友。

中國的養老院一般會有院子、花園。日本的養老院一般地點比較偏、地方不大,但設施齊全、服務很周到,工作人員對老人噓寒問暖,就像是親生孩子一樣。

我不敢想象自己十年二十年後的狀況,但進養老院養老似乎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必由之路。我看得很開,不像老一輩,會覺得進養老院就是被子女拋棄了。

女兒一家每年都會回國一到兩次探望我,完成雷打不動的父女合影。

鎮江在黃河以南,冬天冷,沒有暖氣。以前冬天總是開空調,又太乾燥了。前幾年冬天,女兒要帶着外孫女回來。我擔心她們在日本習慣了有暖氣的環境,到了鎮江凍生病了。於是花了兩三萬,趕緊把暖氣片裝上。

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愛人已經離開了快十年,兩個外孫女都慢慢長大了。

中文不太好的小外孫女品亞也識字了,2016年回國給祖先上墳時,她看着墓碑難過地說:這上面沒有我的名字。我很激動。在2017年清明前,我就請人把她的名字也刻了上去。

我和華華三十多年的“編年體”父女合影,此前被許多媒體大量報道。

我們父女在鎮江金山塔湖邊的合影還在繼續,這是2018年8月26日,我們的第39張合影。女兒答應我,會把每年一張合影的傳統一直傳承下去,傳給她的孩子們。

活到這個歲數,經歷了幾場生死。

早明白了出生是偶然的事情,離開這個世界卻是必然的事情。

1998年坐飛機從美國紐約飛舊金山,飛機引擎壞了一個,從萬米高空跌到四千多米,險象環生;2000年查出腦溢血,當時說是千分之三的生存率,認識的病友都離世了;2009年車禍,愛人離世,我昏迷了一個多月後才醒。

生命的長短無法把控,我只能儘量地讓自己的生命更厚重一些,更有意義一些。

錢珏曉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錢珏曉_NBJ1067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