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且不說幾個外國人要如何才能“污染”14億中國人的血統,單就拿血統說事兒本身,就說明了這些人已經丟掉了文化上的自信。這位被稱讚爲“局都溫雅,機神爽晤”的新封燕國公,名字也很怪異,叫做黑齒常之,百濟人。

漢朝唐朝都有外國人做到高官,爲何如今的歸化球員,卻引起羣嘲?

魯能歸化德爾加多

這兩天,關於魯能泰山隊新規劃的球員德爾加多的議論,可謂是刷爆社交圈子。實際上從今年年初開始有歸化球員的政策以來,關於歸化的爭論就一直沒消停過,德爾加多這個事兒只是最新的一波熱點而已。歸化球員的事兒爭議很大,有些人從競技的角度探討這事兒對中國足球的影響。咱不是體育類的作者,這個話題咱不發表意見。不過還有一個觀點也很有意思,尤其是魯能的德爾加多,因爲此君是純外籍,這就引起了很多人對所謂中國“血統”的討論。有觀點認爲:讓這種純外籍的球員入籍,破壞了中國血統的“純潔”。

這個觀點讓咱覺得十分怪異。從中國歷史上來看,強盛如漢唐,其實都有一些外國人活躍在廟堂之上。這些人的身份,用今天的話來說,有的可能是留學生,有些是外交人員,但也有一些可以視作是“入籍”了。往大里說,今天對歸化球員的爭議,可以視作是古代“華夷之辨”的一個延續。那我們就回到歷史,看看古代是怎麼看待外國人入籍這個事兒的,以及爲什麼今天的觀點發生了變化。

先說兩個古代“入籍”的外國人的故事吧。

一、匈奴王子成了漢武帝顧命大臣

西漢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的人生走到了最後關頭。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此時的太子劉弗陵尚且年幼,按慣例武帝是要安排親信的大臣輔政的,也就是所謂顧命大臣。此時圍在漢武帝榻前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大名鼎鼎的霍光,另一個人或許不是那麼出名,他的名字叫金日磾(jīn mì dī)。

漢朝唐朝都有外國人做到高官,爲何如今的歸化球員,卻引起羣嘲?

漢武帝劇照

金日磾是匈奴人,出身也很高貴,是匈奴休屠王的王子。元狩年間霍去病北擊匈奴,滅匈奴諸王,休屠王部被滅,年少的金日磾就跟着族人一塊投降了漢朝。作爲投降的外國人,少年金日磾被髮配去給武帝養馬。許是遊牧民族的天賦屬性吧,金日磾的馬養得特別好,因爲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了武帝的賞識。之後他就從御馬監開始,經侍中、駙馬都尉,一直做到了光祿大夫,成爲了漢武帝的近臣。這期間金日磾爲人至孝,也非常謹慎,還在巫蠱之亂後的平叛中立下了大功,武帝一直也非常賞識他。

漢朝唐朝都有外國人做到高官,爲何如今的歸化球員,卻引起羣嘲?

老年漢武帝劇照

始元元年(前86年)金日磾病逝,諡號爲敬,稱敬候,陪葬茂陵。班固在《漢書》裏評價他:“夷狄亡國,羈虜漢庭,而以篤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將,傳國後嗣,世名忠孝,七世內侍,何其盛也!”可見不論是金日磾本人,還是他的後代,在西漢都極盡榮寵。

二、被唐朝封燕國公的百濟降將

唐垂拱二年(686年),唐王下詔曰:

局都溫雅,機神爽晤。夙踐仁義之途,聿蹈廉貞之域。言以昭行,學以潤躬。屢總戎麾,每申誠效。可封燕國公,食邑三千戶。仍改授右武威衛大將軍、神武道經略大使。

這位被稱讚爲“局都溫雅,機神爽晤”的新封燕國公,名字也很怪異,叫做黑齒常之,百濟人。

黑齒常之出身於百濟國的貴族家庭,家世顯赫,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且表現出軍事方面的才能。年紀輕輕的黑齒常之就當上了百濟國的達率,相當於唐朝的兵部尚書。

漢朝唐朝都有外國人做到高官,爲何如今的歸化球員,卻引起羣嘲?

唐徵百濟

唐太宗、高宗兩朝出兵朝鮮半島,對百濟和高句麗用兵,最終覆滅二國。黑齒常之作爲百濟的高官,自然也是參與了百濟的衛國戰爭,以及後來的復國戰爭。最終在唐王朝強大的軍事力量面前,百濟還是亡國了,黑齒常之也投降了唐朝。打下百濟之後,唐王朝在百濟故地採用羈縻政策,任用當地人爲官進行統治,黑齒常之也在其列。一直到唐高宗龍朔三年左右,黑齒常之被調入大唐本土,開始了他在大唐戰場上的輝煌征程。

漢朝唐朝都有外國人做到高官,爲何如今的歸化球員,卻引起羣嘲?

唐高宗劇照

這之後,黑齒常之主要活躍於唐朝的西北戰場,在對陣吐蕃和後突厥的戰爭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勳,期間還參與了討伐李敬業叛亂的戰爭。高宗武后時期,唐朝在西北的戰場上面對吐蕃和後突厥,主要是採取消極防禦的策略,黑齒常之是這一時期唐王朝爲數不多的能打勝仗的將軍。到垂拱二年,黑齒常之因軍功被封爲燕國公,食邑三千戶。

文史君說:對比漢唐,我們丟掉了什麼?

故事講完了,回到我們一開始的問題。其實漢唐時期,位列廟堂高位的外國人遠不止前面兩位。尤其是唐朝,除了黑齒常之,還有像契苾何力、哥舒翰等名將,以及阿倍仲麻呂這種留學生。爲何在漢唐時期,人們能夠接受這些外國人,而今天,只是歸化幾個踢球的,就弄得輿情洶洶呢?

漢朝唐朝都有外國人做到高官,爲何如今的歸化球員,卻引起羣嘲?

歸化球員侯永永

當然,在中國古代,人們也有所謂的“華夷之辨”,這是一種民族的自覺意識,是對於自我與他者的區分標準。不過在古代中國,這個華與夷的區別,主要講的可不是什麼血統問題,而是文化與制度。就像唐代韓愈在《原道》裏說的:“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區別中國與夷狄的,在於禮。而所謂“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這其實是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胸襟,夷狄之人可以到中國來,甚至成爲中國人;另一方面是做法,要主動的向夷狄傳播中國的禮,並使其接受,進而才能“中國之”。

漢唐時代人們對外國人的態度,實際上體現出的是一種胸襟和氣魄,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叫文化自信。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只是歸化幾個球員而已,有些人就急忙忙地擡出了“血統”。且不說幾個外國人要如何才能“污染”14億中國人的血統,單就拿血統說事兒本身,就說明了這些人已經丟掉了文化上的自信。

近代以來,我們國家落後了,捱打了,很多人胸中那口氣散了,到現在也沒找回來。可如今,咱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幾個國家之一了。歸化幾個外國人又如何呢?只要他們能認可中國,願意學習並接受中國的文化,假以時日,自然也就“中國之”了。

參考文獻

1、於暢:《黑齒常之考論》,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2、束有春、焦正安:《唐代百濟黑齒常之、黑齒俊父子墓誌文解讀》,《東南文化》1996年第4期。

3、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鳴博士)

本文爲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爲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你覺得歸化球員損害了中國血統的純潔嗎? (單選)
0
0%
是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0
0%
沒有,只要接受中國文化就可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