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省湯陰縣食安辦主任、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李付國則在論壇上表示,作爲食品安全基層工作者,他認爲食品安全工作需要不斷強化源頭管理,構建天藍水清的生態保障體系,確保農產品源頭的安全。孟素荷認爲,從安全到健康的轉型是食品行業下一輪創新的機遇,食品健康問題的解決同樣也需要從原料到工藝再到裝備等各個環節的變革。

6月23日上午,由國務院食安辦指導,經濟日報社主辦,中國經濟網承辦的第十一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分論壇——“科技創新助力食品安全”在北京舉行。

論壇上,多名專家均表示對中國的食品安全工作有信心。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說,中國的食品安全情況正在穩中向好的發展,中國企業家的責任意識正在提高。

院士陳君石直言:消費者對中國食品安全信心不足

↑陳君石。資料圖,圖據視覺中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則直言稱,中國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問題其實回到了消費者身上,“我覺得消費者們對於中國食品安全的信心不足,而信心不足則來源於信息不對稱。我年紀這麼大了,爲什麼身體這麼好?因爲我什麼都喫。”

食品安全情況穩中向好,趨勢如何保持?

具體來說,孟素荷認爲,當前食品安全穩中向好的趨勢如果要把持住,最關鍵的是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優化,包括原料、物流和人員執行力等細節問題。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科技、管理、標準、政府監管都需要到位。

院士陳君石直言:消費者對中國食品安全信心不足

↑孟素荷。圖據中國經濟網

河南省湯陰縣食安辦主任、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李付國則在論壇上表示,作爲食品安全基層工作者,他認爲食品安全工作需要不斷強化源頭管理,構建天藍水清的生態保障體系,確保農產品源頭的安全;需要強化依法監管,貫徹"四個最嚴"構建嚴密高效的監管責任體系;需要強化檢驗檢測,構建三位一體的檢驗檢測體系,即企業自檢,監管部門抽檢或者第三方抽檢,然後需要建立快檢篩查體系,作爲三位一體檢驗檢測體系的補充。此外,還需要強化標準規範,構建包括誠信自律體系,可視可達的追溯體系五大體系。

目前食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但仍存在不足之處。江蘇美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奇富在論壇上表示,在食品安全快速檢測領域,獸藥殘留等一些常規項目的檢測已經趨於成熟,但由於技術和人員因素的影響,陽性檢出率低仍是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的痛點所在。

孟素荷認爲,中國食品行業不要沾沾自喜與目前的情況,而是要更多的關注食品安全的短板,“因爲只有短板才決定着水平。我一直在說,不要急於做事情,而是要把事情做正確。”

那麼,食品安全的未來在哪裏?

孟素荷認爲,從安全到健康的轉型是食品行業下一輪創新的機遇,食品健康問題的解決同樣也需要從原料到工藝再到裝備等各個環節的變革。食品行業正依託科研技術進行着創新,而下一輪創新的目標應該是從安全到健康的提升,“實際上食品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三減:減油、降糖、減鹽。它既是機遇,更是一個很難過去的門檻。”

孟素荷說,“三減”有着不小的難度:減糖,現在人們仍然沒有找到糖的完美替代物;減鹽,中國人若干年形成的口味本身很難改變,何況鹽在食品工業中還有不可替代的防腐作用;減油,一旦落實減油,食品行業從工藝到設備都需要很大革新,就像油炸方便麪和非油炸方便麪,從設備到技藝差別是非常大的。

孟素荷表示,“三減”儘管非常難,但仍要科學、穩妥、有節奏的去努力去推動,因爲健康與安全既是食品人的社會責任,也是終極目標。

食品安全除了需要儘快進化到食品健康,它的未來還與環境健康息息相關。

院士陳君石直言:消費者對中國食品安全信心不足

↑鄭一青。圖據中國經濟網

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到底是怎樣互爲影響的?英國可持續創新實驗室總監鄭一青說,以海洋塑料垃圾爲例,塑料大部分最終會進入海洋生態體系,之後又回到處於食物生物鏈頂端的人類,已成爲人類食品安全很大的一個警訊。因此,食品工業必須要擔負起環境安全的責任。

鄭一青表示,只有健康的環境纔有健康的食品,食品安全、環境安全將會對全世界人類文明起到重要作用。她認爲,未來中國在全世界食品安全中扮演一個極重要的角色,對全世界有非常重大的影響,“比如浙江湖州桑葚魚塘等都是通過環境共生,達到了桑與魚、蠶共生的生態系統。食品環境安全的綜合利用,是將來中國對全世界可以做的一個重大貢獻。”

紅星新聞記者 嚴雨程 發自北京

編輯 潘莉

院士陳君石直言:消費者對中國食品安全信心不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