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食油大王、造纸大王黄奕聪

巨星陨落!又一个传奇闽商去世。

2019年1月26日,金光集团创始人、黄奕聪慈善基金会名誉理事、知名印尼华人黄奕聪先生(印尼名“Eka Tjipta Widjaja”)于印尼雅加达的家中安然仙逝,享年98岁。

黄奕聪:一生坚信没有达成不了的愿望和梦想

【名人堂】食油大王、造纸大王黄奕聪

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左2)参加黄奕聪先生的丧礼

2月2日,黄奕聪的遗体安放在位于印尼西爪哇省卡拉旺地区的Marga Mulya村里的家族墓地。在黄奕聪先生的丧礼,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印尼第三任总统哈比比、印尼国家警察总长狄托·卡纳维安、雅京特区省长阿尼斯·巴斯威丹和雅京特区前省长钟万学及商界领袖等均纷纷送花圈表示哀悼。

2月1日上午,在他的家乡,泉州洛江区罗溪镇奕聪中学图书馆里,也举办一场庄严肃穆的黄奕聪先生追思会。

黄奕聪虽身处异国他乡,却心向祖国、心系桑梓,兼济天下,生前不遗余力地回报祖国和家乡。不忘故土,视家乡发展为己任,倾一腔热忱,自1995年起,黄奕聪陆续为家乡捐建包括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奕聪学园,以及罗溪金光大道等,投入的资金超过1.2亿元。

【名人堂】食油大王、造纸大王黄奕聪

罗溪金谿黄氏大宗祠

木有本、水有源,人有宗、族有祖,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皆不忘根本。黄奕聪,原籍福建泉州大罗溪村,1923年于家乡出生,直到1930年才随母亲离开家乡“下南洋”,到了印尼苏拉威西望加锡(Makassar)(注,即今天的印尼南苏拉威西省省会乌绒班当市),与在当地经营小食杂店的父亲一家人团聚。(这里需要增添一笔,黄奕聪真实的出生年份是1922年,初到印尼时,被误登记为1923年。)

黄奕聪属于英才辈出的罗溪“金谿黄氏”。金谿紫云黄氏家族世居罗溪,迄今已600余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金谿黄氏簪缨继起、人才辈出;比如古代名人黄维清、黄士藻、黄赞恩等,另外,泉州清代武状元黄培松的师傅黄纪堂,亦是出自该宗族。

位于泉州洛江区罗溪镇的后溪,发源于八峰山麓,古时传溪中细砂有金,故称“金谿(xī)”。罗溪金谿黄氏之开基始祖,系明洪武年间的紫云黄氏伯斋公。有关“紫云黄氏”历史源流,已有多篇文章详述,不再重复絮叨。今天的罗溪,有一座座金谿黄氏宗祠群,另外还有黄纪堂的故居“庆丰厝”、 黄纪堂墓等,不少已列入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堂】食油大王、造纸大王黄奕聪

紫云罗溪黄氏宗亲祭祖活动场景

明英宗正统庚申年(1440年),金谿黄氏三世祖清隐公蓄资购地兴建大宗祠,据当地人介绍,该祠依花山傍溪峪,乃“凤穴”。金谿黄氏大宗祠,为二进五开间歇山式结构祠宇,正厅中龛祀始祖原斋公、开基祖伯斋公,有一副柱联写道:“参岭发祥贻燕翼,金谿衍派奠鸿基。”另外,厅堂楹联写道:“经文纬武双进士,映雪囊萤数公卿”,因为旧时,宗祠曾设馆兴学,延聘塾师,教育子孙。

除大宗祠外,罗溪金谿黄氏还建有三座小宗祠,即添怀家庙、英斋宗祠、宾峰宗祠。遵依古制,金谿黄氏大宗祠每年会举办春冬两祭;其中,春祭时间是正月的元宵节,而冬祭则设在“冬至”日。

罗溪金谿黄氏,出过不少企业家,其中以印尼国际银行主席、金光集团创始人,享有“椰干大王”、“食油大王”、“纸业大王”之称号的黄奕聪最为典型;黄奕聪系金谿黄氏第十九世裔孙。

【名人堂】食油大王、造纸大王黄奕聪

黄奕聪(中)返乡时

到印尼后,幼小的黄奕聪于1931年至1941年间,先后在当地华侨小学、光华中小学学习,受过一定的中华文化教育的熏陶。1942年2月,因日军占领印尼各地,他被迫辍学,时值念高中。

回家后,黄奕聪在家中协助双亲谋生,他向当地一些卖糖果、面包、饼干等商户赊购食品,然后到望加锡的大街小巷沿街叫卖,独立谋生,令他记忆最深的要属卖花生糖。由于政局动荡,加上很多食品、生活用品都很紧缺,从杂货店、面包房等小营生做起,历经近十年,黄奕聪积累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桶金。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印尼人民进入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当时各种食品及日用品很是奇缺,尤其是印尼共和军占领的地区;而在此期间,黄奕聪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开始自营起食杂店,后来他还创办了一家小型面包饼干厂。当时,黄奕聪做的是双向经营,把面包饼干供应到印尼的苏拉威西中部及北部地区,然后又从这些著名的椰干产地,采购椰干回到望加锡销售。到上世纪50年代,黄奕聪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椰干商,每月可销售一千吨左右的椰干。

1956年,随着生意扩大,黄奕聪从望加锡移居到印尼东爪哇省首府泗水市。不久,他在任抹县(Jember)新河地区(Kali Baru),投资一百多万印尼盾,创办一座面积有2000公顷的小橡胶园和咖啡园,这在那时,该投资额已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不过,因工人经常出现罢工等一堆麻烦事,黄奕聪只好忍痛出售。也因同样的困扰,他后来又将两家工厂卖掉;而这失败的教训,也促使黄奕聪下决心把事业领域再次迁移。

1960年,黄奕聪移居印尼首都雅加达,并于同年创办了“金光公司”(C.V.Sinar Mas),从事农土特产品进出口业务。当时,黄奕聪对外输出的主要产品,是他曾经营过的拿手产品椰干及肉豆蔻,而输入产品,则以烟纸、丁香及纺织品等为主。

【名人堂】食油大王、造纸大王黄奕聪

黄奕聪(着西装者)

黄奕聪的印尼姓名叫伊卡·芝布塔·威渣雅(Eka Tjipta Widjaya),其创办的金光集团,是当今印尼第三大华人企业集团。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光集团一直被印尼或东南亚有关经济刊物列为印尼全国最大的200家企业集团(包括印尼原住民企业集团)之一,仅次于另外二位闽商林绍良的“三林集团”、谢建隆“阿斯特拉集团”之后。

林绍良,祖籍福建福清,而谢建隆,原籍福建海澄(今漳州龙海、厦门海沧一带,旧称“海澄”)。1993年,谢建隆家族将其持有的“阿斯特拉集团”股票出售并退出企业,黄奕聪及其金光集团跃居至第二位。在1991年和1992年,黄奕聪被列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50位富豪、企业家之一,排名第12位。

对于为何给企业起名“金光”,黄奕聪曾如此解释:“金子是世界上最有价值和贵重的东西,而闪光的金子则意味着有好福气。黯淡无光泽的金子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即使有,也无法和烁烁闪光的金子相比,这就是我选择‘金光’作为公司名称的想法。”

有一段历史,值得一提。1955年,周恩来总理赴印尼万隆出席亚非会议,会见当地华侨代表时,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黄奕聪当即引起了总理的注意。周总理说:“普通话说得很好嘛,以后要继续学好中文,弘扬中华文化。”

当时,周恩来还建议黄奕聪将孩子送到中国学习中文。周总理的关怀,让黄奕聪深受感动,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回到家中,黄奕聪对当时尚在读小学的两个儿子黄志源、黄鸿年说:“你们做好准备,我随时都会把你们送到毛主席、周总理身边学习中文。”

黄奕聪时常告诫子女:“根在中国,在外漂泊,不能做个没有根的游子。”此后,黄奕聪的二代子女均各自在中国做出了一番事业;其中,由黄奕聪先生长子黄志源掌舵、主营林浆纸一体化造纸产业的金光集团APP(中国),于1992年起到中国投资兴业,是目前唯一一家跻身世界纸业五强的海外华人企业。

【名人堂】食油大王、造纸大王黄奕聪

由金光集团APP(中国)和黄奕聪慈善基金会设立多年、以奖励公益表现为特色的“黄奕聪奖学金”项目

当年因战乱,黄奕聪没能在校园渡过更长的时光,乃一生之遗憾。故此,黄奕聪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也遵循周总理教诲,他先后将子女送往中国清华、北大等名校接受教育,同时让家族二代学习中华文化。

长子黄志源,毕业于北京大学,创办APP(中国)后,为中国多地的教育、扶贫、援灾等事业慷慨捐资。受到祖父黄奕聪先生、父亲黄志源的影响和言传身教,2006年,家族第三代黄杰胜、虞蘅夫妇喜结连理后,除了发展个人事业,亦将公益慈善当成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2010年,以祖父黄奕聪名字命名的“黄奕聪慈善基金会”,在中国民政部注册成立,至2018年底,APP(中国)和黄奕聪慈善基金会在中国国内累计捐赠已逾8亿元。

培育青年人才,是黄奕聪慈善基金会的重点项目领域之一。通过APP青年公益实习、黄奕聪奖学金、高校学生社团公益活动等项目,基金会长期关注和支持着在校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发展,鼓励他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用行动力和创新精神影响更多人。除了以奖励公益表现为特色的“黄奕聪奖学金”项目外,基金会还与部分高校合作,开展深入培育项目。比如与华中农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两所高校试点合作,甄选在校表现突出,同时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在校本科生,进行出境学习。

黄鸿年:中国资本运作的第一导师

【名人堂】食油大王、造纸大王黄奕聪

2009年,黄志源以金光集团和黄奕聪慈善基金会的名义,向北京华文学院捐赠1亿元

1967年,适值印尼施行经济改革,黄奕聪嗅到了难得机遇,大举扩张,进入了油棕榈种植行业,其家族拥有的油棕榈土地,差不多是8个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到了上世纪70年代,金光集团旗下食用油及造纸业的逐步发展壮大,此后,他又参股印尼国际银行。1996年,黄奕聪荣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颁发的1996年新兴市场最佳总经理奖。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身处印尼的黄奕聪,心系祖国,后来他派大儿子黄志源,创办了当年中国最大的造纸企业——APP(中国)。如今在超市货架上常接触到的如“太空梭”、“唯洁雅”、“清风”等著名纸制品品牌,即属于APP(中国)。黄奕聪退居二线后,由其长子黄志源任金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如今的金光集团,除拥有食用油业、造纸及金融银行三大主要骨干企业集团外,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集团业务领域的触角已深入至银行、保险、租赁、地产、大型养殖场及石化等产业。

“饮水思源”,2004年,金光集团荣膺《福布斯》中文慈善排行榜外企第二名,2005年,又荣获胡润2005中国大陆企业慈善榜第一名。此后,又连续多年被胡润慈善榜(外企)评为第一名。

对于自己的成功,黄奕聪一再强调,成功的最基本要素是努力勤奋工作,70%靠努力工作,30%靠运气和机遇。事实上,闽南歌《爱拼才会赢》中“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就是此理,爱拼会赢也是闽商精神之一。当年,当黄奕聪被评为东南亚最富有的50位大富豪及企业家之一时,他在分享时说道:“我出身贫寒,没有多大才能。不过,我有理想和愿望,讲信用,肯动脑筋,努力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勤奋扎实地工作。”

黄奕聪与夫人赖淑华育有六男二女,后来均分布于家族旗下公司。历练二代接班人,黄奕聪的办法就是底层做起,子女们从学校毕业出来,就被派往旗下的食用油厂、造纸厂、棕榈种植园等处。黄奕聪曾表示,“我的孩子们经历这种见习及工作过程,平均要8年到10年。”通过基层训练后,然后择才选用,按各人的特长,分派到各大企业出任经理、董事、正副总经理以至副董事长等职。

【名人堂】食油大王、造纸大王黄奕聪

印尼金光集团董事长黄志源(右)

长子黄志源,现任印尼金光集团董事长,生于1944年的黄志源,同时亦是由父亲黄奕聪选定的金光集团首席接班人、APP(中国)创始人。1994年,黄志源在新加坡创办了后来成为金光集团旗舰企业的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简称APP)。

如今,APP(中国)在中国的造纸产量,已位居前列,同时也是中国造纸业在环保领域的领头羊。

在上海外滩有一座标志性建筑之一——威斯汀大饭店,这也是金光集团在中国内地最为醒目的地产项目,亦是黄奕聪第五子黄柏年最为自豪的投资作品。黄柏年自幼,就被父亲派往新加坡华文学校学习,1994年,时年38岁的黄柏年到上海,就有一个梦想,在上海滩顶好的地段,兴建一座21世纪杰出建筑。

上海外滩的威斯汀大饭店,整个项目历时8年,期间遭遇过“拆迁难”、金融危机等,后来,黄柏年回忆称:“父亲常说,‘我们的根在中国’,所以,当时虽然很困难,我还是继续盖。现在市场证明,我胜了!”

【名人堂】食油大王、造纸大王黄奕聪

上海外滩的威斯汀大饭店

相比其他兄弟姐妹,次子黄鸿年在中国的影响力可能还要大一些。因他创造著名的“中策现象”,黄鸿年被誉为“中国资本运作的第一导师”。

福布斯2018新加坡富豪榜上,前中策集团主席黄鸿年的个人身价15亿美元,位列富豪榜第22名。

1960年10月,次子黄鸿年在轮船上颠簸一星期后,来到广州,本想在中国闯荡的他,却因当时施行计划经济而退却,十年后重回父亲的金光集团。据说,当时黄奕聪原本是想让时年16岁的黄志源到北京求学,临行时,黄奕聪临时做出了决定,让黄鸿年也跟着哥哥一道去北京。

离开中国后,黄鸿年在家族企业做事,1990年,他发动了一起新加坡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战,一举并购“新加坡置地”(原名“新加坡土地”)。第二年,他乘胜出击,于1991年在香港收购了处于亏损状态的日资上市公司“红宝石”,并于当年12月更名为“香港中国策略投资公司”,即“中策”,并出任香港中国策略投资有限公司主席。当时,在“中策”持有相当股份的重量级财团个个不同凡响,如李嘉诚的和黄集团、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财经界俗称“大摩”)、以及日本伊藤忠商社等。

【名人堂】食油大王、造纸大王黄奕聪

前中策集团主席黄鸿年

1992年4月,黄鸿年受邀到山西,启动了进行国企并购;随后他又回到家乡泉州投资;也就一年多时间,“中策”收购触角扩大至半个中国,其中,他大连签定的一次性收购该市101家轻工行业国有企业的“一揽子计划”,更为外界所瞩目。彼时的中策,在中国内地拥有200多家合资企业,总投资高达百亿。其涉足行业之多,跨越地区之广,尤其是屡屡“大手笔”出手,不论是中国,甚至是全球也是孤例。

其中,中策在国内收购的橡胶和轮胎企业“中策橡胶”,在百慕大注册为“中国轮胎公司”后在纽交所上市;其收购的诸如北京、杭州以及烟台等地多家国有啤酒厂,于百慕大注册的“中国啤酒控股公司”,并在加拿大多伦多招股上市。

2000年,黄鸿年出让了在中策的所有股权,从香港回到新加坡,自此淡出中国市场。“见好就收”也是黄鸿年的一个投资习惯。此后,他转战资本市场,被业内成为“股市金手指”。

由黄鸿年引发的“中策现象”,靠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然后到海外上市“倒卖”,已被世界多所知名大学视为经典案例列入MBA教材。应该说,“中策现象”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有人主张以开放的视角来看待,不过亦有人持不同意见,褒贬不一。

不过,“中策现象”效应不可小觑,当年黄鸿年哗地打开了所谓“资本经营”第一道闸门,大面积收购国有企业,尤其“天时地利人和”特殊背景,但也一时间争议四起,让效者如云,甚至走入歧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