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高平6月9日電 題:太行山下千年古村“變形記”

中新網記者 胡健

在外遊歷多年的高平人劉斌沒有想到,自己的一腔學識可以在家鄉派上用場。而像劉斌一樣的年輕人,正逐漸在這座千年古村裏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爲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也讓古老村落髮生着改變。

在太行山下的山西省高平市,始建於唐代的良戶古村依然保留着珍貴的歷史遺蹟。金元時期的玉虛觀清晰地刻着“金大定十八年”的字樣,明清時期的院落鱗次櫛比,穿插在屋檐、牆壁上的磚木石“三雕”藝術,依稀可見當年的工匠精神。

良戶古村裏的磚雕博物館。 胡健 攝

不僅古廟宇保留完整,良戶古村還傳承着街道士、出旗山、擎神會、百子橋、曬龍王、迎神賽社等衆多獨特的民俗文化。然而,古韻猶在的良戶村卻沒有固守傳統,而是通過新興業態爲古村增添活力。

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獸醫專業的劉斌,目前在良戶古村的“騎士樂園”工作,他“掌管”着馬匹、羊羣和若干頭豬。這些動物是良戶古村自然教育基地的“老師”,讓過去關閉在農戶裏的家畜,成了孩童們的新寵。

出生於高平的劉斌畢業後曾在內蒙古的奶牛場工作,也曾在北京的馬術俱樂部工作,他從沒想過可以在家鄉繼續從事熱愛的事業。“我老婆也是高平的,結婚後就一直打算回鄉工作。在良戶古村工作既可以照顧家庭,也能讓在外打拼的年輕人不再漂泊。”劉斌說。

已是5歲孩子的母親田燁就是爲了孩子回來的,她從餐廳服務員做到經理,在外打拼了六七年的田燁一直放不下家裏的孩子。2018年初,田燁成了良戶古村自然教育基地的負責人,雖然掙得不多,但一家人其樂融融,已讓她覺得知足。

這一切的改變都離不開年過花甲的楊建新。

5年前,經歷過下鄉、當兵、從政、下海的楊建新帶着畢生的積蓄來到陌生的良戶古村,投身古村落保護和鄉村復興之中。把過去四處散落的垃圾堆、臭氣熏天的旱廁進行改造,還重修了地下排水系統,在各級部門的參與下把古院落重新修繕,古村面貌煥然一新。

金元時期的玉虛觀。 胡健 攝

修繕好的古院落裏,“磚雕博物館”、“木雕博物館”、“老電影茶吧”、“四合院民宿客棧”、“良工坊”手工藝品作坊等文旅業態逐漸形成,停業廢棄的村辦煤礦辦公樓改建成了供200人同時就餐和30個住宿房間的藝術酒店。

“古村落+藝術”是楊建新堅持的發展方向,他曾邀請行業專家對良戶村的古建保護、開發定位、發展方向、客羣來源、主營收入等方面進行研討,定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示範基地”的戰略定位,旨在未來將把良戶建成中國鄉村文明的展示窗口、文化藝術的創作基地等。

現任高平市良戶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楊建新把古村的保護開發當做自己的畢生事,也逐漸在此過程中找到平衡。

在良戶的保護性修復和開發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就業機會。70多畝土地成了“愛自然親子農場”,農民有了租賃收入的同時,還可以在農場種植、養殖取得勞務。而像劉斌、田燁一樣的年輕人也願意回到家鄉,成爲鄉村振興的主力。

“現在良戶村在古村建設和經營中就業的村民已有上百人,未來預計每戶將有一個人在文化旅遊業就業,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將增加7000元人民幣以上,在原來的基數上翻一番。”楊建新說。

“古村活化,眼睛不能僅僅盯在村內的老建築上,要把整個鄉村的土地利用、荒山林地利用都考慮進來,通過旅遊農業、有機農業,提高土地收益,才能達到鄉村復興的目標。”楊建新說,“保護古村落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根本,這是一輩子都做不完的事。”(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