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片文章我们说了因材施艺和化瑕为玉,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废料巧用和巧色巧雕。下一章我们说一下浮雕、透雕和圆雕。

废料巧用

利用天然玉石雕刻而成的工艺品,以其温润细腻的材质、优雅美好的造型,一直都倍受人们的青睐。随着玉石的大量加工,玉石边角料也变得越来越多,如果弃之不用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慢慢的玉石边角料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玉石边角料指的是在玉石生产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在原定计划、设计的生产原料内、加工过程中没有完全消耗掉的,且无法再用于玉石加工该产品项下制成品的数量合理的剩余废、碎料及下脚料。一般也称为“边角余料”。

这些边角料利用起来,作用也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1)和田玉边角料用来作为黄金珠宝加工的边辅料,用作镶嵌使用。很多生产厂商为了满足少部分客商的需求将和田玉与黄金、铂金等贵金属搭配,通过巧夺天工的设计,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2)利用和田玉边角料直接加工成小佩件,这在废料巧用中比较常见。如利用和田玉的边角料,经过雕琢设计制作成手珠链子、小玉佩、小挂件、装饰品等,极大地发挥了材料的用途。

(3)用和田玉边角料加工成玉石粉。玉石粉可制作工艺品、装饰材料、塑钢、用玉石粉合成的墙砖等领域。玉石粉也可以合成制作工艺品,它是用磨碎的玉粉浇铸在模具之中按压而成的,但看上去也是非常的洁白,摸起来玉质细腻、柔和。

废料巧用的目的其实就是提醒人们珍惜玉料资源,尽最大可能去利用玉石原料,降低作品成本,创造出与成品料同等价值或高出成品玉料价值的玉雕工艺品。尤其是在对和田玉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上“废料巧用”更是难能可贵。

四、俏色巧雕

俏色巧雕是玉雕工艺的一大特点,为玉雕界普遍应用。有的玉为杂色玉,青、黄、墨诸色聚于一体。玉料丰富的颜色和玉质为制作中巧用俏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亦使玉制品精美、形象生动,给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感觉,而使世人更加珍爱。

“七分蕴成,三分工就”,巧妙的利用玉器皮色是俏色巧雕的一道风景。俏色是指根据材料因形就势,由色施艺。这个“形”和“势”,既指玉料的立体形状和走势,又指皮色的几何形状和态势;这里的色,则是包含了玉料本身的颜色和其上的皮色。关于俏色巧雕,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玉料的皮色形状设计雕刻。每一块玉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形状色彩也是相差甚大,遇到那些具有特定皮色形状的玉料,一般都是在保留厡皮形状的基础上将玉雕的图案逐步确定下来。借助浑然天成的玉料特点,因形因色雕琢,往往效果更佳。

一夜封侯

(2)巧用瑕疵。俗话说 “十玉九瑕”“无瑕不成玉”,瑕疵是玉雕创作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充分根据原材料,发挥想象,瑕疵也常会成为意想不到的俏色着力点。玉雕师在俏色创作中通常秉着一种理念,即:没有无法化解的创作障碍,只要具有独到的构思,就可以实现化腐朽为神奇的转换。

(3)充分利用玉料原色创作。这种方法一般常用于色彩鲜明且有特色的玉料。玉料与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相近,可以因色而宜,创作出生活气息十分浓郁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雅俗共赏,充满生活趣味,惹人喜爱。如利用黄玉特点巧雕成熟的玉米穗,能形象的展示出玉米的色泽,更显浓浓丰收的气息。

多子多福

(4)根据玉料皮色的厚薄度创作。这种俏色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不同颜色的皮色特点来进行创作,通过颜色厚薄变化可以明显突出色差层次的效果,表现出相关的主题,使人产生人在画外,意入画中的玄妙效果。

(5)依据玉料的形状来构思设计。这种手法是利用玉料的形状和其在外表现的玉色,巧妙的构思和雕琢,使作品呈现出浑然一体的效果——使人感觉到除裸露在外的部分外,里面还裹藏着更多与裸露部分相同玉质的感觉。

(6)利用色彩反差进行雕刻。有一些玉料色彩反差明显,这些色彩界限分明,中间缺少过渡色,玉雕师可以把不同的色彩有机的组合起来,按照各种色彩的轮廓去构思、刻画形象,组成色彩丰富,具有相互联系的组合。

(7)玉料的皮色属于渐进过度。相对而言,当玉雕师表现的主题内容更注重印象效果时,就需要主体与玉料的基底之间有缓慢的过渡,这种俏色多用来表现山水、风景和动物的皮毛。

总之,虽然每块玉料的皮色和形状是有限的,但艺术创作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所以在创作过程中,除比较直观地运用皮色外,有时还需跳出常规的思维方式。例如,将作品中刻画对象的色彩设定为与现实色彩相反的效果。其实,寻求变化、追求卓越是俏色创作最核心的本质。当然这种变化并非毫无章法,而是通过因材施艺来追求形式美和工艺美的结合。因此,俏色巧雕更需具备较高的技艺素质和综合涵养,它不仅需要“专长”,更需要“博长”,只有在对美学的不断追求和技法的灵活运用中,方能创造出更美更精彩的佳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