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訪古尋城》是一部文化隨筆,全書講述了長安、羅馬、龐貝、奈良等十二座名城古蹟,引領讀者感受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城市滄桑,探求歷史與現實之間更真實的聯繫。1924年,時任陝西省省長的劉鎮華邀請魯迅去長安開辦講座,適逢魯迅打算寫一部以楊貴妃故事爲藍本的長篇歷史小說,所以魯迅欣然而往,不過,魯迅對長安的觀感不怎麼如意:“看到這種古蹟,好像看梅蘭芳扮林黛玉,姜妙香扮賈寶玉。

漫步古城,思接千里

《訪古尋城》 唐克揚 著 中信出版社

文化

夏學傑

《訪古尋城》是一部文化隨筆,全書講述了長安、羅馬、龐貝、奈良等十二座名城古蹟,引領讀者感受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城市滄桑,探求歷史與現實之間更真實的聯繫。

作者唐克揚是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建築與城市研究者、寫作者、建築設計師,著有《從廢園到燕園》《美術館十講》《長安的傳奇》等。

唐克揚的思維是跳躍的,一會說東,一會又說西,從建築到歷史……他大概無意向讀者做導遊一般說明式的介紹,而是面對古城遺址,思緒萬千,浮想聯翩,分享自己個性化的思想感悟。

古城,僅剩斷壁殘垣,留給人們的大多是能夠生髮想象的空間。漢魏時的洛陽城算是保存較好的了,它位於今天洛陽市的東邊,目前是河南偃師縣境內邙山南麓一大片農田。唐克揚表示:“算起來,古代中國大城市的遺址裏,如今只有在腳下的‘漢魏洛陽’你還可以真正漫步懷古……目前這座荒城還保留着基本的未經‘修復’的詩意,也沒有多少閒人來打擾。”然而,它卻是“兩處茫茫皆不見”,一切要全憑想象。面對北庭故城,唐克揚寫道:“一切確鑿無疑地存在過,但一切又去向莫辨,城市——如果餘下的牆垣還稱得上一座城市,那麼它只剩下殘損的容器而幾無內容,現場彷彿是被惡意洗劫而屍骨無存,只有少量的瓦片、磚渣和器物殘片還散落在淨空的地面上,混雜在現代的生活垃圾中。”

當然,依稀尚存的古城,留給人們的除了想象猜測,還有實際的驗證。在元上都,作者看到了不同於中原文化的建築風格和行爲習慣,驗證了史書所言。據《元史》載,阿沙不花嘗扈從上都,方入朝,而宮草多露,跣足而行。帝御大安閣,望而見之,指以爲侍臣戒。一日,故命諸門衛勿納阿沙不花。阿沙不花至,諸門衛皆不納,乃從水竇中入。從記載可以看出,大安閣外長滿了青草,而除了通道外,還有引水的水池。而今日的上都遺址內,雜草叢生,生機盎然,這富有“野趣”的城市和中原文明熟悉的城市相去甚遠。圍牆環繞的巨大城池盛滿的並不是尋常的市井生活,而像是大汗巨大的御花園,準確地說,是他的狩獵場。這,也許正是蒙古大汗欣賞的馬背上的“城市”。

歷史遺址雖被現代人掩蓋,也不全是悲嘆與惆悵。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社會總要前進,人們有必要在古城之上建造新城。1924年,時任陝西省省長的劉鎮華邀請魯迅去長安開辦講座,適逢魯迅打算寫一部以楊貴妃故事爲藍本的長篇歷史小說,所以魯迅欣然而往,不過,魯迅對長安的觀感不怎麼如意:“看到這種古蹟,好像看梅蘭芳扮林黛玉,姜妙香扮賈寶玉……”後來,魯迅在給山本初枝的信中接着寫道:“五六年前我爲了寫關於唐朝的小說,去過長安。到那裏一看,想不到連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原來還是憑書本來摹想的好!”今天的城市規劃摒棄了長安低伏的建築風格,卻繼承了它驚人的規模和大國子民的生活風範。它不是長安,但又是長安。無論如何,要一座古都不摻雜質滿滿都是“歷史”,可能太奢侈了。

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說:“過去從沒有死去,它甚至都沒有過去。”慎終追遠,我想,這就是人們珍視歷史的最大現實意義。

唐克揚寫道:“曼德爾斯塔姆吟道:‘一切自古就有,一切又將重複。’在這新和舊的奇怪的對峙之中,一定還隱藏着未來將要發生的一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