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9日報道 臺媒稱,從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以來的“執政風格”與“決策過程”,可以歸納出模式,一切以美國爲優先,不考慮其他盟國的觀點,累積談判籌碼,同時點燃許多國際安全議題,見好就收,或者累積能量,找機會出手。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6月7日報道,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專任教授、臺灣戰略研究學會理事長翁明賢,在該校國際評論指出,美國最大的戰略目標,是實踐競選承諾、改善美國經濟,提高國內支持度,有力於連任競選。當然,特朗普也希望能夠創造其個人的歷史功業,複製奧巴馬2009年一上臺就因爲提出“無核化”世界的理念,獲得當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

  他評論認爲,目前正在啓動的新加坡“特金會”,或許有機會助特朗普創造聲望,至於美國是否要重新擔負起西方主導世界秩序的重責大任,還是要看是否有利於“美國優先”與特朗普“連任優先”的戰略價值。

  報道稱,2017年2月,德國舉辦年度慕尼黑國際安全研討會,大會提出“三後時代”主題:後真相、後西方、後秩序,引發全球安全學界的熱烈討論。

  美國學者托馬斯·波格日前在一個研討會上,提出以西方價值中心所建構的“世界秩序”失去主導國際社會的力量,必須和其他國家分享世界舞臺。

  報道表示,因此,托馬斯·波格主張要以“價值取向”取代“權力取向”來建構全球秩序,同時,任何國際規約應該打破特定國家利益,而以全球國家利益爲依歸。基本上,這是對美國新的國際安全取向的一種批判,尤其是針對特朗普上臺以來施政的反思。

  報道稱,其實,2017年慕尼黑國際安全研討會基本上針對2015年以來國際局勢的走向,尤其是英國脫歐、敘利亞內戰、俄羅斯是否影響美國本屆總統大選等議題,以及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特朗普出線代表共和黨競選總統的言行舉止所誘發的媒體不公、偏頗一方的“後真相”與否的辯論。

  報道還稱,最關鍵的是,特朗普反對全球化的理念十分堅定。他在正式當選美國總統之後,推動所謂“百日施政諾言”,祭出一連串的國際安全政策,例如全面退出國際多邊協議:跨太平洋自由貿易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巴黎氣候協議,以及要求歐洲與亞太盟國自行負擔防禦經費,承擔自身國防安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