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燕和龔曙光的對談,將這場文學沙龍推向了高潮。

現場座無虛席。

紅網時刻記者 郭薇燦 攝影 李長宏 長沙報道

9月15日,秋天的長沙空氣中瀰漫着甜甜的桂花香,拾起一嗅,芳香直驅肺腑。

萬科紫臺1912club裏,【梧桐樹蔭裏·對談共秋華】文化藝術交流季盛大啓幕。當代中國文壇頗具影響力的四位人物——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當代》雜誌主編孔令燕,著名文學評論家、出版家、《瀟湘晨報》創始人龔曙光,飛天獎優秀編劇獎得主黃暉,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副院長閻真齊聚萬科紫臺。

交流會上,衆人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孔令燕和龔曙光的對談,更是將這場文學沙龍推向了高潮。

7月份剛出了個人散文新集《日子瘋長》的龔曙光分享了創作歷程。他說,在當今社會,人人疲於奔波,在生活中漸漸失去了自我。作爲一名傳媒人,他每天的生活也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但他漸漸意識到,生活需要慢下來,去品味、去經營。於是,《日子瘋長》就在每天慢下來的時間裏逐漸成型。

一個作家常說,他把作品交給編輯的時候,就像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別人一樣。作爲這本書的責任編輯,孔令燕介紹,龔曙光先生在創作的過程中,對文學有着非常虔誠的敬意,“這些稿子都是他用毛筆一筆一筆寫下來的,裏面充滿了他的人生智慧,充滿了一個人對自己的故鄉、故人,對自己來處的追索、描畫”。孔令燕表示,看過《日子瘋長》後,她就很想再跟龔董見一面,談一談文學上的事。

在現場優美的鋼琴旋律中,龔曙光與孔令燕圍繞《日子瘋長》對談,碰撞着各自的文學理念,現場所有人仿若走進了時光深處,感受歲月的浸染。

《日子瘋長》的書名源自於龔曙光祖母說過的一句話:“日子,慌亂倉皇得像一把瘋長的稻草!”關於書名,曾有很多人給過龔曙光建議,但他表示,這是他對這本書唯一的堅持,也是他對20世紀的整體評價。

對於中國的20世紀,龔曙光認爲就像一季瘋長的莊稼,因爲長得很快,所以它該有的陽光雨露都白費了,即便結出了穀穗,穀子也不會飽滿。“但是在生長的過程中,幾代人有他們的生命。就像我的父親母親,我的祖母姑姑,這些人正在被時代遺忘。但他們也是生命,不該被遺忘,所以我希望把這本書寫成是20世紀最下層人民的一本書,那些最平凡最善良,最不會被歷史學家考量的人,他們的日子是什麼呢?”

雖然用了《日子瘋長》這樣一個書名,但龔曙光希望,裏面的作品能引導讀者,讓他們把生活的節奏放慢一些,讓瘋長的日子過慢一點。“快,可能對於人生而言,不是一個好詞。”

從1998年進入人文社以來,孔令燕從事編輯工作已經20年。她說自己看過各種各樣的稿子,“有的讓你很興奮,有的讓你覺得很可惜,很好的一個故事爲什麼寫成這個樣子”。而在編輯《日子瘋長》的稿件過程中,她感覺是一種享受。“在我看來,《日子瘋長》在某種程度上是以中國傳統審美爲標準的文本,審美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書中的描寫雖然各自獨立成篇,但它又是一個羣像,羣像背後可以看到湖湘文化、湖湘人的性格特點和文化傳承。”孔令燕認爲這一點不是當下所有的散文都能看得到的。

《母親往事》是龔曙光在這本書裏提筆寫的第一個人物,也是他最想寫的一個人物。母親的記憶逐漸衰退,“我就想,假如我把我所知道的母親家的事寫出來,是不是能喚起她的一些回憶,延緩她的失憶。也是一份自我懺悔,雖然我每天都在觀察人、關注人,領導、下屬、生意夥伴等等,但我從來沒有想過,我的父母親是最值得我關注的,最值得我去讀懂的,他們這一輩子的精神世界,我從來就沒有去觸碰過。”

龔曙光希望,讀者讀這本書的時候,會用幾天的時間去認認真真琢磨自己的父母親,去打量一下自己的父母親。“真的,被我們忽略的人往往都是我們的親人,我們不知道他們從哪裏來,我們也不知道我們要上哪裏去。”

談及中國散文創作的現狀,孔令燕認爲,現在的散文創作特別龐雜,但有的讀完之後好像沒給你留下什麼東西。在她看來,真正的散文,是能切實地感受到裏面的人生智慧,有對人生的見解、見識和總結,做到悲憫之情、洞明於智。就像《日子瘋長》這本散文,作者筆下的湘西農民、鄉鄰,哪怕是橋底下住着的流浪漢,對他們都是充滿了悲憫之情的。而洞明於智,則是對人生的提煉和見解,這決定了散文的高度。

“我一直認爲散文是活出來,它不是一個少年功夫,它應該是一個成年,甚至是老年的東西。”龔曙光說,散文,要有一點人生閱歷的人才能找到那種共通,如果沒有在那個時代中走過或者走過來,他就找不到認同。

“我的書如果暢銷,我會很高興,但如果我的書僅僅暢銷,沒有人從心靈上有一點點震動,那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我覺得文學就像生命的起搏器一般,在生活已經不大能夠激發我們的時候,它還能夠爲這個心臟起搏一次,就很好。所以,個人的生活和時代之間的這種關係,是我們能找到起搏這個民族心臟的最好扭結點。雖然不是人工的這種救助,但是我希望能夠不斷地有作家用自己的作品來起搏我們個人的人生,來起搏這個時代的人生。”

最後,孔令燕聊到當下中國文學發展趨勢,以及《當代》雜誌未來的方向。她認爲不管是中國文學,還是《當代》期刊,依然具有蓬勃生命力,“想做純文學的人和想看純文學的人,其實一直都在互相找尋着對方。像今天這樣的盛會,大家能聚在一起聊聊文學藝術,就是純文學不老不衰的最好證明”。

作者:郭薇燦 李長宏 編輯徐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