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李鴻章代表清廷在日本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除了割讓土地外,日本要求清廷賠款兩億三千兩白銀,“中國約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爲賠償軍費。”

大家都知道,自從鴉片戰爭以來,晚清政府喪權辱國,割地賠款更是家常便飯。甲午戰爭的慘敗,讓清廷更是雪上加霜。賠款是需要銀子的,可大清國庫早已空空如也。

李鴻章在與日本談判時,爭取到了一個條件:如果晚清政府能在三年內付清全部賠款,日本則“除將已付兩年半利息,於應付本銀扣還外,餘仍全數免息。”意思是說,如果清政府三年內付清賠款,就可以“省息銀一千數百萬兩”。

眼看是國庫是無法提供如此之多的賠款,清政府只能舉借外債。一個奇怪現象出現了,英俄兩國竟然主動希望清政府向他們借債。

文獻記載,從1895年7月到1898年3月,短短三年時間,英俄德三國紛紛向清廷送錢,分別是: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1895年7月),清廷同俄、法集團簽訂《四釐借款合同》,借款40000萬法郎;二十二年二月(1896年3月),訂立《英德洋款合同》,向英、德集團借款1600萬英鎊;二十四年二月(1898年3月),訂立《續借英德洋款合同》,向英、德集團再借款1600萬英鎊。

難道是英俄良心發現,同情清政府?不可能。英俄之所以如此積極給清政府“送錢”,其實是爲了攫取更多了利益。這三筆大規模的借款,加上利息竟然高達7000萬兩。

英俄提供的貸款特點是利息高、折扣大,最讓人氣憤的是每筆借款都帶有苛刻的政治性條件,進而掀起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因此,英俄之所以如此“熱情給清政府送錢”,目的只有一個,希望能獲取更大的利益。

除了向列強借款,清政府還發過內債,1898年清政府發行了內債,名曰昭信股票。戶部計劃是發行一億元,票額分別爲100兩,500兩,1000兩三種,年息五釐,分爲20年還清。然而,這起發債不到半年,因爲老百姓早已看清了清政府,全國所募集到的債額總數不到2000萬元。

參考資料:《馬關條約》、《揭祕:晚清是如何支付鉅額賠款的》

來源於網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