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妙笔直抒世道人心

文、图 | 薛元明

“儒家四圣”当中,王阳明墨迹最多,其次是朱熹,孔子则有剑刻“殷比干墓”四字传世,唯独孟子没有任何记录。

南宋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其有一卷《城南唱和诗》墨迹流传于世。此卷是朱熹所和张栻之作。张栻(1133年至1180年)曾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此卷首题“奉同敬夫兄城南之作”,款署“熹再拜”。“敬夫”是张栻的字。张栻在绍兴时随父因寓湖南。时胡五峰讲学衡山,拭往谒,师事之。归筑城南书院于妙高峰以居。乾道中,朱子闻其胡氏学,于长沙访问。张栻曾建城南书院。城南有风景20处,故题诗20首。按《朱子年谱》记载,徐邦达先生考:“朱熹访张拭于潭州,在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游历城南盛景,与张拭应酬唱和诗很多。此二十咏定在游潭后所作,写的时间大概相去不远。”据此定为朱熹38岁时所作。引首李东阳篆书“晦翁手泽”,前隔水孙承泽标题“元晦夫子手泽”。卷后有明司马垔跋,另纸有元干文传、黄溍、干渊,明李东阳、吴宽、周木、陆简、何乔新、董越、李士实、张元祯、费宏等诸家题跋。

朱子妙笔直抒世道人心

南宋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纸本

31.5厘米×275.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体会气韵之妙

书此卷时朱熹正值盛年,用笔婉转有度、笔势迅疾、无意求工、富于变化。点画波磔无一不出入规矩,墨丰腴而能字迹俊逸,体势欹侧生动、古朴典雅,意境萧散简远、苍逸可喜,是朱熹传世的代表作。明代何乔新跋云:“其词浑厚和平有盛唐风致,其字如孤松老柏,晋宋间以书名家者未易及也。”

针对朱熹书法,首先关注的不是技法,重点是体会“气韵”之妙。朱熹的作品贵在有一股气。“气”不但是人的生命个体存活的必然要求,也是书法当中所必须有的要素,“字为心画”表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二者相通,因而“以人喻书,以书喻人”,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朱熹在笔法上不是特别讲求提按、收放等动作,主要是自然书写,呈现出自然节奏,自始至终非常平和。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道义精华之气”。欣赏时要从“日常书写”的心态,即通常所说的“平常心”,自然而然地书写、自然而然地感受。这实际上写的就是一种“心境”。整篇没有特别长的笔画,同样也不是特别在意夸张对比,这些形成视觉效果的技法都被“忽略”了。更重要的是,朱熹之书“善藏”,字形多为“包裹”状态,团成一气,但内藏能量和玄机,所以才能越大越壮观,越持久越是耐人寻味。借助如今的放大技术,可以尽情地欣赏到朱子精彩之笔。

少顿挫多变化

朱子妙笔直抒世道人心

将字放大,我们可以更细致地赏析朱熹的这件代表作,体会其中无穷的变化。

为了便于更细致地赏析和临摹朱熹的这件代表作,可以从长卷中选出一些字例,吉光片羽,窥豹一斑。

朱熹用笔通常只是一、二分,提按变化不是特别明显,较少激烈的顿挫之法,墨色枯润变化也很随意,但用笔粗细对比强烈、字态跌宕跳跃,不拘一格。“奉、卷”二字欹侧生姿,动态感十足,尤其是“奉”字稚拙可掬,一览无余。“涨”为左中右结构,从左至右,渐次低落,左中右三部分顾盼呼应,疏密有致。“亭、寒”二字为纵长形,给人玉树临风之感,“心”字笔墨粗重,反差极大,收笔略见隶书意蕴,富有趣味。“几”字钩画与末笔点画的连带,可见疏密之变,兼有灵动之意。两个“湖”字虽只是小异,但笔笔求变的思想和实践,一目了然。朱熹此卷用笔多圆转而少方折,如“诗、云”二字,由此入手,可知朱熹的笔法特征,无疑是一个突破口。特别是“云”字的处理,多笔圆转一气呵成、疏密有致、变化丰富,堪称精彩之笔。

除了领略单字之美外,从自然映带也可以看出长卷中变化处理之法,如“想象”二字笔断意连,收放极其生动,尤其是“想”字心字底,灵动跳宕,“秋来、秋风、登临”等三组字例,虽然同为连带之笔,却各见风致,两个“秋”字变化在毫厘之间,因势生色。

朱子妙笔直抒世道人心

除了领略单字之美 外,从自然映带中也 可以看出朱熹书法对 于变化的处理之法。

以笔墨见人心

朱熹学养深邃,胸怀道义,手札气象雄伟超逸,绝无斧凿痕迹。其虽不以翰墨名世,然此作精彩纷呈,可圈可点处甚多,由此领略到一代儒宗的生花妙笔。朱熹书法声名为理学研究所掩盖。众所周知,在古代,书人、文人、学人、诗人基本上是不分家的,朱熹则更高一层,乃是哲人。笔墨是必修课,书法作为“六艺”之一,受到很高的重视。朱熹在书法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观点,认为书法可以看到“世道人心”,斥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变乱古法”,无疑站在了儒家正统思想的立场上。他在书法史中当然比不上“宋四家”的影响大,从创造性方面来说,似有不足,但从自身个性来说,仍见一家风貌。如果从其一生来衡量,志不在此,重点是著书立说,讲学传道。

然而,朱熹小字的“藏”和大字的“露”形成强烈对比。其在民间有诸多摩崖题壁,也有许多匾额和对联,字形硕大,虽然有的已经变形较甚,仍可以感受到气势夺人。这应该是朱熹讲学布道的一种方式。其一生留下来的墨迹多数为手稿,带有抄写的性质,而非纵情之作,但有一些榜书大字作品对于晚明时期的王铎影响巨大。王铎选择取法朱熹这一路“冷门”类的作品有其独到的眼光,也可以看作是独辟蹊径的方法。

反思一下,今天所倡导和追求的“形式至上”和“视觉冲击力”等,缺少的恰恰是持久的回味。换言之,只是因为没有这种塑造回味的能力,转而投向所谓的“形式”。这即是一般作品和经典作品的本质区别。通过品读经典,可以感悟很多道理,很多时候恰恰可以医治当下的症结。

本文选自

2019年第6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

朱子妙笔直抒世道人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赢取读者福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