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文明比較”公衆號!

在禮制問題上,孔子維護的是周禮,曾說過: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爲政》)

孔子說:“殷代沿襲夏代的禮制,所增減的能知曉;周代沿襲殷代的禮制,所增減的能知曉。如果有誰繼承周代,即使一百世也能知曉。”

禮制在傳統上,夏、商、周是一脈相承的。

實際上,禮制構建的是人間的秩序,它體現了人作爲歷史性存在者的可持續生存能力,亦即人生存於人類社會的時空定位。

因而,孔子不可能是一個主張變革歷史的人,所追求的是個體精神與歷史傳統的合流,代表着正統而長存於世。

他在自己的喪事問題上,更加傾向於殷代的禮制,就反映了這一點。

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樑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夫子曰:“賜!爾來何遲也?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殷人殯於兩楹之間,則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日而沒。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一早起來,揹着手拖着手杖,逍遙自在地在門外踱步,口中唱着:“泰山要崩塌了吧?棟樑將折斷了吧?哲人將凋謝了吧?”唱罷走進屋裏,對着門坐下。子貢聽到孔子的歌聲,說:“泰山如果崩塌,叫我們仰望什麼呢?棟樑如果折斷,哲人如果凋謝,叫我們仿效誰呢?夫子恐怕生病了吧?”於是就快步走進屋裏。孔子說:“賜,你怎麼這麼晚纔來呀?夏后氏把棺柩殯於堂的東階之上,那是還把死者當作主人看待的。殷人把棺柩殯於兩楹之間,那是介乎賓主之間的位置。周人把棺柩殯於西階之上,那是把死者當作賓客來看待的了。我是殷人的後代,昨天夜裏,我夢見自己安坐在兩楹之間的地方被奠祭。現在聖明的君王不出現,而天下有誰能尊我在兩楹之間的位置上呢?這恐怕是預兆我快死了吧。”此後,孔子大概病了七天就去世了。

孔子是殷人的後代,他的思想意識中不僅是對於商代禮制精神的追尋,而且也是對於殷商與宋人祖先血脈正統歸宿的最後確認。

中國人常講的魂歸故里,入土爲安,大概就與此種終極情懷有關。

(譯文參考《禮記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強光中, 1989年畢業於安徽大學哲學系,安徽省哲學學會會員。3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人類文明比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觀下的孔子學說》一部,已被臺灣“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國科大等數百家圖書館收藏。80餘萬字新作《全球史觀下的人類文明》即將出版。qianggz1.(qiangguangzhong)

· ∣中華文明∣在亞歐大陸的文明古國中,中國究竟是靠什麼“特殊本領”勝出的?∣古代中國何以能夠倖免於遭受外來多種族壓迫的命運? ∣歷史上真的有河圖、洛書嗎?——易經爲何是中國人思維領域的邏輯學?∣中華文明爲何沒有淪亡之憂?∣中華文明何以獨步於公元1500年前的歐亞大陸?∣古代中國爲何更易於發生內亂、大亂?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是從哪裏來的? 古代中國爲何發展不了資本主義?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社會科學院”誕生在哪裏?∣中華文明的特質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先秦時代的思想大一統是如何實現的?∣大一統之路——中國古代部落文明是如何消亡的?∣稷下學宮是如何“催熟”中華文明的?

·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何以衰亡?西方文明的真正開創者竟是非洲黑人嗎?爲何說古代中國人在思維方式上比古埃及人高出了一個層級?古埃及人是如何“造神”的?來世文化何以使古埃及喪失了競爭力?人真的會有來世嗎?古埃及的來世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