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塔灣村農田裏,隨着一臺大型農機緩緩駛過,起壟、鋪管、覆膜等多道工序一次性完成,這臺農機裏沒有司機,這些工作均由機械自動完成。

更令人詫異的是,這機器“開車”比人強,機器自動攏起的一排排田壟如精確測量過一樣,筆直且平行,壟高、壟寬也幾乎一致。據當地農技人員測量,採用北斗導航技術的農機每2000米的作業誤差在5釐米以內,比人工作業要精確得多。

近年來,隨着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顯著提升,越來越多高科技含量的農業生產方式出現在塞上大地。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張子雨淺析如何利用科技創新在農業領域大展身手。

張子雨: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千百年來農業生產的具體形象。但在最近幾十年,農業生產方式正在迅速變化,傳統小農經濟模式正被適度規模化經營所代替。隨着這幾年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農業面貌已經出現徹底變化。

在寧夏吳忠市出現了一種大型農機,起壟、鋪管、覆膜等多道工序一次性完成,這臺農機裏沒有司機,工作均由機械自動完成,而給機械指路的,就是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而且機器打壟的精度比手工操作高出好幾個數量級。

這種機械將是農業生產力提升的前進方向,而農業領域正在發生的變化遠遠不止這一種

種植過程中的管理也已經有新辦法,藉助新的物聯網設備,可以把滴灌技術和各種新式感應器結合起來,最終實現在家裏拿着手機就能知道田裏各種數據。

這些已成型的技術在幾十年前就好像科幻小說,這足以證明這些年來農業技術的進步速度前所未有。不過,這種高速的技術進步也給農業從業者帶來了顯而易見的挑戰。

嫁接了IT技術的新型農業技術,爲農業增加了新的維度。當年扛鋤頭的手,如今按電鈕,操作觸摸屏,如果沒有相關培訓,可能連按哪裏都不一定能搞懂。

對於層出不窮的新技術,首先要擺正態度,千萬不能排斥。新技術已經讓農業生產越來越輕鬆,收益也更有保證。

接下來,新技術的學習方式必然是開放式的。藉助網絡信息化平臺,可以進行各種交流溝通,多看多學多想多問,才能真正掌握各種新技術的使用方法。

同樣的,對於農業統籌規劃而言,新技術也有重要作用,藉助信息化渠道,不同地方互通信息,講求協同也是可以探索的方向,管理部門也需要本着開放的心態,互通有無,找到自己的特色。

總之,新技術已經給農業生產的軟硬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觀,積極學習,充分利用,正是在農業領域大展身手的必然選擇。

本文整理自央廣網,製作:甄素娟,文章僅供分享學習。任何相關事宜,請及時聯繫我們(微信公衆號:北方農資報)聯繫電話:13931986179 QQ:77217450。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