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楚雄州武定长田遗址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元谋江边遗址出土大量文物

广告▲

长田遗址,位于楚雄州武定县己衣乡长田村西南约300米。2018年1月至7月,为配合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建设,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楚雄州博物馆、武定县文管所等单位,对受工程建设影响的长田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发掘现场

此次发掘采用探方法,共布正南北向10米×10米探方100个,发掘面积10000平方米。遗址中心区位于发掘区西北侧,文化堆积最厚处达4.8米。共清理石板墓34座、灰坑13个、房址5座、沟3条、灶1个,另有多处野外临时用火痕迹及垃圾倾倒痕迹。出土大量陶片、石制品、动物骨骼等,从出土遗物判断,该遗址年代属于云南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时代过渡阶段。

遗址航拍

石板墓,以大致加工成长方形的石板竖直砌于墓坑边缘,较完整的墓头端宽于足端,平面近窄长梯形;多有盖板,盖板多厚于墓室石板,形制不规则,几块盖板平行覆盖于墓室之上,由于埋藏浅,部分盖板已不存;仅少量石板墓有一块石板铺于墓底,或位于人骨腰部,或位于足端。部分墓葬保存的人骨基本完整,多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多为1-2件陶器,有罐、壶、钵,有的墓内发现了细小的圆形穿孔蚌片,由于人骨已不存,蚌片摆放位置不明。

31、32、33号墓葬

5座房址,其中3座为浅地穴式,有明显的活动面,平面形状不规则,面积小;2座为半地穴式,平面近长方形,面积稍大。

2号房址

出土陶器以罐、壶、折腹钵为常见器形,其中罐类器形最为丰富,包括侈口罐、折沿罐、小口罐、长颈罐、深腹罐等。均为夹砂陶,内壁多打磨光亮。纹饰以刻划波浪纹、戳印圆圈纹、点线纹为主,有较多乳钉纹;纹饰与器形有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刻划波浪纹多施于深腹罐的口及上腹部,波浪纹多浅淡且随意,似以竹篾类随意划出,器表多呈深褐色,内壁多呈黑色或灰黑色,口部内壁磨光;戳印圆圈纹多与点线纹组合,多见于侈口罐、折沿罐、小口罐的颈肩部及折腹钵的口腹部,器表打磨光亮,纹饰繁复精美。部分陶器口沿内外壁均有纹饰,口沿内壁近唇部,多饰一周由细密点线组成的三角形纹。遗址中还大量存在一类制作粗糙的陶器,手制,内壁残留泥条盘筑痕迹,侈口,圆鼓肩,肩部多饰纵向刻划平行线纹,该类器物可能为圜底,未发现同类的平底器。遗址中还有少量细小的陶器,捏制,器形不规整。

21号墓葬足端随葬的陶罐

遗址出土大量石制品,成型的磨制石器以条形斧、锛、穿孔石刀、镞为主。

锛坯

石核

另有大量石坯,包括了从砾石到成型石器的各个阶段的石器半成品。

大石坯

石坯

该遗址出土遗物具有典型的金沙江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典型特征,出土的大量石器资料,为研究该时期石器制作工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大量动物骨骼、通过浮选获得的植物资料,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作者何林珊)

元谋江边遗址出土大量文物,初步判断属于先秦时期青铜时代较早的阶段

近日,配合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工程的元谋县江边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圆满完成。江边遗址位于元谋县江边乡龙街村委会江边村和龙街村所在的金沙江二级阶台地上,龙川江在遗址东侧由南向北汇入金沙江干流。考古发掘工作从2018年2月下旬开始至8月底结束,历时逾6个月,共发掘探方162个,实际发掘面积15000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收获。

遗址远眺

江边遗址规模宏大,整个遗址超过10万平方米,其中有很大部分区域被现代村庄覆盖。发掘区域主要是未被村庄覆盖的电站淹没和受影响部分。本次发掘工作共发现并清理遗迹393个,其中墓葬209座、灰坑139个、沟45条。出土器物1904件(套),其中陶器1505件、铜器80件、石器168件、骨器130件(主要是蚌、贝等材质的器物)。发掘发现的早期遗存主要以墓葬为主,并在发掘区的东北部边缘清理了一些早期文化堆积。

发掘区航拍

地层堆积在发掘区相对简单,早期原生文化堆积主要分布在发掘区东北部边缘,其中以TN5E19保存最好。该探方的地层堆积总共分为5层,三层及以下地层为原生的早期文化堆积。堆积内出土的陶片多为夹砂褐陶,纹饰主要为刻划线纹,可辨器型有平底罐、高足器和纺轮等。器型与制作风格与墓葬出土器物相同。

TN5E19东壁剖面

墓葬是此次工作最重要的发现,209座墓葬中除5座为晚期墓葬外,其余均属于先秦时期。根据营造方式为两类:一是石棺墓,二是竖穴土坑墓。

石棺墓仅发现一座,编为1号墓葬。该墓出土的陶器与竖穴土坑墓中出土的陶器截然不同,其时代当早于后者。

1号墓葬

早期竖穴土坑墓共203座,主要分布在发掘区中部的半坡处。其空间分布似经过人为布局,大多数墓葬呈排状分布。数量较多的大长宽比墓葬(超过6)是这批墓葬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有部分墓葬的长宽比趋于正常。

大长宽比墓葬(166号墓葬)

正常长宽比墓葬(89号墓葬)

墓葬方向有大体呈南北向和大体呈东西向两种,前者大多打破后者,仅一组关系例外。墓葬人骨保存较好。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发现少量二次葬,另外有合葬的情况。

二次葬墓葬(138号墓葬)

合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一主体为正常下葬,另一个体以二次葬的形式放置于墓底脚端;二是叠葬,两个个体上下重叠(以头向相同的为主,仅发现一座墓葬的头向各在一端);三是上述两种方式的结合(仅发现一例)。

合葬 (137号墓葬)

三人合葬(22号墓葬)

这批墓葬还反映出诸多特别的葬俗,从田野工作中可以直观看到的有停尸、火烧、口含贝、天然鹅卵石随葬、动物骨骼随葬、碎物葬六种。

停尸是指墓主离世到下葬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反映在迹象上是肉体因为停尸腐坏,骨骼因为没有有机组织的固定而发生位移。火烧是指墓主放入墓坑后,在墓坑内置柴焚烧。反映在迹象上是骨骼有黑色火烧现象、墓坑内底部填土发现大量炭屑、部分火烧程度高的墓葬形成红烧土壁。

火烧墓(120号墓葬)

烧土壁(98号墓葬)

口含贝是在指在墓主口腔内发现若干穿孔海贝,数量不一。天然鹅卵石随葬是指在墓坑随葬完全没有加工痕迹的天然鹅卵石。动物骨骼随葬是指在墓坑底部、人骨上方或是填土里随葬动物下颚骨、肩胛骨等骨骼。

随葬动物下颚骨(111号墓葬)

碎物葬是指将陶器以破碎的形态随葬。

碎物葬(59号墓葬)

墓葬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组合固定,多为大罐、带流罐和带耳罐、高足器的组合,另有纺轮等器物。

带流陶罐

高足罐

陶器大多为夹砂褐陶,器表颜色不均匀,手制,表面残留刮削修整的痕迹。

陶罐

纹饰风格单一,主要为以刻划方式制作的三角纹、网状纹、弦纹等,部分器物的口部饰以戳印点纹。

双耳罐

陶器主要放置在墓底头端,某些墓葬在墓底脚端和墓主身体上方也有放置。一些墓葬还发现有石网坠、海贝、穿孔圆饰、蚌器以及铜器等器物。

穿孔圆饰

蚌器

铜器放置位置不固定,器型有剑、矛、戈、锸、镯等,器表基本没有装饰纹饰。

铜矛

铜戈

139个灰坑中的绝大多数为晚期灰坑,其中有部分灰坑为早期遗存。早期灰坑形制相同,为坑内放置一倒置陶罐,性质不明。其中一个灰坑的罐内发现一动物个体的骨骼。

早期灰坑(29号灰坑)

晚期灰坑形制较大,深浅均有,其中多见袋状者。坑内多发现有大量石块、烧灰和动物骨骼,出土的器物主要为陶瓷片,种类有手制夹砂陶片(器型主要为釜罐之类,装饰绳纹,手制)、轮制硬灰陶陶片以及带釉瓷片。

晚期灰坑(137号灰坑)

发掘发现的沟均为晚期沟,其中44号沟形制最大。

44号沟

通过本次发掘,清理了一大批从早到晚的各种遗存,出土了大量文物。我们初步判断以墓葬为代表的早期遗存应该属于先秦时期青铜时代较早的阶段。这批材料为金沙江流域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相信随着发掘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江边遗址的文化面貌、年代序列以及区域文化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将逐渐清晰。作者:万杨

万杨,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

来源:云南考古

楚雄吃喝玩乐网

公众号常年法律顾问:云南中应律师事务所

马勇律师:13987881186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