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生·杂谈》《老屋·小船·旧故事》欢迎您荐稿(注明出处)赐稿(原创首发文字)

原创:陈梅生

老奚的发家史(微小说)

作者:陈梅生

老奚,本名奚美华。三十多年前,还是小奚的他,从一个偏远县城小厂,调进省会城市的一家企业。

那个年代,改革开放刚刚犹抱琵琶半遮面。人们还囿于计划经济的圈子里,生活在票证时代。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鸡蛋票,连腌菜卫生纸都凭票供应。

我们的主人公老奚,就是凭着他的一个舅舅在省城计划委员会里担任计划调拨处处长的权利,得以顺利进城。要知道,老奚舅舅虽官职不大却权力不小,掌管着大到钢材木材小到手表自行车的分配指标计划。所以,老奚的舅舅将其调入一家企业是小菜一碟的事,即便将他调入党政机关(那个时候还没有公务员叫法,国企职工和机关坐办公室的都一个身份)也是举手之劳。但老奚舅舅是一个高明的棋手,他运筹帷幄。前面说过,改革开放还只是朦胧状态,老奚舅舅捕捉到了生财的时机,可以说老奚是他舅舅布下的一枚棋子。

老奚在省城这家企业供应科工作,也就是采购员,单位生产的所有材料除计划调拨一点的份额,杯水车薪,因你不是军工企业或重点企业,计委就酌情分配一点意思意思,不足部分买计划外的物资材料。计划外材料,现在听起来很陌生,说白了就是自由市场价或称黑市价。一吨一级聚乙烯塑料原料计划价5800元/吨,计划外价高达11000元/吨。许多企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为了能买到计划内材料煞费苦心,采取奖励政策。比如,你拿到计划内的一吨一级聚乙烯,个人提成1000元,以此类推。老奚和他舅舅看准了这个机遇,老奚所在的工厂由他一个季度去舅舅那儿批个三五吨,这样每次老奚从厂里拿到奖励3000至5000元。那个时候,全市人均月工资三四百元上下,"万元户“的叫法还在娘胎里没出世,渐渐老奚开了胃口,尝试帮其它企业弄点计划。两年后老奚偷偷在市某商业中心租了间门面,挂牌叫大华贸易公司,由老婆台前执掌来往业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越来越明朗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公开提出,给老奚吃了定心丸,他索性辞职下海,凭借舅舅这棵大树,夫妻店的贸易公司靠拿计划指标皮包来皮包去,老奚的钱包越来越凸,据说他谨小慎微,不敢把太多的钱拿去存银行,第一次买商业门面房竞是夫妻俩用麻袋装着一摞摞现金去的。再后来,原单位人和他有来往的,说他有私家车,有别墅,还买了几处房产出租,这个同事不无感慨地说:"老奚搭上先富起来的头班车,得亏有个好舅舅”!

作者简介:陈梅生,昵称:老梅。安徽怀宁县人,现居合肥。爱好诗歌,偶尔胡诌几句,仅给自己平淡的生活中加点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