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眼都沒眨看完了《欺詐遊戲》,這應是導演和編劇最樂於見到的效果。

古早劇:《欺詐遊戲》——仁者與智者的較量

這部鍛鍊大腦和揭示人性的影片,和《死亡筆記》極其相似,雖然故事題材不同,但同樣是漫畫改編,同樣懸念重重,同樣是天才間的鬥智,在吸引觀衆眼球的同時,又婉轉而深刻地揭露了社會和人性的種種問題。

漫畫作者甲斐谷忍很擅長心理戰、智力戰的題材(伊藤潤二也開始走這個路線),這次也成爲主要編劇,所以從頭至尾都驚心動魄、暗藏玄機,讓人猜不透下一步的結局,繼承了愛倫·坡、歐·亨利、希區柯克等大師製造懸念的方法,深入其中會讓人感到智慧的致命逆襲。

決賽的方法十分複雜,遊戲場“伊甸園”的三種蘋果,金、銀、紅,如果參賽的十一人全都在完全保密的情況下選擇了紅蘋果,就可以提前終止具有十三輪的比賽,每人得到一億日元。但如果有一人沒有遵守承諾,比賽就會繼續下去,而那人無論投金蘋果,還是銀蘋果,都將在別人輸去一億元的情況下贏得一億元……

古早劇:《欺詐遊戲》——仁者與智者的較量

其中還有很多很巧妙的規則,使得遊戲方法變得既靈活多樣,又充滿詭詐,深得“博弈論”的精髓,如果夥伴們可以互相信任的話,每人都可以輕鬆地得到一億元結束比賽,可是這些經過了爾虞我詐的重重難關的人們總是互相猜忌,本來就是一場用謊言編織而成的遊戲,所以極具諷刺效果,揭露了人性中的自私與貪婪。

本片中的兩個代表人物分別是神崎直和秋山深一,一個是心地善良、單純正直的女大學生,一個是身經百戰、智謀過人的天才欺詐師,一個仁者,一個智者。

古早劇:《欺詐遊戲》——仁者與智者的較量

所謂“仁者與智者的較量”,並非他們之間的對手戰,反而他們一直站在同一陣營。

我雖然沒看前面的故事(漫畫和電視劇),只看了大結局的電影版,也就是故事的最高潮,但也能從影片中二人的表現看出:秋山深一是被神崎直天使般的善良深深感動,從而寧願放棄財富也要守護她。故而,他時刻都站在神崎直的立場,他不過是和其他九人鬥智罷了。

古早劇:《欺詐遊戲》——仁者與智者的較量

十三場的投票都精彩絕倫,雖然是作者的人爲安排,卻很難在觀影中感到刻意的成分,倒像是十一位選手真實的連動反應,可見作者和編劇對心理學的認識。

除了揭露人性之外,影片由始至終都沒有放棄神崎直的理想主義精神,她始終相信十一人是可以互相信任的,擴展到全世界的人類都可以彼此信任地生存下去。

從神崎直苦口婆心地勸說各位互相信任(耶穌的傳教),到身體力行地投紅蘋果和幫助友人(耶穌的神蹟),一直到最後犧牲自己的利益讓“叛徒”X能夠還清債務(耶穌的救贖),這就像一部濃縮的《新約》,將耶穌基督的精神展現出來,按照儒家的說法,此爲“仁者”。

古早劇:《欺詐遊戲》——仁者與智者的較量

而秋山深一則代表了社會中另一種人,亦即“智者”,他不拘於內心的純潔,不認爲人性本善,也反對宗教精神的理想主義,宣揚相對主義和懷疑論,並用高深的智慧和手段,達到目的。(這個更符合我的“神奇觀”)。

秋山深一在這場遊戲中處處料敵在先,是真正主導遊戲比賽的高手,如果他想要爲自己牟取私利,贏這比鉅款應該不是難事,縱使選手中有幾個深藏不露的敵人也絕非秋山的對手,但是他已經被純真的神崎小姐所感動,所以他放棄了爲自己賺錢的機會(像他這樣的智商,想賺錢容易得很),而是用自己的天才頭腦始終幫助神崎,最終達到了人們喜聞樂見的大團圓結局。

古早劇:《欺詐遊戲》——仁者與智者的較量

孔子曰:“仁者無憂,智者不惑。”可見,內心平靜就能沒有憂愁,頭腦精明就能沒有迷惑,一個代表了感性,一個代表了理性。耶穌、孔丘屬於仁者,柏拉圖、孫武屬於智者,同時具備“仁”(品德)與“智”(能力)的人,也將是真正完美的人。

神崎直和秋山深一分別堅持了自己的信念,不過是作者將他們身上的優點故意放大,最後讓他們能夠成爲幸福的情人,也就是結合了感性與理性的完美。

— END —

想看的小夥伴在“花路APP”搜索就有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