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高唐县尹集镇大张西村的郑光静,今年40岁,年初在小学教师招聘入职体检中发现血小板少,后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至6月1日,她结束了四个疗程的化疗。当天,她姐姐和哥哥的血样被一起送往天津进行化验。

郑光静的丈夫张涛告诉记者,6月16日上午,他得到消息,妻子的配型和姐姐全相合,和哥哥半相合,17日,他到齐鲁医院进行了咨询,打算尽快去河北燕达镇陆道培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众人助力!高唐白血病女子配型成功

众人助力!高唐白血病女子配型成功

在此期间,得知郑光静的病情后,高唐两所学校、一些培训机构、众多学生家长和孩子、社会爱心人士及来自天津的公益组织纷纷伸出援手进行捐助。


入职体检:“准教师”查出白血病

郑光静去年参加了莘县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在2019年1月入职体检中发现血小板少,1月24日住进齐鲁医院,1月25日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4月17日,郑光静又做了骨髓形态学检查,6月1日的诊断证明显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医生要求她注意休息,避免感染,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进行治疗,每周复查两次血常规,定期返院治疗。

因为身体原因,根据《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 有关规定,其体检结果不符合此次公开招聘体检标准,郑光静已被取消聘用资格。


住院八次:钱花光正在卖房子

从住院到6月1日,郑光静结束了四个疗程的化疗。生病期间,她共住院八次(其中高唐县人民医院四次,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四次),花去25万多元。根据四次骨穿结果和免疫分型报告,她属于高危病人,医生建议尽快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相关费用大约需要80万元。

面对病魔,郑光静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奈。她说,自己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两个孩子,对老人还没尽够孝,孩子还没抚养成人,她不能这样走了,她要活下去。

然而,八次住院已花完了全家平时的积蓄和亲朋好友凑的钱,想到还要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郑光静更是感到无望。于是,她和丈夫就商量着把自家住房卖了。

据了解,郑光静这套房产位于高唐县东方家具城附近,属于偏楼,估价为300000元。


自发组织:好心人街头献爱心

郑光静的丈夫张涛在高唐县第二实验小学教书,原来教五年级数学,妻子有病后,学校照顾他,目前让他改教五年级九个班的安全课。他告诉记者,此次向各位好心人求助,也是万般无奈才,恳请大家帮帮他们。

说起好心人的帮助,张涛连说非常感激和感动。6月5日上午,梁村镇一个老人来到他的老家,告诉他枣庄有一个治疗白血病的地方,还说自己没钱帮忙,提供个信息也是好的。张涛说,这位叔叔这么大年龄了,跑这么远的路到他家告诉他治病良医的信息,这份恩情比山高、比海深。此外,高唐好心人王金奎给他妻子送去了中药,是专门到药店买的,还不收钱,令人敬佩。

张涛说,6月6日下午,班里的学生家长组织了捐款活动,在高唐县第二实验小学附近的道德广场号召大家奉献一片爱心,当天一下午就捐了15000多元,第二天,他们又在金城广场进行募捐,由于正赶上高考,没有通过喇叭等进行号召,当天共收到捐款3500多元,这18000多元钱,是家长、学生、路人等现场捐的。此外,他女儿在高唐一中上高一,班里的老师也组织了捐款活动。天津的好心人通过微信转过来一些善款,6月6日是1650元,第二天又转了800元,是一个公益组织筹集的,负责人叫李维华。

聊城晚报记者曾采访报道过的热心救人的男子麻金涛,也参与了这场爱心帮扶。原来,街头募集善款当天,麻金涛接孩子放学时,路过广场看到有人在捐钱,就上前询问情况,了解后,他立即拿出钱,让孩子投进了捐款箱。他回到自己开办的辅导班后,又组织参加辅导班的孩子,排着队赶到捐款现场。麻金涛说,孩子们每人拿出两三元零花钱,虽然不多,但表达了一份心意。作为一个教育培训机构的开办者,他不只是教孩子做学霸,更要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希望通过这件事情,教孩子懂得奉献爱心,播撒爱心。

为了给妻子治病,张涛一般是学校、医院、老家三个地方来回跑。当地镇上的民政所正在为他们申请政府方面的资助,材料已经准备妥当,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之中。他说,还有好多好心人以不同方式帮助他们夫妻二人,有的连名字也没留下,对此,他只能说声“谢谢”,等以后有能力时再回报他们。


配型成功:去河北接受移植术

6月16日上午,张涛询问了配型情况,结果显示和姐姐全相合,和哥哥半相合。这可真是一件万幸的事儿。张涛说,17日,他急忙赶到齐鲁医院,咨询了这里的专家教授,到哪里去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更好些。经过细致沟通,他和妻子听从了医生的建议,打算去河北燕达镇陆道培医院接受手术。

屋漏偏逢连夜雨,据了解,张涛父亲之前患了急性肾功能不全,在聊城住了24天院,好在已经治好了,6月19日,他带领父亲去聊城人民医院进行了复查。张涛告诉记者,安顿好父亲后,他去为妻子办理跨省就医手续,21日去河北,早去早排仓,因为能做上移植手术也要在两个月之后了。

全媒体记者 张目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