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省媒專訪】主動作爲當先鋒 協作融合促發展——訪漳州市市長劉遠

漳州是廈漳泉都市區的一分子,也是閩西南經濟協作區的重要一員。日前,就加快推進閩西南經濟協作區發展主題,記者專訪了漳州市市長劉遠。

點擊上方圖片收看視頻訪談

劉遠說,漳州市委市政府要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進一步提升思想認識,增強行動自覺,搶抓歷史機遇,更加主動融入全省區域發展戰略,把區域協作具體化、項目化,努力展現新擔當、新作爲、新貢獻。

劉遠表示,漳州有三個方面的獨特優勢,有條件也有可能爲閩西南經濟協作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一是對臺優勢。漳州是臺胞主要祖籍地、臺灣文化重要發祥地、臺商投資密集區;二是區位優勢。漳州是福建“南大門”,處於閩西南經濟協作區的中間,內聯腹地的龍巖、三明,外聯沿海的廈門、泉州;三是協作基礎。近年來,漳州一直積極主動參與廈漳泉同城化深度融合,與龍巖、三明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也有很多合作、互動。

廈漳同城大道角美段  楊奕 攝

談到在協作區建設中,漳州如何體現新擔當、作出新貢獻時,劉遠認爲,無論是什麼規模、什麼類型的城市,在推進發展的進程中,都離不開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分工、互動和協作。這一輪的協作區建設,是融合山海協作、廈漳泉同城化成果,提升和延展同城化效益的有力抓手,站位更高、內涵更深、意義更大。因此,漳州要全面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用全新的思維和視野、全新的工作方式和舉措參與其中,正確處理和把握三個關係,即全局與局部的關係、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奉獻與獲益的關係,走出一條和而不同、合作共贏、協同發展的區域協作之路。

首先要講大局

牢固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切實走出區域協作中一般性的物理融合和機械拼湊的誤區,打破行政區劃的隔離,破除等靠要、被動融合的觀念,主動對接,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形成發展合力。

二要講擔當

比如,漳州一直秉承“主動對接、深度融合、環灣延伸、差異發展”的理念,主動推進廈漳泉同城化進程。去年初,漳州提出從最靠近廈門的區域做起,啓動了廈漳同城化先行區建設,推動漳州臺商投資區當好“橋頭堡”、龍海市勇當“新龍頭”、漳州開發區爭當“排頭兵”,全面參與廈漳泉同城化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下一步,漳州將繼續發揮優勢,把責任義務擔當起來,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協作區建設。

三要講風格

就是要有全局的意識、胸懷和眼界。閩西南經濟協作區幾個城市分別處在九龍江的上中下游。上世紀60年代,在漳州九龍江畔誕生了聞名全國的“龍江精神”,其核心就是“舍小家、顧大家”。推進閩西南經濟協作區建設,要繼續發揚龍江精神、龍江風格,着眼大格局,秉持大胸懷,融入大戰略,不計較一時之利益得失,在龍頭廈門市的帶動下,與兄弟市一起朝着省委省政府設定的目標奮進,合力推進閩西南經濟協作區加快發展。這也是漳州市一直堅持的理念。比如,漳州全力推進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每年向廈門供水2億立方米,把漳州最好的水提供給廈門人民。

四要講協作

協作區內要加強聯繫、加強學習、加強協作。漳州既要向廈門、泉州學習,也要向龍巖、三明學習,把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和老區蘇區革命精神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成爲漳州推進協作區建設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廈蓉高速擴容工程預計年底建成通車陳海林 攝

“省委省政府作出推進兩個經濟協作區建設的部署,也爲漳州市加快建設富美新漳州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在談到未來,漳州如何更好地推動協作區建設,共同實現一個階段性的目標時,劉遠認爲,區域經濟協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多方相互作用的過程。漳州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規劃佈局,落實好閩西南經濟協作區聯席會第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和議定事項,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共同破解政策、機制和環境三個核心問題,發揮城市的集聚和擴散效應,促進各種要素的合理流動,實現文化、資源、產業、生態等各領域的互補、協作和融合,共同拓展區域合作發展的新空間。

具體工作中,漳州着重從六個方面推進: 1

推動合作機制的創新聯動

藉助廈門經濟特區、自貿試驗區的優勢,圍繞產業合作利益共享機制、項目協作推進機制、山海對口幫扶機制、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方面加大探索實踐,彰顯閩西南經濟協作區“機制活”的特色。

2

推動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以加快福廈漳高鐵、渝長廈高鐵福建段、漳汕高鐵,廈門地鐵1號、6號線漳州延伸段,廈漳同城大道等項目建設爲抓手,努力提高往來的便利化、高效化。

3

推動產業發展的融合互補

圍繞區域協同配套和產業鏈填平補齊,推進產業深度對接合作特別是重大產業集羣共建,推動協作區產業合理分工、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4

四是推動生態環境的協同保護

加強統籌規劃、協同保護、聯合治理、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真正實現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體化。

5

推動公共服務的互惠互利

推進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融合共享,爲協作區的百姓帶來更多的實惠和便利。

6

推動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

整合協作區的紅色文化、僑臺文化、歷史文化等資源,彰顯區域文化特色。比如,漳州有谷文昌精神,龍巖有古田會議精神,兩地可以有效整合紅色資源,做足紅色文章,推動紅色精神在八閩大地傳承。

劉遠表示,當前,漳州上下都要進一步強化當先鋒、作貢獻的擔當意識,在思想認識上更到位,工作措施上更有力,工作作風上更務實,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和久久爲功的韌勁,讓省委省政府的戰略決策成爲全市上下的統一認識和自覺行動。

視頻來源:海博TV  文字來源: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蘇益純

本期編輯 朱儁輝 徐鏡正

值班主任 林堃

閩南日報社要聞部 誠意出品

新聞熱線:0596-2528110,114

閩南日報社微信矩陣

閩南日報

mnrbwx

漳州新聞網

zznewscn

視覺漳州

sjzz0596

閩南日報車友會

mnrb-cyh

閩南日報小記者

mnrb-xjz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