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王夺嫡时,看似热闹,其实三阿哥胤祉是最没有可能成功的。所以,他的处世宗旨就是你们玩你们的。谁赢,他就给谁磕头称臣。不管是太子,还是老四或老八,谁都不会为难这样一个不争权的兄弟。至于老三在戒得居坑了老大一把,那也是老大坑他在前,他为了报复,把蠢到没边的老大推进坑里。

老四当皇帝后,老三依然与世无争,绝不和老八那伙人扯上关系。最多,也就是和清流班的头子李绂走的较近,也无伤大雅。

看到三大爷在暗流中的处世方式,小一辈的五阿哥弘昼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九王夺嫡,非常精彩。而新一辈的夺嫡之争,看上去只有三个人,但明争暗斗依然很精彩,惨烈程度并不比九王夺嫡差。当然,准确的说,是二龙夺嫡,不是三阿哥弘时,就是四阿哥弘历。

就形势而言,弘历的优势,领先弘时不止至少十个身位。只要正常发展,雍正死后,皇位铁定是弘历的,这谁都看得出来,只是不说出来而已。这一点,弘时也心里清楚,老八胤禩来挑拨他出来争位时,弘时都不想接手。

可皇位太诱人了,就这么放弃,弘时又心有不甘。正常程序无法上位,那就用非正常程序,暗中勾结八爷派,准备把老爹雍正架空成太上皇,自己登基。

当初老八在正常夺位无望时,也准备用兵夺位,只是被老十三抢先一步,功败垂成。

弘历在前边跑,弘时在后面追,而弘昼,则坐在城头观山景,学的就是他三大爷胤祉。

弘昼心里有夺嫡的想法吗?既然是皇子,肯定有一点。但是,四哥弘历是半公开的皇储(宝亲王),形势几近明朗化,弘昼自认没有任何可能扳倒弘历。反正争了也没戏,那就不去得罪四哥。四哥当了皇帝,自己少不了一个锦衣玉食的亲王。但是弘昼也知道三哥的野心,虽然希望不大,但万一发生什么不正常的事件,三哥成功了呢?

怎么办?只能是两不得罪。

看到弘历办差得手,弘时急了,在雍正面前要差使。雍正看弘昼,意思是你也当差?老五精明的很,他说话很得体。

说儿臣没有三哥这份替父分忧的心思,也没有四哥办差的能力。我有的,只是一副结实的身子骨,我希望汗阿玛的病能移到儿臣身上,也是为汗阿玛分忧了。

你瞧瞧,这话多得体。不但两边都下了稳拿稳的注,顺势拍了雍正的马屁。

雍正当然听得出来弘昼的心思,他无意参与夺嫡之争。弘时也能听出来,老五情愿退出夺嫡,你和四哥去绞杀。

弘时暗中勾结关外四个旗主王爷,和八叔一起,准备搞掉雍正。虽然表面上是雍正下旨让关外王爷进京,但弘昼还是看出了苗头,他觉得四人来者不善。弘时这时需要利用一下弘昼,弘昼也不敢过于得罪三哥,但也早把责任撇清了,说我可没说这层意思。话外之意,你自己擅作主张,出了事,别让我背锅。

弘昼已经明白了弘时的意思,父皇出了事,自己就算不背锅,难说弘时不会强行把锅扣在自己头上。

弘昼赶紧去找十三叔,让十三叔调兵弹压这些不老实的宗室王爷。也亏了弘昼这么做,不然,雍正在朝会上早就被搞下去了。

结果还是在朝会上被弘时摆了一刀,把锅扣在弘昼头上。已经心慌意乱的雍正怒火攻身,打了弘昼的耳光。

但事后,雍正也应该查明了真相,这一切都是弘时搞的鬼,和弘昼没有关系。

特别是查封老八老八,弘时急着去八爷府要逼死八叔灭口,弘昼却活出丧,摆明了不参与这些事。这些事,雍正都是知道的,所以当面说弘昼:小小年纪,就知道明哲保身。而快要死的十三阿哥,也说看起来,弘昼没有夺嫡的心思。只剩下弘时,对接班人弘历威胁最大。老十三这一句,也帮助弘昼在雍正那时恢复了往日的亲信。

对弘昼来说,此时,弘时已基本出局,四哥即位在望。但就算是万一中的万一,弘时咸鱼翻身,弘昼在朝会中的事,也替弘时挡了枪。弘昼自始至终,都没有公开得罪过弘时。就算弘时真赢了,自己大不了当个闲散王爷,不至于让三哥拿自己开刀。

而如果四哥赢了,一样的道理。

电视剧中的弘昼,他的选择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凡事要给自己留条退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