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我從未離開那片深愛的土地|70年70人·民生⑦

2019年5月,河南省信陽市郝堂村,在這裏,李昌平繼續和農民打交道,探求中國農村問題的解決方案。

封面新聞 記者 宋瀟 楊濤 攝影報道

4月,記者來到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

汽車緩緩地行駛在一條小道上,道路兩旁滿是嫩綠色的芽苗,打開車窗,一絲涼意侵入,春天的腳步,在這裏,似乎變得更慢了一些。穿過一片梧桐林,還要走1公里路,才能到郝堂。但此時,滿眼的綠色,芳草鮮美,卻給人一種忽逢桃花源的錯覺。

李昌平:我從未離開那片深愛的土地|70年70人·民生⑦

河南省信陽市郝堂村,李昌平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

初見李昌平,他的話並不多。不知是因爲“高山流水知音稀”,還是“滿腹心事無人聽”,絲毫感覺不到李昌平內心的激昂。

但其實不然。直到2018年,他都還在給袁隆平院士寫信,內容,自然也是一些三農問題。有人對他的觀點提出爭鳴,認爲有些有點自相矛盾,比如主張“種田能手”能夠種更多的地,但卻反對“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贊成種地不交農業稅,但卻反對承包地不交承包費。

早年,李昌平還會逐字逐句地反駁甚至是和對方辯論。但現在的他,更傾向於不怒不爭,反倒更多是悉心接受批評意見。他說自己所做之事本就是見仁見智,解釋得越多,反而會耽誤得越多。

於是,他開始釋然並且坦然。在交談中,李昌平更像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年輕人,哪怕面容和實際年齡早已到中年,但給人的感覺,李昌平人老心不老。

李昌平:我從未離開那片深愛的土地|70年70人·民生⑦

2002年,李昌平參觀訪問鳳陽小崗村,和當地村民在一起。(右一 圖片由本人提供)

再回到2000年,很多人看來,李昌平當時更像是一個“堂吉訶德”似的人物。他要改革,但是改革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後來他辭職南下,並一度以爲自己要告別農村、農業和農民,一年之後,他又攜書稿北上,應“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邀請,在《中國改革》雜誌社當記者,兜兜轉轉又回到了“三農”圈子。

而中國鄉建院,則是李昌平於2011年創建,定位是“一家爲鄉村建設提供系統性、創新性解決方案的專業機構”。

2019年4月,李昌平在郝堂村舉行的鄉村復興講壇上,深度解剖鄉村振興的成敗案例。在這一點上,他依然幹勁十足。

命運就好比一根鐵鏈一般,將李昌平與農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就連他現在全身心投入的一場名爲“村社內置金融”的實驗,也跟“三農”問題息息相關。與其說是實驗,還不如說是李昌平對自己以及對農民,交上的一份答卷。

李昌平:我從未離開那片深愛的土地|70年70人·民生⑦

1982年,李昌平在荊州農機校畢業照.(右二爲李昌平 受訪者供圖)

或許,對於李昌平本人來說,自始至終,就從來沒有離開過那片他深愛的土地。也或許,多年之後當他與曾經的自己對望時,能夠淡淡一笑,“原來你也在這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