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東河】“天官賜福”的三官廟

“天官賜福”的三官廟

包頭城垣內有七座磚木結構的三官廟,北梁有官井梁三官廟、召梁頭道巷南口三官廟。每一座三官廟附近有一臨街房,住有一位更夫,更夫有一銅鑼,一個木頭梆子,一更天打ー下鑼,二更天打二下鑼,三更天打三下鑼,三更後打梆子。召梁頭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四道巷是南北走向,因在召梁頭道巷南口有三官廟,所以其四條巷南口的東西走向的街稱爲三官廟街。

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包頭城內還要搭起26個木製的三官棚,最爲精巧的是北梁草市街木製三官棚,有飛檐出廈,下有紅圓漆柱,後有神堂,前有卷蓬,四周有曲欄走廊,全部是木製榫卯連接。屋頂四周繪有佛本生故事和琴棋書畫等。三官棚四壁內都繪有壁畫,最吸引人的是周穆王之八駿馬,馬色炳耀,形態逼真,有的神似若飛,有的飲水若渴,繪畫技藝不次於“昭陵六駿”。

正月十四至十六,每早人們到三官廟或三官棚敬表接三官,最熱鬧的是正月十五,三官廟前生起旺火,放鞭炮。更夫臨時擔任“老道”,幫助敬香者敬香、敬表、敲磬,晚間還有鼓匠輪班吹打戲曲。北梁更是借市花燈亮,火樹銀花合,人潮湧動。

道光十九年(1839年),山西代縣孔昭明出資3000兩創辦蒙古行德厚義,就設在三官廟街1號。後在礦區石柺和內蒙古最大的藏傳佛教五當召設了分號。俗語:“有五當召就有德厚義,有德厚義就有五當召,誰也離不開誰。”1939年,德義厚經理爲王璜,資本爲5500元,全年營業額爲25690元。

今日東河區即是老包頭城區,是土默特蒙古族和晉陝“走西口”人共同生活的家園。雖然沒有道教的宮觀,但居民管理機構也稱“三官社”,可見老包頭人對三官的信仰根深蒂固。遠留家鄉的“走西口”人,敬奉三官,相信“天官賜福”,就是期盼在口外能平安和吉樣。

真武廟內設三清道(道教)守一堂,

領正爲孫來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