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杭州人口“販賣現場”!90後竟已是被明碼標價的剩女……

來源:杭州優生活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熙攘的人羣和貼得滿滿當當的徵婚啓事

看到這些,很難想到這是有着一千多年曆史的萬松書院,相傳這裏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三載同窗”之地。

這裏曾是杭州最大的書院,現在是杭州最大的相親角。

週六一大清早,一羣中老年人自發地聚集在這裏,夾好子女的“簡歷”。這座幽雅學府搖身一變,成了“擇偶大市場”。

這就是杭州著名的相親趴,代名詞:爸媽的鄙視鏈。

“女子無才便是德,你女兒讀書太多了。”

“工資五千塊一萬塊錢一個月,討飯啊!"

“女兒屬雞的,不接受屬猴的。”

“哎呦,不是杭州戶口呀”

……

“再也沒有比相親角,更能直觀而赤裸地體現一座城市的“鄙視鏈”了。”

“這是中國式的悲劇之一,因爲它把原本浪漫美好的愛情與婚姻,硬生生變成了關鍵詞搜索後的買賣關係。”

小優姐一個93年熱血青年,逛完一圈,發現相親角真的是……一!言!難!盡!

萬松嶺相親角

來過這裏的人會對102路公交車更有親切感,一車子人差不多都是去往同一個地方:“萬松嶺到了,下車的乘客請注意”。

初來這裏也不用擔心會暈頭轉向,跟着“大部隊”走準沒錯。

之前相親會是在萬松嶺門口,從今年3月份開始挪到泮池區域。免費領票進場的佛系儀式感。

上臺階一轉彎,彷彿闖到另一片世界,密密麻麻布滿了人。

大爺大媽從身旁走過,一束束目光直勾勾地把我從上到下進行掃描(小優姐1.73cm的身高都有資格會成爲他們今天代相親之旅的談資了)

也會有大媽從背後輕拍我肩膀,熱情跟我打招呼:

“小姑娘,你多大了呀?”

“你戶口是在哪裏啊?你父母沒陪你一起呀?”

“乖乖你這個身高要找個比你高的吧,我家兒子1米83哎~”

緊張地下意識抱緊自己的手機,揚起過年應付親戚的微笑含糊回答兩句,然後逃離人羣。

歡迎來到萬松嶺相親角。

神奇的“人口販賣”現場

這裏就像“大型人口販賣場所”,單身男女被物化成一張張A4紙。戶籍、房產、學歷等條件被一一展示,供看客評價和掂量。

這裏分男區、女區,也有專門的海外子女區、醫護人士區域。

▲專門開闢出來的海外學子區

這裏的年齡層大多集中在80-90年,最年輕的一位相親者竟然是1995年生。

徵婚信息裏基本就是自己對兒子女兒的解讀,家長們寫出來的徵婚啓事,堪比個人簡歷。

聽着四周父母的談話,再看看徵婚的條件要求,你會有一種幸福生活的破滅感。

大叔跟旁人像是嘮家常一樣說着女兒的情況,看我在拍照,他熱情地把招婚啓事遞過來,好拍清楚。

會過面的父母如獲知己,現場掏出手機加微信,便於更多信息互補。

每一位大齡單身青年家長的眉眼和言語間,都夾雜着汗水、吵雜、混亂、焦慮和希望。

父母們唉聲嘆氣:“條件明明這麼好,怎麼就是找不到呢?”一位家長說在這裏不敢告訴別人女兒是博士,怕嚇着男方不敢搭訕。

帶着“交易目的”的父母就像是最精打細算的商人,物色到有眼緣的人就立馬圍過去一番追問。上圖是一大幫人和兩個小夥子的“相愛相殺”。

作爲年紀輕輕的“闖入者”,在相親角里會顯得略微矚目。大爺大媽們那灼熱又帶着些審閱的目光,令人感到不安。

▲場地沒有地方了,直接貼在樹上

▲大爺手拿孩子的照片跟“簡歷”蹲在一旁

▲現場維持秩序的人問是誰貼牆上的

▲花壇上堆的“簡歷”越來越多,爲更醒目就用彩紙

兩代人的婚姻觀

一段婚姻可知人生百態,這裏都是有故事的人。在這,你可以發現你和你父母的結婚觀念到底差在哪兒裏。

聊天聊的是底細,結婚是兩家人的事

家長們對相親角趨之若鶩,因爲這裏可以和未來親家們零距離接觸。

哪怕是簡單交流,父母都能感受到對方的性格、修養,結過婚的她們更相信婆媳關係對家庭幸福很重要。

你認爲結婚是兩個人的事。而在你父母眼裏,結婚是兩家人的事。

門當戶對,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從相親角各種徵婚啓事裏,可以看到很多所謂“等價交換”的內容。

父母都想女孩的學歷、收入、年齡要略低於男孩。有孩子的不好找沒結過婚的,外省的不好找下城的。只有條件相近,男孩比女孩稍有能力,這樣結了婚纔會幸福。

在你看來,愛情是婚姻的基礎。而在你父母眼裏,只有物質才能保證你婚後幸福。

生兒育女是家庭責任

很多相親的父母嘴上不說,其實都想子女能儘快生小孩,越快越好。

家長們羨慕推嬰兒車的同輩人,一起跳廣場舞的姐妹現在都改在朋友圈曬娃,再看看自己兒子(女兒),奔三了,連個戀愛都沒有談上。

在你看來,生孩子是兩個人的事,有能力、想生了再生。而在你父母眼裏,生兒育女是一種責任,無論環境如何,必須履行。

性格大體不差就可,磨合需要過程

在年輕人眼裏,相愛結婚,最重要的是三觀和性格相近。

(這裏的三觀可能需要解釋一下:你喜歡看書,他不喜歡看書,不是三觀不合。你喜歡看書,他卻說“看書有什麼用”,這纔是三觀不合)

在家長眼裏,生活總有磕磕絆絆,婚姻到了最後,都是個不斷磨合,相互謙讓的過程。

這大概是年輕人和家長在婚姻裏最大的分歧。你擺在第一第二位的東西,被你的家長放在了末位。

”今天你有收穫嗎“

相親角開放時間是每週六上午七點半到十二點。快散場的時候一個阿姨跟電話裏的人交流今天的所見所得。

等車的時間是家長互相交流心得的最後時刻。

“你今天有收穫嘛?”

“我今天上班,特地請了半天假過來的”

“黃龍洞每個月月底的一個週六也有相親會”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