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丽

  “最光明的那个早上,我们为你沿江而来。可是你的愁云萧森,我们迷失在白银饭店……”白银,一座位于黄河上游的老工业城市,很多人知道它是因为歌手张玮玮的《白银饭店》。而让它闻名全国的却是让人震惊的“变态连环杀人案”。

  为了还原这个“世纪悬案”,《方圆》记者张振华自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历时2年,先后5次到白银,数十次反复走访这10起命案的现场,4次到达高承勇的老家,数十次的采访办案人员、刑侦专家、知情群众与受害者家属以及高承勇族人上百人,并在3月31日上午见到了高承勇,独家面对面采访了本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银案系列报道推出后,引起社会极大反响,详细报道《方圆》微信都有及时推出。采访中的周折不必多说,仅从单人单案交通住宿费报销将近4万元这个细节,就可以大致了解《方圆》杂志(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对于报道的操作力度和投入程度。

  “方正法度,圆融情理”的办刊理念

  《方圆》杂志创刊于1993年初,北京,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检察日报社主办的法治新闻杂志。

  试刊号64页,黑色的封面上是个年轻的“女犯罪嫌疑人”,头发半遮着脸庞,眼神低垂,手腕上闪着明晃晃的镣铐。这个封面当时是聘请专业摄影师拍摄的,属于典型的20世纪流行的纪实类法制文学风格,语言文字也偏向于以纪实文学的笔法叙述案例,绘声绘色。

  2002年《方圆》全新改版。那个时期正是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南方系”新闻崛起时期,各大媒体跃跃欲试都在朝专业新闻化方向发力。杂志确立了“方正法度,圆融情理”的办刊理念:由黑白纸张转变为全彩版,铜版纸印刷,由原来法律文学刊物转向法制类新闻杂志。

  时任《方圆》主编赵志刚(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微信公众号“法律读库”创办人)锐意进取,积极引入中青年法学家(学术顾问)、学者型作者(主笔)、骨干编辑记者参与策划重点选题写作,杂志由案例纪实向思辨法治转型,使杂志的文本创新探索有了一个新的标杆。第二年,《方圆》杂志(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就荣获了最高人民检察院“金鼎图书奖”一等奖。

  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标语的真相》《爬梯之讼》《偷车贼的故事:诉讼中的和解余地》《赤脚律师》《青海太平》等新闻作品,从寻常生活中捕捉法律的印迹,语言活泼,现在读起来仍然触动人心。

  当时的新闻界风起云涌,竞争势头初显。南方日报报业集团顺势北上,与光明日报社跨地区合办《新京报》,借助北京的地缘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深度报道"和"评论",向全国辐射。同类期刊《民主与法制》《法律与生活》《检察风云》等风生水起。

  2005年1月,《方圆》再次改版,出版周期由月刊改为半月刊,聘任作家莫言为名誉主编,杂志编辑部也从报社一个部门升级为杂志社(事业单位法人)。改版后的《方圆法治》突出法治新闻报道特色,“关注民生、倡导廉政、研判经济、启蒙法治”,加强了重大案件报道力度,陆续推出了一大批掷地有声的新闻作品,如《贪官为何越判越轻》《济南爆炸案,段义和》等。其中,《一位退休检察官与84份阵亡通知书》一文入选中央电视台“封面2006”主题晚会,成为电影《集结号》的故事原型;记者韦洪干撰写的《举报庞家钰》一文,因为扎实的采访和客观的报道风格,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做有质感的法治新闻”

  2007年以来,杂志社自身采编团队日趋成熟,执行主编王鹏及张羽、靖力、肖玲燕、赵立荣、张哲等采编团队成员齐心协力用心打造“有质感的法治新闻”。除了“爆猛料”,杂志有意识加大独家报道的策划力度。

  报道不单是讲述案件,而是力透纸背,传递一种人心可以感受到的抓力。比如,杂志对于赵作海案件的报道。时任首席记者邰筐用感性的文字讲述了赵作海从监狱走出来到家乡的过程,以及监狱里十一年的生活经历。读完整组报道后,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但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可能就是——纠结。

  在记者手记里,有这样一个细节令人过目不忘:一个58岁的老人,含冤11载后突然大悲转大喜。他在双脚迈出监狱大门的一霎那,突然对着站满大大小小官员的人群一躬到底,连说“谢谢!谢谢!”谢谁?谢什么?是感谢当初让他无缘无故蹲了11年大狱的人?还是感谢现在亲手把他放出来的人?谁又能不亏心地经得起他这一拜呢?

  这当然和记者本身的素养、阅历有关系,但也充分体现了杂志的价值取向,永远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去观察这个世界。

  此外,杂志的“质感”还体现在报道的深度上。杂志不同于报纸,时效上有劣势,其出刊周期也决定了《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来不及赶追热点,扬长避短,杂志转而在报道的深度下功夫,从静态的社会现象中去发现新闻,发掘社会热点背后的深层规律。

  比如,封面报道《雅贿江湖》的操作。社会上反腐案例很多,但是有一种贿赂手法很特别,一改以往直接送真金白银等等传统做法,而是投其所好,摇身变成了官员们喜欢的名人字画等。文强、慕绥新、王怀忠等都是其中的典型。我们发现了这个规律,提炼出“雅贿“这个社会学范畴的概念。从社会新闻入手,从法治专业视角切入,融合案例、检察官分析、专家解读,这组报道应运而生。

  再如,《灭门案会传染吗》的报道思路。2009年,北京大兴相继发生灭门案,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亦连续发生几起灭门案。当时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这种恶性犯罪是否会传染?虽然报道中并没有明确下结论,但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恶性刑事犯罪确实是会传染的”的观点。作为法治媒体,我们没有将新闻点放在灭门案本身,渲染血腥的案情,而是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供读者思考。

  这种操作思路,在现实中,也得到了读者的呼应。《蚁贪》《盗墓江湖》《官场风水学》等报道也相继引发了舆论热潮,其中《“三非”老外生存状况调查》荣获全国社会综合治理新闻一等奖,《问责通钢》被评为全国法制好新闻奖深度报道类一等奖。2008年,杂志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期刊”,记者田骁获评"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2011年,杂志社荣获“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称号。

  开拓“法智”传播崭新境界

  近年来,在全媒体竞争背景下,杂志采编团队根据新媒体“短、平、快“的特点,有效整合现有采编力量,设立微信、微博、企鹅号、网易号等7个新媒体传播平台,稳中求进,推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全媒体作品。

  其中,《嫖娼被抓,你想知道的法律问题都在这里》《贪污、受贿到什么程度要判死刑?改标准了》《于欢案:为何是最高检介入而非最高法?》等新媒体作品,屡屡被长安剑、侠客岛、人民网、网易、腾讯等媒体转发,《张大伟回国投案自首,为什么追逃爱劝返?》一文的微博阅读数达1126.7万。时任首席记者汪文涛撰写的《体坛反腐》一文杂志刊发后,经微信公众号推送,阅读量达到了21万,社会影响力极大。

  面对新媒体日新月异的竞争,杂志不乱于心,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坚持一线采访,坚持全媒体传播。比如,徐玉玉案件、越南新娘、赴韩整容、学区房等报道,都是扎扎实实采访,认认真真调查,有条不紊推广,包括开头提到的白银案系列追踪报道。

  以白银案为例,杂志通过“新媒体-报纸-杂志”全媒体传播思路,先期推出了新媒体微信作品5篇,后报纸杂志作品落地,2017年11月5日杂志出版了《白银往事》封面报道。该组稿件全面而详细地展现了“白银案”案发前后高承勇的人生状况、家庭状况、心理变化,更是以“精准细节”深度描绘了高承勇在白银所犯10起案件的被害人的人生状况。白银案系列稿件被正义网、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凤凰、北京时间、澎湃新闻等各大媒体广泛转载,受到高度关注。

  目前,杂志纸质发行已经突破11万份,在纸媒步履维艰的时候,也算欣慰。在数字销售方面,与龙源、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9家数字媒体建立合作关系。2013-2017年杂志均入选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评选TOP100,排名逐年上升。不久前,杂志还收获了腾讯新闻企鹅号颁发的两会期间“最佳专业报道奖”。

  近年来,杂志还实现了全媒体产品的终端转化,推出了《非常法律语文》《中国反腐实录》《反贪局长访谈录》等系列图书,年底还将出版“白银案”非虚构图书作品。从简单的法律条文宣传到法律知识普及再到法治思维方式养成,目前,《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已形成了以《方圆》杂志为依托,涵盖杂志出版、图书策划、新媒体营销、影视视频制作、研讨会议及法治文化策展等多元化全媒体“法智”文化发展新格局。

  近日又得知,4月19日,在首席大检察官张军检察长与武汉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委、湖北省委会主委杨玉华提到法制教育时说,"法制教育十分重要,我们检察系统做得非常好,特别是《方圆》这本杂志办得非常好,非常有可读性。" 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我们深受鼓舞。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一本杂志可能无法改写一个时代,但能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一本有理想的杂志,在完成自身成长蜕变的同时,也能记录下一个国家的法治截面史。幸运的是,我们可以见证并参与其中:“法治”,从理想到现实,正在逐渐走进国人的内心,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编委委员

  方圆杂志社社长、主编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