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我進入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工作,多年在何耀華老師的指導下從事學術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1997年9月到2001年11月,師從何耀華老師攻讀民族史的博士學位,在何師的悉心指導下,取得了博士學位。多年來,我在何師的指導下從事學術研究,對何師的治學之路多有了解。

  

  潛心彝學 關注藏學

  何耀華老師在1962年9月考上著名歷史學家方國瑜先生的研究生,攻中國民族史,在讀期間學習李埏教授授課的唐宋經濟史、民族學家楊堃教授主講的民族學、江應樑教授主講的傣族史等。他刻苦學習鑽研,積累了深厚的民族史學功底。從1957年讀歷史專業本科算起,何師從事中國西南民族歷史研究已有60個春秋

  何師對彝學研究傾注了不少心血,我早年讀過他寫的《武定鳳氏本末箋證》,這是何師研究武定彝族社會歷史的一本具有廣泛影響的著作,曾4次重印。此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詳細記述了武定彝族鳳氏家族數百年的興衰史,更重要的是,爲研究武定地區彝族封建領主制社會提供了難得的材料,也爲研究當時的中央王朝與雲南地方,彝族與漢族、白族的相互關係,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何師廣徵博引,古今印證,提供了武定地區彝族社會歷史的完備資料。這本書也是反映他彝學研究中對文獻的考釋辨析和比勘學術功力的著作。

  何師20世紀60年代就在四川大涼山昭黨、美姑、布拖等縣做了6個多月的田野調查,又在雅礱江下游的藏族地區做過2個多月的調查,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關於彝族、藏族社會和地方檔案文獻的田野調查資料。1980年,何師在中國民族學會成立大會上宣讀了他對涼山彝族的家支進行探討的力作《論涼山彝族的家支制度》,該文對涼山彝族家支的構成、特點,家支的變遷等進行了深入的論析,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關注。此文在《中國社會科學》1981年第2期發表,又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當年的第4期全文發表,《新華文摘》轉載了全文。此文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之後,他又撰寫了《論涼山彝族與漢族的歷史關係》《彝族的歷史與文化》等力作,還主編了《中國彝族大百科全書》。

  何師對藏學特別是藏漢關係史、對川西南藏族也有比較深入的研究,撰寫了一批資料翔實和有獨到見解的論文,比如《從遠古文化遺存看吐蕃先民與祖國內地居民的關係》《古代羌人與青藏和川西土著居民的融合》《早期吐蕃史事考》《西北吐蕃諸部與五代、宋朝的歷史關係》《康巴、“東蠻”與宋朝的歷史關係》《川西南藏族史初探》《四川冕寧縣藏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等,他關於藏學的研究成果在2014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彙集成《吐蕃史論叢》一書出版。他還促成了雲南省社會科學院迪慶藏學研究所的成立,爲推進雲南藏族的研究付出了很多努力。

  何師還與呂大吉先生一起,自1989年開始擔任總主編,主持了《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這部數十卷的皇皇鉅著匯聚了我國56個民族大量珍貴的原始宗教資料,我也參加了這項卷帙浩繁的學術工程,和很多學界前輩一起進行田野調查、認真研討的情景至今難忘。

  

  立足田野 細研史料

  何師治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將各種史料和田野調查密切結合,用歷史民族學的理念研究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歷史和現實問題。他在民族學界很有影響力,是積累了豐富民族誌資料的“六江流域”田野調查的發起人和參與者之一。他深鑽細研史料,又立足田野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形成了他治學兩翼並進融會貫通的特點。1995年,日本學者末成道男在其專著《中國文化人類學文獻解題》 中,對何師的《中國西南歷史民族學論集》有一段評論:這本著作從作者長達20多年的歷史民族學研究中收集了近十年發表的8篇論文,這是一部中國民族學復興之後,實地調查又成爲可能而積累起來的研究成果,它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研究特點,論文中既有作者作爲歷史學家深厚功底的文獻研究,又有作者爲尋求新的資料和解釋線索而到實地進行的考察。

  何耀華老師這種既注重史料又注重田野實證的治學方式對我影響很深。我本科是中文系的學生,考入何師門下研習民族史後,他一直督促我努力補習歷史學的知識,把民族學的田野調查和各種民族誌資料、史料和外文資料融會貫通,進行深入的研究,並帶領我們多次深入鄉村進行田野調查。我們曾一起徒步穿越險峻危險的虎跳峽,住在虎跳峽的村子裏進行田野調查;1992年,何師牽頭進行中加合作國際項目,和我們一起到不通公路的麗江縣寶山鄉石頭城進行調查。我們從鄉政府到調查點要走5個多小時,何師和我們一起長途跋涉,摸黑走到金沙江邊的村裏,和我們在農民家裏打地鋪睡。他還帶我們去麗江縣,迪慶州的中甸縣、德欽縣等地山村裏做田野調查。他這種身體力行深入進行田野調查的學者精神,對我們這些中青年學者影響很深,促成了雲南省社會科學院中青年民族學學者一種濃郁的深入田野調查研究的學風。

  民族史學界有一些重要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歷史關係研究的成果,但研究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關係的成果很少,何師因此建議我的博士論文聚焦在納西族與藏族的歷史關係研究上,並從史學、民族學理論的高度鼓勵我以納藏關係爲個案,探討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少數民族這個歷史事實。我在何師的指導下寫出了《納西族與藏族的歷史關係研究》,首次對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係進行了比較認真的梳理,並嚴格地按照何老師“歷史民族學”的理論和方法論,認真梳理參考了國內外的相關資料,在滇川藏地區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調查。何師的“歷史民族學”研究理念和方法論一直對我的研究有深刻的影響,無論自己的研究主題是什麼,都堅持認真查找引證史料和進行田野調查相互結合。

  何師注重田野調查和文獻史料結合的歷史民族學研究,爲推進雲南民族學成爲雲南省和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的優長學科、推進彝學、藏學的深度研究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加強合作 促進交流

  在何耀華老師擔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和院長期間,他非常重視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交流工作,我個人參與過的由他牽頭的項目有中美合作《麗江玉龍雪山區域農村發展和生態問題研究》,中加合作“中國雲南麗江‘工合’的歷史演變和發展前景”、中美合作“滇西北保護與發展行動計劃(含大河流域國家公園)”等。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雲南省政府與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合作的“滇西北保護與發展行動計劃(含大河流域國家公園)”,何師負責社會文化旅遊等方面的總調研,帶領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和各個高校的學者組成了總課題組和麗江、怒江、迪慶、大理課題組,認真調研了近百個各民族村寨的生態和文化,撰寫了翔實的調查報告和具體的行動計劃建議,這些村落調研報告迄今廣泛地爲雲南省委省政府提供參考,併成爲雲南省民族文化生態村建設的參考資料。何師牽頭所做的滇西北保護與發展行動計劃的社會經濟文化部分的調研,也促使雲南成爲國家公園建設的試點省,迄今雲南已經建立了12個國家公園,爲我國國家公園的建設作出了可貴的探索與實踐。何耀華老師還通過中加合作國際項目,促成了加拿大印第安人與雲南麗江納西族、傈僳族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在何耀華老師主持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工作期間,推進了很多國際合作項目,也有很多來自歐美、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訪問學者,其中有好多位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的外國訪問學者後來成爲本國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的骨幹和知名學者,擴大了雲南省社會科學界在國外的影響。

  

  諮政建言 培養後學

  何耀華老師一方面注重基礎理論和繼續學科的研究,主持了《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雲南通史》《中國雲南大百科全書·歷史卷》《中國彝族大百科全書》等卷帙浩繁的學術工程,任《宗教大辭典》副主編之一,主編主撰了“民族宗教”這個門類的詞條。另一方面,他一直都關注雲南的當代發展,對雲南的經濟社會發展、民族文化強省建設、民族文化生態村的建設和保護、雲南與東南亞、南亞的合作等諸多方面都做了很多應用性研究,他的很多觀點和建議被地方政府採納。我個人參與過的何師主持的研究就有當代基於社區的民間合作化的研究、生態保護和農村發展的研究,還有國家公園建設、旅遊發展以及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應用研究。

  何師重視人才的培養,積極推進人才的成長和使用。20世紀90年代何老師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期間,成長起一批在省內國內嶄露頭角的中青年學者,有10多位中年學者被破格晉升爲正高職,併入選爲國家級和省級的學術帶頭人後備人才,成爲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管理和研究的中堅力量。

  何耀華老師從事歷史學和民族學研究將近60年間,走出了自己廣博厚重和發微闡幽相得益彰的治學之路,他的研究方法給我們這些學生和後輩很多啓迪,使我們受益匪淺。

  (作者單位:雲南省社會科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