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時候出兵打仗需要的可不是聖旨,軍士們不認聖旨,只認兵符。兵符是我國古代用金屬造的專門用於調兵的信物,傳言是姜太公發明的,之後就爲歷代朝廷所延用。兵符主要有兩個屬性,分別是條紋和銘文。兵符分爲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由將軍保管,另一部分歸屬於朝廷,出兵打仗需要向全體軍士們同時出示這兩部分,並且其上面的銘文和條紋要一一對應。

古代一個兵符可調動千軍萬馬,但卻無人造假,原因何在

將士們都是看兵符纔行動,這是死規矩,另一半的兵符都在皇帝手裏,只有皇帝才能隨心所欲的調動部隊。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只認兵符,那麼把皇帝的兵符偷來,或者造個假的不就可以隨意使喚千軍萬馬了?

但是從歷史來看,顯然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如果兵符被隨意的偷走或者造假就可以調用千軍萬馬,那早就天下大亂了,這個習慣也不會沿用多個朝代,那麼其中究竟有什麼奧祕呢?

古代一個兵符可調動千軍萬馬,但卻無人造假,原因何在

第一點,就是每個部隊的編號不一樣,對應的兵符就不一樣,只有皇帝和將軍知道對應的兵符長什麼樣。小偷即使偷到了或者仿造了一個兵符,他們都不知道去對應哪裏的軍隊,如果在錯誤的地點使用了,那後果不堪設想,涉嫌造反的罪是要誅九族的。

第二點,那就是每個兵符上面的銘文和條紋都是有講究的。即使你知道對應着哪個區域的部隊,看到了大概的樣子,你也不敢隨意造假,如果使用的時候一旦對不上那就出事了。

古代一個兵符可調動千軍萬馬,但卻無人造假,原因何在

第三點,如果前兩點你都做到了,這點要想做到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爲兵符的兩個部分的材料和顏色也是有講究的,古代科技沒有現代那麼發達,在當時你要是想做出兩個完全一模一樣的東西,沒有皇室的鐵匠工藝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說,我國沿用千年的兵符,其中的學問可不是看起來那麼簡單的哦,對此小編也表示很佩服,能在物質文明發展沒那麼先進的年代,想出這麼一個便於管理軍隊的辦法,也是厲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