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讓古丈羣衆有場地設施開展運動,2010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啓動古丈縣德潤體育文化中心項目建設。但歷史的車輪卻給予這座山城一次騰飛的機會——1994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常德與古丈縣結對幫扶,25年的時間,開展援古工作的常德人用智慧和汗水孜孜不倦地打造一對能幫助古丈飛出大山的翅膀。

盛夏之初,常德融媒記者踏訪古丈,徜徉在古陽河畔,漫步在茶園深處,感受到的是這座山城的生機活力,揭開的是一幅古丈人民與常德人民共同繪就的大美畫卷。

不負山水不負情 —— 常德對口支援古丈25年綜述

沿沅水溯流而上100多公里,是武陵山脈的深處,這裏山巒重疊,雲霧繚繞,物產豐富,是一個讓外人嚮往的世界。可對於當地人而言,延綿不絕的大山成爲他們與外界緊密聯繫的最大阻礙,即使上天再慷慨的饋贈也難以換來令人嚮往的富足。

這裏是古丈,地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腹地,靠山而生,也因山而貧。但歷史的車輪卻給予這座山城一次騰飛的機會——1994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常德與古丈縣結對幫扶,25年的時間,開展援古工作的常德人用智慧和汗水孜孜不倦地打造一對能幫助古丈飛出大山的翅膀。2018年,常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德睿,常德市委副書記、市長曹立軍先後率常德黨政代表團來到古丈專題調研對口支援工作,他們強調,要把古丈作爲常德第10個區縣看待,要用心、用情、用力讓古丈加速高質量發展,讓當地羣衆更有幸福感和收穫感。

盛夏之初,常德融媒記者踏訪古丈,徜徉在古陽河畔,漫步在茶園深處,感受到的是這座山城的生機活力,揭開的是一幅古丈人民與常德人民共同繪就的大美畫卷。

不負山水不負情 —— 常德對口支援古丈25年綜述

着力扶智 儲備發展動能

秀美的古丈面積有近1300平方公里,但人口僅有14萬多。受歷史、交通等原因限制,這裏千百年來經濟條件一直落後,是國家級貧困縣。1994年10月,常德市委、市政府響應省委、省政府“舉全省之力支援湘西”的號召,在古丈實施對口扶貧援助工作。古丈貧困的癥結到底在哪裏?常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帶着掛職幹部搞調研,他們來到全縣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學——古丈一中,發現這裏校舍破舊陰暗,操場滿是泥濘,師資力量薄弱,學位嚴重不足……全縣每年的初中畢業生達到2000多人,而高中的學位不到30%,每年的高考錄取人數在20人左右徘徊……

教育落後,難出人才。這是古丈縣長期貧困的根子。25年來,常德市委、市政府和八輪對口支援隊伍始終把教育幫扶擺在對口幫扶工作的首位。現在,走在古丈縣一中的校園內,記者絲毫感受不到這座縣級中學與常德市最好中學之間的差別:現代化的科技樓、花園式的校園、面積寬敞的塑膠運動場、條件便利的學生宿舍……一個個硬件項目的拔地而起,讓這所偏遠地區的縣級中學成爲整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硬件設施最好的中學之一。但教育的幫扶並不僅限於一磚一瓦。自2005年起,常德市一中與古丈縣達成教師跟班學習培訓及學生委培意向,先後爲古丈縣一中培訓教師骨幹共8批15人次,爲古丈縣一中委培高二、高三學生共16批115人,所有委培學生均順利升入高校深造,並且有80%以上考入各類重點院校。其中,2017屆學生羅玥沁考入北京大學,填補古丈縣學生北大錄取的空白。同時,常德市還對古丈縣18所中小學校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並先後多次爲古丈縣免費培訓學校中層骨幹和教師隊伍。

不負山水不負情 —— 常德對口支援古丈25年綜述

站在古丈縣城東北部雷公山頂上向下俯瞰,一座現代化的學校正在山的懷抱裏拔地而起。這裏是古丈縣芙蓉學校的建設工地,三面環山,山腳處十多棟現代化的教學樓矗立在此,現場咚咚鏘鏘的施工聲環繞在山谷裏。2017年,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來古丈調研時,對縣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位嚴重不足及大班額問題極爲關注,指示要支持新建一所九年制學校。最終,這所學校被命名爲芙蓉學校,建設用地160畝,建築總面積63850平方米,總投資2.78億元,設置小學部和初中部,開設72個教學班,可容納學生3390人。爲保障學校建設資金,常德市委、市政府投入援建資金2000多萬元,並選派專人對援助資金進行跟蹤審計,確保每一分錢都用於學校建設。目前,該校共11棟主體樓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預計今年9月將開學招生。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扶貧之本,在於扶智。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遠見卓識,25年來,常德市歷屆領導和掛職幹部對古丈人才的培育可謂是棒棒接力,屆屆相傳。在古丈採訪時,恰逢在常德市一中委培的古丈學生符小娟、張凡麗結束高考在家休息,她們告訴記者,在常德市一中借讀的3年是充實的3年,她們感受到了常德市一中的治學嚴謹和人文關懷,這些都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一生。

人才的培養不僅限於教育。古丈縣地處偏遠,醫療衛生條件十分落後,醫療人才更是奇缺,許多家庭都是因病致貧。爲了解決山區羣衆“看病難,治病貴”的難題,常德市委、市政府先後援建了古丈縣人民醫院門診大樓、縣中醫院綜合大樓,有效改善了古丈縣級醫院的醫療條件。同時還定期組織醫生到常德免費跟班培訓、選派常德醫療專家到古丈縣傳幫帶。

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醫務科副科長、副主任醫師李鵬是常德市第8輪對口支援古丈縣工作組成員,在古丈縣中醫院掛職副院長,同時也是該院的心血管科帶頭人。今年3月8日,該院成功救治了一位大面積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填補了古丈縣在心梗救治方面成功案例的空白。這次成功救治並不源於偶然。李鵬告訴記者,年初通過調研,發現在古丈縣罹患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人羣較多,但由於本地醫院救治能力不足,致使許多患者捨近求遠前往州醫院或省級醫院求醫。經過數月的準備,通過採取業務培訓、選派業務骨幹進修、採購專用藥物和設備、制定緊急預案,醫院形成了對心梗患者進行緊急救治的一套完整體系。李鵬說:“我們來幫扶,不僅要在援建的時間內給當地羣衆帶來幫助,更多的要留下一支隊伍,培養當地自身能力。”正是8輪對口支援隊伍的不懈努力,古丈全縣整體醫技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不負山水不負情 —— 常德對口支援古丈25年綜述

項目落地 夯實城建基礎

坐落於羣山之中的古丈縣城地處南山與五里坡之間的山溝中,湍急的古陽河穿城而過,是名副其實的“山城”。由於受地理條件限制,縣城區範圍內可用平地非常少,樓梯、斜坡遍佈城區,哪怕是一棟不起眼的窄樓也是擠佔在山間的小塊平地上,寬闊的廣場對於古丈人來說是奢侈品。聽起來,也許難以讓人相信,這座擁有14萬多人的縣城竟然沒有一處場地能同時容納數百人開展體育健身活動。

土地的逼仄、財政的拮据,限制了古丈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爲讓古丈羣衆有場地設施開展運動,2010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啓動古丈縣德潤體育文化中心項目建設。該項目位於縣城區中心,佔地面積46畝,總投資2200萬元,建設內容包括新建多功能健身樓、標準足球場、塑膠籃球場和400米標準田徑塑膠跑道;配套設施包括地下停車場、兒童遊樂場、綠化景觀帶等。現在,德潤體育文化中心已經成爲古丈人茶餘飯後散步的最好去處。“每天都有1000多人來這裏散步、打球、跳廣場舞、看文藝演出,享受古丈經濟社會發展和常德對口支援帶來的直接成果。”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古丈縣委書記楊彥芳說。值得一提的是,得益於德潤體育文化中心的建成,讓古丈這個遠近聞名的“舉重之鄉”的競技舉重之路更加平坦。位於德潤體育文化中心內的玉玲舉重學校遠近聞名,這裏曾培養出了龍清泉、向豔梅、陳初富等一批世界舉重冠軍。

古丈要發展,城市必須擴容提質。1995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對口扶持100萬元,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建成了古常友誼大橋,城東、城西終於融爲一體。從此,古丈縣城的擴容提質真正邁出了穩健的步伐。2001年,常德市做出決定,無償援助330萬元,在省道229線旁邊的一片低窪之地上新建一條商業街——常德街。就在商業街的左側,外觀古典、內景時尚的古丈會展中心早已拔地而起。歷時5年的建設時間、近2000萬元的投資規模,使之成爲湘西自治州第一座縣級集會議、演出、放映、展覽、休閒、縣電視臺新聞中心於一體的多功能建築,成爲縣城的標誌性建築。

隨着常德街、紅星小區、德澤樓、古常友誼大橋、縣人民醫院綜合門診大樓、會展中心等一批援建項目的落成啓用,帶給古丈縣城的不僅僅是城市的擴容提質。常德市第8輪對口支援古丈縣工作小組組長、古丈縣委常委、副縣長燕妮說,一批批重點項目的落成,讓古丈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更加堅實,這些重點項目也見證了常古兩地的情誼。

不負山水不負情 —— 常德對口支援古丈25年綜述

不負山水不負情 —— 常德對口支援古丈25年綜述

產業幫扶 帶動經濟提速

山,限制了古丈的發展,但山也是古丈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正是共同看到了這一點,常德市委、市政府和古丈縣委、縣政府在產業發展的立足點上不謀而合——依託優異的自然生態資源,發展特色產業。

古丈盛產茶葉,古丈名茶“古丈毛尖”早在唐朝就是宮廷貢品,現在“古丈毛尖”早已享譽海內外。一直以來,古丈茶葉收購季節,成百上千的茶農揹着揹簍,擁擠在街道上,堵塞了交通,茶葉也賣不出一個好價錢,成爲古丈茶葉產業做大做強的現實瓶頸。由於多年來形成的“以街爲市、以路爲市”的交易習慣,古丈的茶葉交易一直沒有專業市場,茶葉銷售商分散在一條狹窄的街道上叫賣。2001年至2003年,在第五輪對口支援工作中,常德市啓動茶葉一條街建設項目,這是一條長595米、寬24米的青石板街,以茶葉交易爲主,兼具旅遊功能。這條街建成後,被古丈縣當地羣衆親切地稱爲“常德街”。

“常德街”的建成,不僅使古丈縣城面積新增近1平方公里,還吸納了各地茶葉經銷商紛紛入駐,讓當地茶葉呈現產銷兩旺的態勢。2018年,古丈全縣茶葉總產量8287噸,實現產值9.37億元。今年茶產業來勢更好,截至4月30日,全縣茶葉總產量達到1465噸,實現產值5.56億元。

市場的吸納聚合效應迅速顯現,茶葉專營門店一下子增加到數十家,連長沙、永順、保靖等地的經銷商也來此安營紮寨。春秋有機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向功平對此深有感觸。他說,以前古丈縣的茶商都是各自爲戰,不僅收購價格差異大,爲搶佔銷售渠道,相互間也大打價格戰,自從“常德街”建成後,茶商們聚攏一地,相互間的交流增多了,各類品質的茶葉也都明碼標價。茶葉協會成立後,古丈茶從生產到銷售,整個流程有了標準,茶葉價格上去了,茶農、茶商的利潤都在增加。

爲了將“古丈毛尖”的名氣再提升,去年常德市委、市政府把“古丈毛尖”的推介納入到“常德品牌·中國品質”系列活動中,先後在深圳、上海等地集中推介,着實讓“古丈毛尖”又火了一把。

不負山水不負情 —— 常德對口支援古丈25年綜述

在古丈縣默戎鎮翁草村,一個名爲“白葉一號”的茶葉項目正有序開展。這個項目與當地483戶貧困戶直接建立利益聯結,結合當地優良的自然生態資源,今後該村在發展茶產業的同時,還將結合當地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當初這個項目啓動面臨資金困難,是常德的對口支援給了項目規劃的啓動資金,纔有了今天發展的良好態勢。”當地一名村幹部告訴記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古丈縣而言這句話尤爲合適。山清水秀,是古丈縣給外人的第一印象,境內的坐龍峽、紅石林讓人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一直以來,由於推廣面窄,開發落後,這些品質優異的旅遊資源並沒有明顯帶動當地旅遊發展。爲了推介古丈縣的旅遊產業,常德市主動將古丈縣融入大湘西旅遊圈開發,常德電視臺、常德日報、尚一網等新聞媒體發揮各自優勢,免費宣傳推介古丈旅遊,定期播放古丈風光片,古丈縣的奇山異水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眼球。

不負山水不負情 —— 常德對口支援古丈25年綜述

共處武陵山脈,兩座城一東一西,25年的對口支援,早已化爲看得見摸得着的60多個大小項目,這些項目見證着常古兩地的情緣,也早已像座座豐碑一樣,矗立在古丈大地,矗立在古丈縣人民的心裏。楊彥芳說:“常德人民對古丈人民的情誼,就像我們的‘古丈毛尖’,濃香撲鼻,濃情深長。25年裏,常德市委、市政府重視程度之高,支持力度之大,援建項目之多,扶持效果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正源於常德無私的幫扶,古丈全體黨員幹部在經濟發展、脫貧攻堅各個方面的工作信心更足了,我們古丈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好!”

(來源:常德融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