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空洞开15年书店老先生要“退休”了

两面紧靠着墙的玻璃橱窗,一条狭窄幽暗的过道,这家“镶嵌”在防空洞里的书店可以让人一眼看穿,73岁的书店老板姜勇最近正忙着和朋友交接,将这家他经营15年的小店转交给朋友经营,在真正“退休”之前,他还想讲讲这家书店的故事,自己和书的故事。

4岁起开始读书能想起来的只有结婚那天没看

姜勇说自己从4岁起读书,“我印象里看的第一本书就是《谁是第一》,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不能骄傲,要勤奋,就算是天资不足,通过努力也能取得一定成绩。”

这个道理影响着姜勇的一生,1965年,他高中毕业,由于家庭社会关系问题,文科成绩在学校很不错却没有被大学录取,被迫早早地参加工作。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1978年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来大连招生,我就是第一批学生。那时候我还参加大连市科学技术业余大学,当时的电子局也主办了一个业余大学,我就三个‘大学’一起上,最终获得了本科学历和证书。”他说。

据姜勇介绍,回首一生,只有结婚那天自己没看书,婚后第二天,他和妻子一起看书。“书就是我和妻子的‘媒人’,她是我同学的妹妹,见面后发现两人都爱看书,这才走到一起。”他认为,人的一生除了吃饭以外第二件重要的事就是看书,人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识真就成了“高级动物”。

到哪忘不了淘书曾从北京的旧货市场淘了20箱书

年轻时,姜勇在一家仪表厂从事设计工作,经常有机会出差,出差必去的场所就是各地的书店和旧书市场。

“很多好书都出现在北京的旧书市场上,那真是书海啊,记得有一次,我一早进去淘书,下午四五点才出来,中午饭没吃,买了20多箱书。”姜勇常常在同事的帮助下,把书拉到火车站,发回大连,完成工作后再到车站取。

1994年前后,大连曾举办过滨海藏书家评比活动,100多位阅读爱好者提交资料,评委会到家里拍照核实,最后拉出一张表,从那个表姜勇得知他的藏书量可以排在全市前十。当时的他的藏书量已经突破了1万册,如今正在向3万册冲击。

快退休前,姜勇从单位下岗了,因为爱书,他自然而然地想到开家书店。

偏爱老版的书帮忙找书是特色服务

姜勇的书店虽小但很有特色,“解放书屋”几个大字一端写着“古今中外 文史哲艺”介绍了书籍种类,另一端写着“缺书预定 经理配书”标明特色服务,而“解放书屋”这一名字也并非因为书屋位于解放街上,是因为他相信“看书才能解放人的思想,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实现创新。”

姜勇偏爱老版的书,欣赏老版书的可读性、收藏性、真实性,因此书店里几乎都是老版书,“年龄”最大的书是新中国成立前印刷的。卖书时,就像把一位老朋友介绍给另一位老朋友。

“有一次,一位从北京来大连拍戏的导演路过我这儿,看到《遇罗克的回忆与遗著》,说你这儿还有这个书?我在北京找了一圈都没找到。”由于这本书印刷量少,网上已经炒到上百元,姜勇还是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了他,如今姜勇还能围绕遇罗克的一生侃侃而谈。顾客想要的书店里没有怎么办?只要列出清单,姜勇就会尽量帮忙找出来,也因此结交了不少书友。“找到书以后,他们特别开心,读了以后有启发,回过头来跟我交流读书心得,也提高了我自己。”此外,由于欣赏他的读书品位,一些企业还找他配书,他还帮助一家养老院建设阅览室。

充实晚年生活将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护书店

在守护书店的15年里,姜勇除了看书就是与顾客交流读书心得,其实他的爱好还有很多,他是大连市诗词学会会员、大连市收藏协会会员,喜欢书法和绘画,为了过一个更加充实的晚年生活,他正在将经营权转移给自己的朋友,未来他将以合作伙伴的方式继续参与经营。“刚开书店的前5年,生意还是很不错的,后来的十年一年不如一年,但因为租金低,又出于爱好,就坚持下来了。”姜勇说,他希望书店能够得到有关部门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而他以后还会经常出现在这里,为顾客找书。瞥见橱窗里一本介绍聂耳的书,姜勇唱起了聂耳创作的《卖报歌》,他说,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离不开书店。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黄凤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