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我曾踏足山巔,也曾落入深淵,也無風雨也無晴

路上突遇風雨,偏偏沒有帶雨具,更不巧的是連個避雨的地兒也沒有。一般人遇到這接連的不湊巧,最大的感受應該如詞作小序所言“狼狽”,可蘇軾說“餘獨不覺”,不但不覺狼狽,還吟誦出了千古絕唱《定風波》。

風雨既然來了,既然迴避不了,何不用坦然的態度去面對?抱怨、鬱悶不但於事無補,還會製造負能量使自己深受困擾。這裏說的是路上遇雨這種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小事,其實,蘇軾是有所寄託的。在經歷了險些喪命的烏臺詩案後,被貶黃州跌進人生的低谷,蘇軾不啻經歷了一場人生的、政治生涯的暴風雨,此時人到中年,前途未卜,生計艱難,躬耕東坡,面對這一切,怨天尤人,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也許是一般人的正常反應,但,蘇軾偏不,“竹杖芒鞋輕勝馬”,就是不向命運低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中漫步,感覺比騎馬還要輕快,任憑人生中的各種風吹雨打,我就是不怕,不畏懼,又能奈我何?這種人生態度便是後人評價蘇軾時所說的超然物外、曠達。可見,面對同樣的人生際遇、變故,改變不了事實卻可以決定對它的態度。

蘇軾:我曾踏足山巔,也曾落入深淵,也無風雨也無晴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對現實很不滿,不是工作任務重就是工資低,今天因工作不合上司意被一頓訓,明天需要自覺加班,總之他們關注的是那些不如意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只有抱怨不如意才能讓自己心理平衡。雖然我們都知道心中的不快需要適當地傾訴甚或發泄,但如果以抱怨不如意來讓自己獲得心理平衡,那就是心態不好了。這樣的心態只會讓自己陷入沒完沒了的糟糕情緒中。

爲何蘇軾能在跌入人生低谷的黃州時期在文學創作方面達到巔峯?今天看來,便是他的豁達、坦然、超然物外的心態成全了他,現實境遇改變不了,那就面對吧。更何況,經歷了風風雨雨,只要你挺過來了,當你回過頭去看,你會發現,這一切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帶着寒意的春風吹散了酒意,也令人感受到了一絲冷意。抬頭望天空,山頭,一輪斜照正在。雨過天晴,陽光總在風雨後,剛纔路上遇雨的經歷,也不過是一段小播曲,“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風雨也好,晴天也罷,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順境抑或逆境,對蘇軾來說,都是“無所謂”的,都可以坦然面對的。

蘇軾:我曾踏足山巔,也曾落入深淵,也無風雨也無晴

可以這麼說,假如沒有被貶黃州的經歷,蘇軾未必能在千年之後依然爲後人所景仰,如此看來,被貶黃州本身也許是不幸痛苦的人生經歷,但超越時空來看,卻真的如蘇軾所言,“也無風雨也無晴”,他的洞悉世情的眼界可見一斑。

“我曾踏足山巔,也曾落入深淵,都讓我受用無窮。”最近這話很流行,假如蘇軾穿越到今天的話,也許他會微笑着說:“不對,落入深淵才真正讓我受用無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