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莫礪鋒帶你走進經典視野中的唐詩

給唐代詩人頒獎,前三名會是誰?交匯點公開課昨開講 ——

配圖爲莫礪鋒。 林惠虹攝

交流思想、匯聚智慧、點亮未來,9月16日,交匯點公開課第五講請來新中國第一位文學博士、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大家莫礪鋒教授。莫礪鋒教授記憶力絕佳,唐詩諸篇信手拈來,演講全程脫稿,妙語連珠,幽默詼諧。與現場的300多位慕名而至的唐詩愛好者以及線上5萬多網民交流了自己對經典,以及唐詩何以成爲經典的見解。在莫教授看來,唐詩與我們毫無距離,經典唐詩具備引領作用。

唐詩是怎樣的經典?

“唐詩是詩歌中的詩歌”

“一部經典著作就是一本你即使重讀也好像是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一部經典著作就是一本你即使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的書。”莫礪鋒借用意大利當代作家卡爾維諾的兩句話,來闡釋他對“經典”二字的理解。莫礪鋒說,他的人生第一經典是《論語》,第二便是唐詩宋詞。

在詩人艾青看來,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而在莫礪鋒眼中,唐詩則是“詩歌中的詩歌”。的確,唐詩把方塊漢字所具有的審美潛能充分發揮出來。詩歌的基本句式,五言詩、七言詩,都是從唐朝開始定型的。但莫礪鋒也坦言,唐詩之所以成爲經典,不在於句式、平仄,不在於她多美,而在於她傳遞的內容。

寫詩對於唐代人來說就是一種日常生活,唐代人高興時寫詩,悲傷時也寫詩;相見寫詩,別離也寫詩;金榜題名時寫詩,降職貶官時也寫詩;直面壯麗河山要寫詩,獨處人生逆旅也寫詩。流傳至今的唐詩金句,是最凝練的時代風俗畫。“我相信我們很多的生活細節,都可以從唐詩中間找到一個優美的展現。唐詩跟我們離得很近,讀起來很容易產生共鳴。”莫礪鋒如是說。他特別指出,中國古人非常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並在自然之中得到精神的愉悅和安慰,而這一點,在生活場景日漸碎片化的今天,已經漸漸消失。

唐詩爲什麼是經典?

“唐詩有精神的引領作用”

“唐詩中的經典作品可以給我們以人生觀、人生態度上的一種指導,可以對我們的人生的一種態度精神進行薰陶、感染和提高,有精神的引領作用。”莫礪鋒這樣評價唐詩的價值。唐代好詩層出不窮,好詩人也輩出,通讀《全唐詩》的莫礪鋒自然有着自己的評價。他列舉了唐朝最耀眼的三個詩人,並風趣地說,就像一般的頒獎會一樣,可以分出一、二、三等獎,分別是沉鬱頓挫的杜甫,豪情滿懷的李白,還有知足常樂的白居易。

“三劍客”中,莫礪鋒給予評價最高的是杜甫。他談到自己1973年插隊時的人生經歷,“那時我正在地裏用鐮刀割稻,一陣狂風從天而降,刮破了爲我遮蔽了五年風雨的茅屋。”奔回屋裏一看,不是杜詩裏的“卷我屋上三重茅”,而是“卷我屋上全部茅”!他的講述引來陣陣笑聲,他接着說,“從那個時刻起,杜甫在我心中的分量超過了李白。杜甫關心天下蒼生的偉大情懷穿透時空來到我身邊了!”

在莫礪鋒看來,杜甫的人格有高尚的意義,他的引領作用在何處呢?莫礪鋒解釋道,458首現存杜詩,最核心的價值傾向就是儒家精神的詩歌表述。儒家精神,仁政愛民也好,仁政愛仁也好,杜甫理解得最真切。

唐詩的當代意義是什麼?

“唐詩是現代讀者心頭活的文本”

唐詩是嚮導,當代人被她帶到長安、廣陵、白帝城,帶上黃山、廬山、終南山,帶入春曉、斜陽、塞下,帶去夜泊、懷古、長相思。她成了對歷史的導覽、對美的導覽。然而莫礪鋒也慨嘆,不少當代人是“不懂生活”的——“傍晚,走進一個酒樓,要一個包間,走到裏面,哪怕外面明月當空,進去先把窗簾給拉上。”“明孝陵梅花盛開的時候,我給同仁打電話說,這兩天花開得正好,你們來看一看,十有八九得到的答覆都是這兩天正忙。”

在被碎片化的生活擠壓之後,我們可以從唐詩中回味古人曾經有過的動人瞬間,理解我們生活中間本來很美好的片段。

唐詩的寫作對象也可以被當代人借鑑。莫礪鋒批評現在不少詩歌寫作者“不爲大衆寫詩”,追求個人化、隱匿化,寫得讓人讀不懂,這樣的作品只能“埋到地下,等考古隊發掘出來再讀”。

莫礪鋒特別提到,閱讀唐宋詩詞典範作品,可以在審美享受中不知不覺受到感染。這個過程就像杜甫所描寫的成都郊外的那場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所以唐詩雖然距離我們有1400年的距離,但實際上她始終是現代讀者心頭活的文本,這是其最大的現代意義。 交匯點記者 朱 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