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詩韻 每經編輯 陳俊傑

  近年來,無人機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從傳統的個人娛樂、影視航拍、農林植保等領域拓展到了新興的物流快遞、警用巡邏、醫療救護等領域。

  9月10日至9月14日,2018全球無人機大會在成都召開。會議期間,中國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空管部部長張興皓,中國民用航空管理辦空管處處長李寧,廣州億航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妍等多位與會嘉賓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均表示,物流配送或是無人機產業下一個前景較大的應用場景。

  需要注意的是,航空安全是產業發展的基礎,無人機配送在地勢複雜的邊遠地區能有效降低人工風險和運輸成本,但“最後一公里”配送安全成本是否過高,如何有效控制安全風險等問題還存在爭議。

  國內市場規模去年達120億

  “中國無人機發展是以市場需求爲導向的,不像傳統航空是政府主導。這點恰好跟國外不太一樣,所以你會發現無人機產業在中國發展速度非常快。”張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無人機領域有突破性的應用案例幾乎都發生在國內。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近年來用於商業和個人的無人機需求大漲,無人機整體市場發展迅速,2017年,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約60億美元,同比增長33.33%。全球約89%的無人機爲軍用無人機,11%爲民用無人機。北美地區軍用無人機市場份額佔比較大,而亞洲地區尤其中國是消費級無人機的領先地區。2015年,我國無人機在各個領域開始了大規模的拓展,市場規模達到66.4億元,其中軍用無人機爲42.4億元,民用無人機爲24億元,隨着無人機技術逐步成熟,近年民用無人機市場需求已超軍用無人機;2017年,我國無人機市場規模爲121.3億元,其中軍用無人機市場規模爲54億元;民用無人機爲67.3億元,而消費無人機又佔民用無人機總市場規模的40%。

  “過去兩三年,我們面臨的很多是無人機個人消費問題,而往後幾年,感覺物流配送和作業飛行會快速上升,我們將在法規環境、配套政策上多關注這方面。再往後可能是大型長距離無人機,最終是無人機、有人機的融合。”李寧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短距離作業類無人機的發展會是下一個趨勢,下一步可能爲無人機劃出專門的航線和通道。

  張興皓也告訴記者,現在國內無人機主要在低空空域隔離飛行,物流配送可能是最早進入非隔離空域的無人機商用領域。

  成本不能高於地面運輸30%

  “無人機在物流領域有非常巨大的需求,不僅僅是偏遠山區,在城市同樣存在。”張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倉儲和運輸成本的壓力,是推動無人機更多應用到物流配送領域的原因之一。

  邊遠地區存在對無人機配送的巨大需求。順豐速運集團副總裁李東起舉例說,“我們去年總貨運量是111萬噸,佔了整個國內貨量的23%,但僅覆蓋到39個城市,主要是一二線城市。而中國還有很多地級市、縣級市沒有合適的交通工具來覆蓋。我們去年的貨,55%通過全貨機運輸,剩下的是通過貨機副倉,這說明需求不斷增長,需要更多合適的貨機,另外也說明合適交通工具的匱乏。”

  降低人工成本也是推動物流配送無人機發展的動力。李東起表示,通過技術進步、規章逐步允許及運行上的優化,預計10年內,物流領域有人航空器會減少60%至70%,僅飛行員這一項就會節省25%的成本。目前一架飛機需要多位飛行員,未來只需一兩個飛行員。

  不過,李東起也表示,未來無人機物流配送實際上是跟地面交通的競爭,“無人機配送的成本不能高於地面的30%,節省的時間應該超過4個小時,這種情況下,可能纔有它應用的場景。”

  無人機配送從邊遠地區發展到平原地區甚至城市,外界對於“最後一公里”運輸的效費及安全問題也較爲關注。

  國家空管法規標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浩告訴記者,因爲人口稠密,“最後一公里”安全成本較高,在特殊地形地區,如海洋及雲貴川地區可能更適合開展無人機物流試點應用。

  “對於城市內的無人機配送,安全是首要考慮。”張妍也表示,具體來說,考慮到人羣密集度,航線應設置在河道及公路兩邊幾十米低空域飛行,同時具備應急備案、臨時備降點等一套針對緊急突發情況的完整措施。

  民航局監管採取“放管結合”

  無人機物流尚有不完善的地方。李東起說,“現在要制定出普世的無人機規章爲時尚早,也不具備條件。反而我們在一些特殊的場景,針對特殊的應用來積累數據,可能會有一些突破。”他還表示,對飛行員級別也需做調整,同時非常需要監管當局制定通訊標準。

  “在日常具體應用中,我們會面臨各種問題,對於新興事物的出現,因爲沒有相關制度的支持,也會出現空域申請、無人機試航、飛行受限,包括國內與國際上政府部門間標準不統一等一系列問題。我們面臨的是國家要監管,企業行業也要發展,怎樣才能合法合規安全運行。”張妍說。

  張妍表示,“應重視規則的重要性,創新意味着突破,如何鼓勵大家在創新的同時使行業規範化,需要我們提供大量數據支撐。每個企業和產品實際上的好壞,不是理論上研究得來,而是要經過大量測試和實操驗證。”

  張妍告訴記者,目前民航局成立了飛標司、適航司、空管辦及運輸司通航處(管經營許可試點)來支持無人機試點工作,但企業對接的口徑相對較多,從行業長遠發展來看,審批流程或許還有向“一事一辦”優化的空間。

  “民航局對於無人機的監管目前是以‘放管結合’方式爲主,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民航局這兩年批了不少無人機試點,我們的無人機先飛起來在全球都較領先,民航局積極鼓勵先行先試的方式,無人機的很多標準還在制定當中。”李寧說,目前商用試點很多,如贛州南康的試點、京東在西北的試點,可能陸續還會有很多商業運行試點工作展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