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鄭州日報》報道版面截圖▲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鄭州晚報》報道版面截圖▲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誦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中的詩句,滿口生津、齒頰猶香,這裏描寫的正是新疆特產——饢。新疆作爲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和中介,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在這裏交流、交融,造就了新疆餐飲文化獨具一格、多元薈萃的特徵,而饢文化,是其中最爲典型的代表。

6月24日,“陸上絲路”採訪團記者就來到烏魯木齊饢文化產業園,一探新疆饢文化的究竟。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在園區工作人員張磊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位於水磨溝區農副產品加工園的烏魯木齊市饢文化產業園,這裏佔地面積4.89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4000名遊客同時遊覽。放眼望去,只見遊人如織,一隻數米高、色澤金黃的圓形巨饢映入眼簾,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令人驚歎。走進產業園內,饢的歷史、種類、製作工具、製作過程等與饢有關的內容一應俱全。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作爲新疆各族人民喜愛的主要麪食之一,饢的歷史悠久,漢到五代、宋一直在中原流行。張騫出使西域後,頻繁的商業貿易活動使“胡餅”在中原地區得以普及。《齊民要術》第八卷《餅法》中記載:“以髓脂、蜜,合和麪。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覆。餅肥美,可經久。”1972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發現了12塊殘饢,經拼合形成直徑爲19.5釐米的圓饢,該饢邊厚中薄,饢面刺有花紋,其外形與如今的饢完全一致。同年,考古工作者還在墓區中發現了一個一千多年前的小饢,該饢直徑只有3.9釐米,用白麪製成,表面有乾果仁,保存相當完好。同期出土的還有寶相花月餅、六瓣夾心麪點,都以小麥粉爲原料,以中國傳統吉祥紋樣花瓣爲模具壓制成型並烘烤而成,展現出濃郁的中原風格。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不看不知道,饢的品種竟有300餘種,直徑60釐米的“饢中之王”庫車大饢,小如核桃的託喀西饢,薄若紙張、可輕鬆卷肉菜的恰皮塔饢,皮牙子饢、鷹嘴豆饢、玫瑰花醬饢、月餅饢、肉饢……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而除了麪粉,小麥、黑麥、蕎麥、玉米、小米等都可作爲饢的主要原料,芝麻、洋蔥、孜然等也都是饢的輔料。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在產業園區的後方,有着8家以饢製作銷售爲主的當地企業,工作人員現場展示饢的製作工藝。原來,做饢一般只放鹽而不放鹼,通常將發酵好的面揉搓成若干個麪糰,推展成圓形後,在邊緣捏起1釐米高的饢邊,用饢針壓出花紋,把切碎的洋蔥和芝麻拌勻塗在饢面上,將饢反貼在饢枕送入饢坑,待饢烤熟後用鐵鉤勾出,散發着濃郁香氣的饢就做好了。傳統的饢坑一般採用木柴或煤炭作爲燃料,如今,新疆人都喜歡利用清潔、環保的電饢坑烤饢,這種技術能快速加熱,並保持恆溫,乾淨衛生、效率高,只改變熱源,不改變傳統的做法,從而保持了饢的品質和味道。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張磊介紹,饢的形狀大多數爲圓形,寓意圓滿和團圓,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根據自己的喜好做出各種樣式的造型饢,增加飲食樂趣。上世紀80年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在且末縣扎滾魯克、鄯善縣蘇貝希、洛浦縣山普拉等地的墓葬中,陸續發現了各種形狀的饢。這裏展示的形式各樣的饢,充分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在展廳,記者還看到按1∶4比例縮小的世界第一大饢坑,它的原型在吐魯番市達瓦孜風情園,饢坑採用火焰山的黏土爲主要原料,直徑10米、高8米,可同時烤1峯駱駝、2頭牛和10只羊,至少需要2噸煤、500公斤左右的樹枝,耗時6小時才能烤製出風味獨特的燒烤美食。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在新疆,“可以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饢”這句諺語充分反映了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與饢有關的諺語也比比皆是,如:“大饢還未烤熱,小饢已經燒焦”,是說辦事要因人而異;“掰開的窩窩不復圓”與“覆水難收”涵義類似;“肚子裏有饢,胳膊有勁”,與“人是鐵,飯是鋼”有異曲同工之妙。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新疆人把饢看作是吉祥的象徵,無論是自家進餐還是宴請來賓,首先要把香脆可口的饢擺在桌子中央,表示團結和諧、美滿幸福;在喫饢時,不能把有花紋的一面朝下放,否則就是失禮的表現;喫饢前要事先用雙手把饢掰成小塊分給大家喫,表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以及柯爾克孜族等民族都把饢看作是幸福的象徵。如男方和女方訂婚時,見面的禮物除了衣料、鹽、方塊糖,還必須有五個饢。在結婚當天,還要安排一位姑娘手捧一碗淡鹽水,鹽水裏泡着兩塊小饢,站在新郎新娘中間,讓他倆搶這兩塊象徵着愛、融洽、甘苦共嘗的鹽水饢,誰先喫完饢,就表示誰最忠於愛情。塔吉克族有一句諺語:“無饢不是家”,饢是興盛的象徵,新娘婚後在婆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麪打饢。饢的數量也有一定的寓意,偶數表示愉快和高興,單數則代表悲傷和煩惱,一般送饢會送偶數。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隨着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饢不論是製作質量,還是營養價值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並開始注重饢的設計包裝、商標註冊、連鎖經營,逐步發展成爲饢產業鏈。當下,隨着旅遊業的大發展,饢作爲新疆的特色美食,與文化相結合,不斷延伸產業鏈,饢產業已經成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助推器,登上了經濟發展的大舞臺。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陸上絲路”採訪團暢遊“饢世界”

張磊介紹,烏魯木齊市饢文化產業園正是一個展示產業融合的窗口,從擴大糧食種植,增設原料加工廠到實現現代化生產,饢的生產走上了規模化、產業化的道路,有力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小饢帶動大產業。從一隻只饢裏,全國乃至全世界都能瞭解新疆、感受到“新疆是個好地方”!


鄭報全媒體記者 左麗慧 黃永東 郭仕傑 烏魯木齊報道

相關文章